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对美国有什么好处最好详细点(美元 国际结算货币)
7342023-08-26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两代人的育儿理念有不同,作为孩子的父母该如何选择,以及不建议祖辈带孩子依恋关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12
收藏分享转发到头条复制链接微信微信扫码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举报家庭教育爱好者刘哥
2020年02月24日
关注老人带孩子,总是让孩子看电视,怎么办?
又是一个经典案例,我来回答一下,希望能够帮助到家长:
1.教养孩子的责任在谁?孩子是谁生的,谁就是第一责任人,父母是教养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父母一定要把这个责任担负起来,不能只顾生、不顾养。很多父母都是没有做好准备的,孩子要怎么教育,家庭教育要如何进行,很多家长要是没有好好学习,就没有好观念、好方法,对孩子就是不负责任
2.老人不是带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但是因为家庭经济的需要,父母去上班了,老人要来帮忙在家里带孩子,怎么办呢?这个时候父母要知道如何安排好,把老人带孩子一天的吃和活动做好计划,早上做什么,吃什么,吃完饭后怎么做,点心是什么,什么时候吃;什么做什么,仔仔细细安排好,东西准备好,在老人带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一一列举,沟通好,交代好
3.家庭教养比较难的是大家要统一思想,要明确谁来安排,谁来执行,老人有老人带孩子的传统习惯,有时候会跟年轻人冲突,这个时候就需要沟通,原则是谁的父母谁沟通(这个原则要注意)。
4.跟父母要如何沟通:这个在我们孩子小时候也是处理起来很困难的,因为是我的父母,他们总觉得他们以前就是这样带孩子的,而且我要孝顺,不可以说他们,当我跟他们说要按照媳妇的要求来带孩子,他们特别反抗,威胁我说你们不欢迎我们,我们可以要回老家去,我没有妥协,要回老家就回老家去(我没有给他们回老家的钱),在我们这边帮忙带孩子,就要按照媳妇的合理要求,双方一度僵持不下,甚至我父母去找亲戚借钱想回老家(亲戚当然不会不懂事,一顿劝说),我父母就妥协了。不能让另一半去跟他们沟通,如果他们争执和吵架了,后果无法收拾。
5.老人带孩子,就怕担责任,因为老人是来帮忙的,父母要带着感恩的心,经常感恩老人帮忙带孩子,让他们心理顺。有时候,家长的安排,老人没有做到,不要指责老人,还是要由一方去好好沟通,耐心指导老人;有些老人实在因为素质不够的,就要根据家庭经济状况,看看如何安排,如果有实力,最好自己带。如果事业也很重要,可以花钱请高级家政。
6.家庭教育的重点:一是建立良好的家庭系统,夫妻恩爱,老人帮忙,多协商多商量,老中小一家其乐融融二是注意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能把孩子就扔给老人,家长自己才是责任人,老人是不能替代父母的三父母要加强学习,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这样家长的理念才会一致,安排才会合理,才是对孩子的真爱
老人带孩子,总是让孩子看电视,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召开家庭会议,把思想统一起来,后续按照家长的安排,老人协助执行,把孩子引导向正确的方向
基于爱的家庭教育,爱在,希望就在,爱在,信心就在,爱在,幸福就在
以上回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家长,一家之言
我就是一个全职妈妈,孩子两岁两个月,老公平时工作忙,从孩子出生以来就一直是自己带。作为一个新手妈妈,自然是一边学习育儿知识一边照顾孩子,并且所有家务一件不落,辛苦是肯定的。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亲自教育的优点也慢慢体现出来:1.一岁以后就自己吃饭,两岁开始自己用筷子吃;2.待人接物都非常有礼貌,见人能够主动问好;3.活泼、爱笑、有自信;4.坚强、勇敢,一般不会哭;5.独立性强,自己玩,也不会黏着我。特别是回老家跟她堂哥(堂哥是奶奶带的)一对比就会非常明显,每个人看到了都会夸奖。
对于孩子的培养,我宁愿辛苦点带着孩子陪在她爸爸身边也不愿回老家让老人帮忙,因为我觉得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的爱对孩子安全感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不少孩子出生后,祖父母便成为养育的“主力军”,隔代养育俨然成为我国的一种新型家庭模式。
“隔代养育”为年轻妈妈工作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祖辈与父辈教养观念冲突、生活习惯不适、性格迥异造成许多原本简单的家庭小问题越来越复杂。调查显示,如今有一半家庭的孩子是由祖辈带的,而其中2/3的隔代养育家庭在教养孩子理念方法上存在分歧。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教育元素,隔代教养,有哪些利弊?如何在幸福与冲突中寻求平衡?
