为什么说楷书可以描草书不可以描

匿名- 2023-08-21 15:10:41

要写好楷书,必须兼学行草书,楷书可以借助于行草书进行互补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为什么说楷书可以描草书不可以描,以及楷行草不建议临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说楷书可以描草书不可以描
  2. 为什么最近感觉临帖越来越困难
  3. 学了两年欧体楷书,再换赵孟頫的《胆巴碑》学习可以吗有何建议
  4. 文征明行书越学越不想学,为什么

为什么说楷书可以描草书不可以描

说:楷书可以描,草书不可以描。我也不知道会有这样的提法,书法一事,我从小一直听说的只有“临帖”,“活到老临到老”,或者说“描”等同于“临”,那么又为什么“楷书可以描,草书不可以描”呢?

很多所谓的“书法艺术家”过于夸大了草书的艺术性,殊不知,广义的讲,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

所以,草书极具“个性”,不易辨识,时间久了,书者自己也难辨认,对外宣称这是“最高的艺术”,我作为一个内行,也时常会觉得草书的现实意义不大,因为草书的“个性”以及其“不易辨识”,往往成为了所谓的“书法艺术家”欺世盗名的工具,这可能就是他们说“楷书可以描,草书不可以描。”的原因吧!

我从来不想故作高深,今借此机会给大家普及一下草书:

草书: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后来,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

章草是早期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得以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朝末年,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演变而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只要不考虑别人的“辨识度”,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草书”大师,这也可能是“草书不可以描”的最好解释。如果你自娱自乐,草书无妨,如果你要做一个“人民的书法家”,草书就算了。

记住:草书是一种草率的写法!是时间紧迫,是文稿,或者是有病。如王羲之《腹痛帖》和张旭《肚痛帖》。所以,学写草书的奥秘就是先学会进入病态之中,否则你永远成不了草书大家!

为什么最近感觉临帖越来越困难

学书法是个慢活,没有捷径,只有老老实实地练。这句话是欧阳中石先生说的。

看了题主的临帖作品,认为基本上还没入帖呢。汉《曹全碑》的用笔和结字特点一定要牢牢掌握好。汉《曹全碑》中锋用笔,且多圆笔,结字特点是内收外放,主笔突出。

在临帖阶段,先不要急于写作品,把精力全部用在临帖上。哪怕是集字作品也不要写。

对临一个阶段后,可返回去摹临,摹临一个阶段后,再进入对临。就这样反复的临,反复的练。

根据题主目前的情况,我认为还是要深入临帖。临帖时,心要静,且不能有私心杂念,要摒弃浮躁。在临帖的同时,还要认真读帖,还要领悟。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学了两年欧体楷书,再换赵孟頫的《胆巴碑》学习可以吗有何建议

学了两年欧体楷书,再换赵孟頫《胆巴碑》学习是可以的,无论是相同风格和不同风格,都可学,了解相承关系,了解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分析风格差异因素,对掌握形成风格的技法语言会有帮助。

赵孟頫曾学"二王″,钟繇,晚年学李邕,《胆巴碑》有李北海雄健深沉之气,又有二王风度韵味。遒劲而妍丽,顾盼有神,险峭爽朗。

《胆巴碑》基本笔画特征:

一,长横头方尾圆。

二,悬针竖头略方,尾如针尖。

三,短撇头呈三角,尾部尖。

四,头方尾尖,中段弯曲。

五,直撇头方、中段直、尾尖。

六,弯头撇头弯中段直尾弯。

七,带钩撇头方中段直,尾钩向上且短。

八,斜捺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九,反捺头尖尾带钩势。

十,弧钩头弯钩平。

十一,竖弯钩内方外圆,出钩直向上。

字的结构分析:(如下图)

一,半包围左包右结构:被包围部分靠右。如"臣″字。

二,半包围上包下结构:"被包部分要居中靠上。如"用″字。

三,全包围结构:被包围部分居中。如"國″字。

四,左下两面包围结构:被包围部分靠左略高于左面。如"退″。

五,上下窄中间宽。如"菩″。

六,左右相向如"妙″。

七,左短右长如"邪″。

八,上宽下窄如"资″。

赵孟頫简介:

赵孟頫(1254一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五体皆精,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下图书法作品和单字为赵孟頫所书,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文征明行书越学越不想学,为什么

文徵明书法早受受教于李应祯,沈周、吴宽等人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除章草外,文徵明诸体皆能,是自元初赵孟頫以来又一位全能的书家,而且“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是被人称为“四绝”的全才,然而,题主所疑惑,为什么学习文徵明的行书会越学越不想学呢?

未能悟透文徵明行书的魅力精髓,导致审美疲劳,所以越学越不想学,

学习古代书法家的书法,一定要从内心里感受到书法家书法的魅力,当然了,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更能深得体会,文徵明的行书取法晋唐两代书家,深得王羲之、智永、欧阳询的笔法精髓,可以说是集众大家之所长,这就是文徵明行书具有魅力精髓的原因之一,

当然了,在学习行书的过程中,还可以同时学习文徵明的楷书,其小楷功力深厚,取法赵孟頫、王羲之、欧阳询,而后自成一家,或许有人会担心同时学习两种书体会产生不良好的影响,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同一个书法家的书法五体的笔法都是相互影响和变化的,而且学习楷书之后,就可以学行书,所以楷书、行书两者相互轮流学习,就可以提升学习的兴趣了,

文徵明行书分大小两种,学习时可大小两种行书同时学习,不易审美疲劳而厌倦,

开篇就说到文徵明诸体善精,是一个全能的书法家是有道理的,自古以来很少有哪个书家可以大小两种行书都擅长,其中,文徵明大字行书受沈周影响,有明显的黄山谷笔法,而更浑厚,小字则以行草为主,取法赵孟頫、智永,而自成一家,代表作品有《自作诗》《西苑诗》《杂花诗赋》,

书法是一种不需要“写生”的视觉艺术,所以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会有越学越不想学的心理,这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学习书法要讲究灵活性,只要不脱离严谨的“用笔、结体、章法”三要素,可以同时学习同一个书法家的其它书体,审美不易疲劳,书法的兴趣就依然存在,多领悟书法带给自身的益处,比如,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但不要去想着以书法来获取“功名利禄”,这样学习书法就没有任何压力。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为什么说楷书可以描草书不可以描和楷行草不建议临帖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猜猜是谁写的文章 楷书 行书 草书三体对照表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66688815.com/12/118476.html
上一篇:为什么说狒狒是最凶残的(为什么说狒狒是最凶残的呢)
下一篇:为什么说男人千万别穿皮裤,女人千万别穿黑丝(男人穿皮裤什么心理)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