隔代养育,如何双赢?
文:赵莹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课程部研究员。
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家庭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祖辈由家庭伦理赋予的辈分最高的“权威”,变成核心小家庭的“附属”。新变化中的三代人如何相处,如何建立家庭新秩序?
家庭结构多元化“面面观”
镜头一:
父母的歇斯底里:
科学养娃听我的,陈年经验靠边站
若问起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老人带孩子什么最让你抓狂?他们十有八九会回答——老人太溺爱孩子,过度保护,唠唠叨叨,他们不仅没有一点科学育儿常识,还拒绝沟通固执不改变。不论是文化知识水平还是育儿理念,80、90后的爸爸妈妈们都与60、70后的祖辈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信仰“科学”,祖辈信仰“经验”,在琐碎的育儿日常中,认识的不一致必然会让冲突累积与升级。
一位妈妈在自己的育儿困惑中这样描写自己和婆婆的关系:
“在我们家,每天要发生100遍这样的对话——‘妈,宝宝现在正是养成吃饭习惯的时候,你别喂了,让他自己吃!’‘妈,宝宝现在都超重了,你别给他吃巧克力了!’‘妈,现在是宝宝发展专注力的时候,你别逗他了,让他自己玩儿’。对于婆婆帮忙带孩子,我心里既感激,又愤怒——她根本不懂科学育儿,不懂孩子的认知、运动、心理发展都要引导。每次说了还不听,听了也不改,我真的担心孩子被她这么带傻了!”
如果说婆媳因关系较陌生而导致生活矛盾突出,那与自己的亲生父母相处可以避免矛盾吗?另一位妈妈这样描述了姥爷带娃的日常:
“我要气炸了!我爸居然让孩子看了2个小时电视,我昨天明明说过只能看1个小时!这几天,我还听见我爸跟孩子念叨:‘你爸妈为了你买学区房花了这么多钱,你不听话怎么对得起他们!’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爸居然还骂孩子‘自私贪婪’。天呐!这么严重的话怎么能用到只有4岁的孩子身上!孩子的教育必须要以鼓励为主,不能这么打击教育,跟他沟通他还生气。这几天明显感觉儿子蔫蔫的,我的心在滴血。”
镜头二:
老人的心酸眼泪:搭人搭物又搭钱,反而处处讨人嫌
“享受”子孙绕膝的祖辈们生活幸福吗?答案似乎很朦胧。曾经火爆朋友圈的一首打油诗道出了老人心中的委屈——
“养大儿女结了婚,有了娃娃再看孙。早上五点就起床,洗手擦脸搞卫生。炒菜煮饭蒸蛋羹,儿女还在睡梦中。看看到点再去叫,早了茒了都不中。儿女起床慢悠悠,边玩手机边蹲坑。洗漱化妆完成后,吃饭也就十分钟。碗筷一丢转身去,说声上班急匆匆,送走儿女洗罢碗,再等孙孙自然醒。孙子醒来床上闹,双手舞动两脚蹬。两个老人四只手,手忙脚乱难消停。”
隔代抚养中,祖辈(大多是奶奶或者姥姥)来到子女的小家后便承担起了24小时的保姆角色:一日三餐,洗衣洗碗,打扫卫生,厨房采办,一刻不停。不仅如此,老人们还把浓浓的爱渗透到孩子的角角落落——毛绒玩具藏灰尘、积木有角怕磕嘴,地板太硬会摔跤,饭没吃好追着喂……老人们想把所有的爱毫无保留地送给儿孙,但有时这种几近包裹到窒息的爱也让爸爸妈妈和孩子们敬而远之——他们只想被服务,不想被管束。
镜头三:
孩子的无所适从:妈妈奶奶常吵架,爸爸沉默不说话
“享受了”双倍关照的孩子们内心感受如何?答案不能一概而论。一位一年级小学生曾在日记中发出这样一连串疑问:
“老师教我们要孝顺父母,可是奶奶不是爸爸的妈妈吗?为什么妈妈可以对奶奶大喊大叫?为什么爸爸不管妈妈?是因为他们是大人吗?那我长大了也可以这么做吗?”
家庭和谐幸福永远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基石,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家中常常因琐事而剑拔弩张或沉默冷战,孩子内心的无所适从感将会非常强烈。对于孩子成长来说,稳定有序的家庭秩序是内心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也是孩子模仿学习遵守规则和获得内心秩序感的第一步。
家庭结构多元化是无奈
祖辈加入儿女的小家庭似乎成了三代人的共同困境。但从现实需求来看,老人帮忙带娃虽矛盾不少,但确乎是现实最优选项。
老人带娃,实惠又放心。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龄为29.13岁。30岁左右的小夫妻事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且普遍背负买房或还房贷的压力(2019中国生育报告显示,房贷占家庭收入比已达44%)。对于初创阶段的小家庭来说,储蓄本就比较单薄,倘若因为新生儿的到来,父母一方(通常是妈妈)辞职带娃,暂且不讨论女性几年后重回职场的重重困难,只看眼前爸爸一人挣钱养活全家的经济压力就足以让准备全职带娃的妈妈们望而却步。
对于大多数普通的双职工家庭来说,父母任何一方都面对既不能离开职场,又不能无人带娃的困境。另外,育儿嫂/全职保姆等不仅费用不菲且素质参差不齐,“保姆针扎孩子”“育儿嫂给孩子喂安眠药”等新闻常见诸媒体,令爱子心切的家长们对请“陌生人”照顾孩子闻之色变、避之不及。
面对诸多现实困境,老人加入小家庭承担带娃工作,确乎是最“实惠放心”的解决之道。
托育现状,供需矛盾突出。2016年,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进行的一项托育现状调研显示,我国托育现状供需矛盾突出。在受访的1万余名3岁以下婴幼儿母亲中,35.8%表示有托育需求,但真正进入托育机构的仅有4.1%。造成供需矛盾如此严峻的原因,除了家长普遍认为2岁以下婴幼儿不放心入托外,主要还在于托育机构供应量不足,尤其是被家长信赖的、公立托育机构数量严重不足。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依靠老人带娃是社会化婴幼儿照护服务缺失下的无奈之举。
隔代抚养,
在矛盾与幸福中寻求平衡
儿童即未来,国家和社会需要为家庭抚养婴幼儿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服务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幼有所育”列入“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发展养老、托幼服务。”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彰显出国家对当前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热切期待托育服务日臻完善的未来。
社会化托育服务的完善任重而道远,在不断完善托育服务的过程中,面对不得不由老人养育孩子的家庭,社会也应承担起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指导年轻父母和老人一起学习,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需要全方位抵达儿童最主要的照护人身上,从而解决当前最突出的育儿观念冲突造成的家庭矛盾问题,进而为儿童营造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
互动即家风,治家重于教子,行有不得须反求诸己。著名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曾经说过:“虽然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可是他们却很擅长模仿父母的行为。”在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就像大自然的风,虽然不可见却真真实实地可感可触,我们每个家庭成员,尤其是成年人都是家风的创造者,也是被塑造者,而孩子就是一面映射家风的镜子,治家不仅仅是教子,治家远重于教子。
生怕孩子“不聪明不成才”的爸爸妈妈们,当对“科学育儿”的过度信仰无孔不入地进入孩子的生活时,焦虑便成为其想要控制一切,尤其是控制别人的巨大动力。学会看见并调控自己的育儿焦虑,才是缓解“处处看老人带娃不顺眼”的核心要义。
生活即教育,凝聚爱与责任,先从家务劳动开始。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一边担心孩子被溺爱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小皇帝,一边心安理得地接受老人对自己的饮食起居全方位伺候?又有多少父母,一边抱怨孩子只跟爷爷奶奶亲,一边吃完晚饭就只想躺着玩手机?
老人对家务的大包大揽,让孩子与家务劳动彻底脱了节。殊不知,家务劳动的价值远不止于保持卫生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家务劳动可以凝聚家庭成员对家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也是培养孩子自尊自信自我效能感的最简单方式——孩子的自尊自信来源于,在现实生活中真切地体会到做成一件事的喜悦,并不来源于父母“你真棒”的口头禅式鼓励。教会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就是在真实世界中为孩子积累成就感。
分担家务是对老人最真切的孝心。不仅仅是孩子,每一个家庭成员都需要在家务劳动中体验成就感,体验对家的付出和参与感。
让老人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
三代同堂,非常教育
由老中少共同组成的家庭,是一个最自然的环境、最合理的单位、最圆满的结构。把握好三代同堂的相处,实则是一个互相教育、共同受益的契机。
三代同堂,三方获益
增强祖辈的生命意义感。对于老年人来说,和儿孙一起生活,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人2.54亿,空巢老人1.2亿,独居老人3000万,其中不乏因独居导致的意外死亡、抑郁甚至自杀事件。老年人的世界除了因身体机能退化而带来的无助外,还有落后于智能时代的孤独。三代同堂,不仅增加了老年人接触新鲜事物、更新思想观念的机会,强化老年人的正向情绪,丰富精神生活,而且饮食起居和健康状况都能得到一定的关照和改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缓解父母辈的焦虑感。对于年轻父母来说,快节奏的社会压力和我国女性接近80%的就业率,意味着新一代父母无法兼顾家庭和工作,此时祖辈对于料理家务和照顾儿孙的帮助,可谓例证了“家有一老,好比一宝”的道理。当前,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时代”,如果双方三代同住,互相照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年轻父母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三代同堂的七口之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养老地产这一新兴产业日渐火热,纷纷推出七居室的组合家庭户型,让三代保持“一碗汤、两扇门”的距离,实现新时代的便捷养老。
丰富儿孙辈的情感认知。对于孩子来说,多口大家庭的生活要比三口之家有更多的体验、刺激,更多的交流、互动。父母孝敬祖辈、祖辈关爱儿孙的优良家风,对孩子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可以世代传承的品德。在教育孩子尊重老人、照顾老人、陪伴老人的过程中,也是对孩子进行感恩心和规则意识的培养。这种多重的角色和身份,有利于一个人今后的社会性发展,可有效避免心理缺失、情感荒漠等不良身心问题的出现。
三代同堂,三方努力
想要将“三代同堂”的合力效果发挥极致,需要三代人互相配合,互相理解,需要个人、家庭、社会三方共同支持,共同努力。
从个人方面,各司其职,彼此尊重。作为祖父母,要自觉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生活习惯,了解新一辈做决定的理由和想法,以开放的心理姿态,尊重年轻父母辈教育子女的意见。作为年轻父母,要学会珍惜家中的“老宝”,感恩、宽容老人的老观念、老做法,尽己所能地为老人规划居住空间,协调起居习惯。在教育问题上,及时解释、及时交流,为孩子构建健康的家庭关系。作为孩子,充当好祖父母辈和父母辈的润滑剂,传承孝道和优良家风,为三代同堂的家庭注入活力。
从家庭方面,注重角色,合理分工。家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明确个人的“权、责、利”,建立良好的角色秩序,才能使家教系统高效运转。关于孩子的教育主导权,父母永远是第一责任人,要尽力避免和孩子长时间分离,以免影响正常依恋关系的建立。祖辈扮演好辅助照顾的角色,关心孙辈要适度,杜绝溺爱和过于周全的“直升机式”养育模式。遇到教育理念的分歧时,年轻父母要谦虚地与老人沟通好家庭教育原则,统一教育标准,避免孩子的投机心理和家庭矛盾的出现。
从社会方面,注重氛围,形成合力。三代同堂带来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政府要加强指导和协调。比如,笔者所在的青岛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独立的家庭教育处,搭建“家长大课堂”“家长面对面”“家校合作网”等家庭教育特色品牌,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服务站等家庭教育指导阵地,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其中不少家长学校和社区家庭教育服务站同时开设三代人的特色课堂,有老年人的家教讲座、兴趣特长班,有年轻父母的育儿课堂、亲子厨房,提供了“一家人同时进修,不同家庭互相交流”的场所。
三代人有机会同行一段人生旅程,是段美好的经历。处理好家庭中的“上下关系”,存异不同于隔膜,关怀不同于干涉,让三代在亲密关系中理解彼此,从身体到情感呵护彼此,在和而不同中成就彼此。在社会上形成健康、正向的三代教育氛围,真正发挥多元家庭的多元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时代的妈妈都会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子女的爱……处在社会多元的氛围里,回首顾盼,60后,70后,80后的母亲们,这相隔十年的爱有多大的差距呢?
60后母亲关键词:传统辛苦严格温饱
这一代人是传统的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统一的,所以在育儿过程中,绝大部分人也都被这种传统思想影响着。
●听60后妈妈讲过去的事情
那个年代的人,家里孩子多,事情也就多,公公婆婆,帮了这家帮不了那家。
那个时候家里穷,应该说整个社会都不富裕,个人的营养跟不上,孩子满月后就马上上班了。养孩子、上班,再加上营养不良,弄得自己整一个黄脸婆。家里经济条件不富裕,根本请不起保姆,什么活都得自己干。白天还要上班,所有的家务活基本上都要挤到晚上或休息天来做,真正能休息的时间很少。
孩子小的时候,只要能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就已经很不错了。对孩子的教育意识也很淡薄,一方面我们自身没有很多知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当时的大环境造成的。
那时,大家都在为着吃饱饭、穿暖衣而奔波,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想着怎样培养孩子的事。而且,当时也没有什么培训班之类的教学场所,家教也没有流行。所以,即使我们想培养孩子,也没有那个环境。
那时在家长眼里,长辈永远是长辈,孩子永远是孩子,有些事孩子根本不会懂,没必要跟他说!我们那时候一直摆着一副家长的威严,孩子跟我们说个话都有点害怕,心里有些什么事也不愿跟我们说,我们也不会主动跟他交流,所以,孩子现在的性格也有点内向。
那个年代的母亲,思想传统,对儿女管教比较严格。比如有好吃的应该先给老人;有客人来家吃饭小孩不能上桌;出门和进门都必须和爸爸妈妈打招呼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他们现在的工作、学习和做人其实都还是有好处的。毕竟,这个社会无论怎样发展,都是需要有一些规矩和规则的,传统中的美德是不会、也不能被屏蔽的!
70后母亲关键词:交流自由快乐尊重
这一代人接受了很多新的思想,作为母亲,通过自身的人生体验,会更多的在比较中,为孩子的教育方式注入新鲜的东西。
●听70后母亲说育儿新思想
我从小就觉得跟妈妈在一起不自由,羞于跟妈妈交流,也不想让她知道我的心事。所以,我现在极其注意自己的每一个举动和对女儿说的每一句话。我从来不打击她,因为怕伤害她。从来不拿别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做比较,也很少关注她学习上面的事情。我对她没有要求,所以她没有压力,很快乐。
我的女儿有绝对的自由,我让她自己选择喜欢做的事情,让她尽情地玩。每个人都想要快乐,我自己没能很好的体验,但我会尽最大的努力让我的孩子快乐每一天。
我其实想得很简单,我就成为孩子的朋友,想做一个非常温柔,非常理解,能给孩子非常宽松快乐的成长空间的母亲,我和他应该是平等的,他可以和我一起讨论任何问题。
我的母亲是个很善良很朴实的人,但是她不理解我。我小时候喜欢唱歌,每次上完音乐课回到家里,都兴冲冲地唱给妈妈听,可是她们老开玩笑似地说我唱歌跑调,那时侯她们不会意识到幼小的孩子自尊心其实是很强的,我从此不再唱歌了。现在,我对儿子就不这样,一件事情哪怕他真的做得不好,我也会鼓励他继续努力。
我爸爸妈妈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他们看不惯我老是以商量的语气跟孩子说话。我的观点是:打骂孩子是父母无能的表现。我的儿子,从小到大就没有被打的恐惧感,如果他做错了,我们就会开一个小型讨论会,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直到辩论出谁对谁错,这个时候,他基本上也就心服口服了。
70后的母亲和上一代比,因为自身的人生经历,她们更懂得如何尊重孩子,给予孩子更广阔的更自由的空间;她们把自己当作孩子的玩伴,成为他诉说心事的益友;她们重视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不给他们施加太大的压力,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做选择。
80后母亲关键词:独生子女时尚高学历未知
作为中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的第一代人,她们是被呵护、被溺爱着长大的一代,作为年轻的母亲,可能在别人眼里还依然摆脱不了身为孩子的影子,而对于育儿的问题,她们或许又有着更为时尚的见解。
●看80后母亲时尚育儿
科学胜过经验。参加去年某育婴师培训时,陈太太才刚刚结婚,正在为生孩子做准备。她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两人对家务事都不擅长,更不要说带孩子这么复杂的工作了。于是她抽空报了这个培训班,和其他计划将来成为职业育婴师的学员不同的是,她只是想学会做一个合格妈妈。
点评:华东师范大学合格父母育婴培训班参与者,九成以上都是独生子女。儿童心理咨询与潜能发展师证书班也有不少妈妈学员。相对于父母代代传承的育儿经验,80后一代人可能会有不少源自科学的育儿知识,网络、专业杂志、父母培训班、月嫂这些都是他们丰富而科学的育儿知识的来源。只是80后们在理论水平上能达到一定高度,可在父母眼里,更多的不过是眼高手低吧。
投资情商胜过智商。在孩子才一岁半的时候,陆先生就给自己孩子报了个辅导班,这个班不是学钢琴,也不是学围棋,而是让孩子玩游戏。实行全英文外教,两、三个孩子一起上,一节40分钟的课价格在150元左右,上课的孩子还真不少。根据陆先生的说法,这叫情商投资。他小时候,父母重视的自然是学习成绩,对于个人性格发展和社交能力是不太在意的。而在他看来,一个人的交际能力以及情商远比考试成绩和智商来得重要,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学会合群,善于融入群体,社交能力是要从小开始培养的。
点评:情商,对于陆先生的父母这一辈来说,这个词似乎有点陌生。那时让孩子吃好、学好,这就是他们的心愿。可是如今,关于孩子的各种培训都多了起来,情商、潜能、思维训练……可谓花样繁多。据沪上一家早教中心的人介绍,他们的培训对象除了薪资丰厚的中产阶层和部分外籍人士,有不少是年轻人,他们更舍得为孩子做情商方面的投资。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希希5个月的时候,希希妈就开始在育儿博客网上连载“希希的精彩生活”了,希希妈觉得,对自己来说,育儿博客的写作过程也是年轻父母不断成长的过程。在网上,提出的问题总是会得到其他热心父母的解答。孩子生病了,孩子要买新衣服了,要上幼儿园了……总会有过来人指点,网络都能轻易地拉近距离。而对希希妈这样的全职妈妈来说,育儿网络交流更是让她和社会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
点评:网络改变生活,网络自然也随之改变人们的育儿理念。相对于通过书信、电话或者面对面交流育儿经验的父母那代人,现在的“80后”有了更便捷的条件,经验不多没关系,可以虚心求教。而这也是育儿博客、育儿网站人数激增的原因所在吧。
这一代的独生子女母亲,大都对子女父母这一角色转换缺乏心理准备,表现在生活中便是自己还没照顾好,又要照顾孩子。另一方面,和60后70后的妈妈们比,他们中更多的人有着高等学历,通过各种媒介,接受着更多新思想的冲击,她们的育儿观念更为时尚。新媒体、专业书籍、长辈传授经验,成为独生妈妈们育儿的三大法宝。
我觉得三年一代沟的说法是很靠谱的,跟自己年龄差三岁以上,就觉得有些难以交流了。更何况是二十多年甚至三十年。我是89年生人,我对比一下我和我父母的成长环境。我父母都出生于60年代初,家里都不只一个子女,那时候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刚结束不久,物资匮乏,等到他们上学的时候正赶上文革,不过幸好是尾巴,我妈考了中专,毕业之后分配工作分配的不错,人生也算光明一片,我爸当兵复员,跟我妈在一个企业工作。结果后来都下了岗,做点小买卖,勉强把我供到大学毕业。我,独生子,小学,初中,高中,同班的基本也都是独生子女。出生在80年代末,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小时候还没有电脑网络什么的,毕业之后工作两年,笔记本智能机IPAD什么的都有,网络信息每天如潮水般涌来。人,终究是社会动物,社会整体环境对你的影响,最终造就了你这个人。父母生长于物资匮乏的年代,家里子女众多,看着我们随手就得到当年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他们自然觉得我们是幸福的一代,而孩子也有孩子的烦恼,获得了父母所有的溺爱,也获得了所有父母的限制。父母觉得,我们为你付出那么多,你那么幸福,为啥不听话,而孩子认为,你们太能限制我了。体制对于父母来说是重要的,下岗的他们会对比还在体制内的同龄人,强烈的反差使得他们坚定了一个信念,你,必须要考上大学,必须进体制。而孩子对于这个社会的见解来源于改革开放以后,重商主义对于他们的影响要比体制大很多,体制内确实有优势,体制外却也有广泛的天空,孰好孰坏,每个人有自己的见解。父母的信息来源很窄,他们小时候只能听听收音机,那时候红太阳正是最红的时候,后来有了电视,他们依赖电视获得大多数外界的信息。而孩子在10多岁的时候就学会上网,开始可能只是为了玩游戏,后来他们发现,网上有很多信息是电视上得不到的。青春期的叛逆,渴望别人对自己的肯定,长期高高在上的大人原来也有这么孤陋寡闻的时候,思想上的冲击再次体现了出来。父母认为自己有多年的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孩子认为你们那些都是老一套,过时的东西。老人的经验与强势,孩子的青春与叛逆,激素的作用、生活的压力、繁重的学业、同样压抑的心情使他们拒绝沟通,即使想交流最后也以争吵收场,加深了那条本来已经很深的代沟。直到孩子开始立业成家,体会到了为人父母的心情,自己当年确实有很多幼稚的地方,父母那么多年的咸盐不是白吃的。父母也看到了,这个世界巨大的变化跟他们当年已经沧海桑田,孩子的很多看法都是对的;但是那道代沟还是无法消弭,每年也许只有春节能在一起,父母还是喜欢看春节晚会,孩子可能捧着各种电子设备刷微博或是玩游戏。人,终究是社会动物,最明显的例子是,小时候被狼抚养的人,最终变成狼孩,生活习惯跟狼一样。即使你年纪再大,成长时期接触到的东西都会影响你一声。我常常在想,我已经到了父母有我的年纪了,如果我有了孩子,那会是什么光景呢,想想我小时候,真是屯啊。哈哈哈哈哈
看到《奶奶28万养老金被18岁孙女全取走,15万给了男友,对方说:情侣花钱正常》和《网友初次约会点2万多火锅女方:他占我便宜还逃单》,两件本不相干的事件,挥霍的主角都是90后00后,不免五味杂陈。为取悦恋爱三个月的男友偷走奶奶一生积蓄,一顿两人大餐吃掉2万多元,这样的花别人钱不心疼,尽管只是极端个案,但背后隐藏的新生代消费主义,触动了社会的敏感神经,难怪新闻后面恶评如潮!
事件中,人们看到的是挥霍无度的青春,就是超越自身经济能力超前消费、透支消费,把千百年来节俭的传统丢了。
一段时间以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校园贷、花呗、借呗,都以90后00后为主要消费对象,背后是一代人的入不敷出。
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与短缺经济时代走过来的父辈、祖辈截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以60后70后为代表的创一代多富贵不忘节俭,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多挥金如土,但就是这样的两代人,生活在一个时代屋檐下,财富的代际传承演绎出许多惊悚的代际冲突。
不少为人父母者发现,自己挣钱的速度,赶不上孩子花钱的欲望,限制孩子消费额度的代价,可能是一张难以偿还的高利贷账单。
因着历史的机缘巧合,中国60后70后欣逢改革开放黄金机遇期,收获了较多社会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了时代的幸运儿。
比他们更幸福的是他们的后代,带着独一代的深刻烙印,生长在社会财富大爆发的阶段,享受着两三代人的人生积累,从小不知饥饿的滋味,甚至有人含着金钥匙出生,对贫寒没有切身感受,对创造财富的艰辛没有体悟,却对升级换代的消费浪潮趋之若鹜。
60后70后养育了90后00后,等孩子长大了,不少人可能发现,孩子不是自己期望的样子,甚至生出养了个白眼狼的人生感慨。
接触过一些为孩子烦恼的同龄人,孩子成年了,却不能安心工作,有的游手好闲,沉迷网络,跟父母的交流大多只剩下要钱,还嫌父母唠叨,甚至钱到手就将父母拉黑。
跟企业老板交流,多感慨眼下新生代难管,年轻人稍不顺心就甩手不干,过了试用期就是老员工,企业一年到头都在招聘,他们面对的是吃不了苦的90后00后,只有自己是一人顶五六人用的老黄牛。
这样的90后00后多不爱打工,偏爱踏着父辈肩膀自主创业,就像那个著名的首富之子,创业失败后多次被限制消费,给新生代的创业热泼了一瓢冷水。
生活中有多少大手大脚的孩子,就有多少被孩子透支的中年父母,许多沧桑胜过买房掏空六个钱包。
当60后70后用期待的眼神打量90后00后,不少人最终可能会发现,一代人窃取了另一代人的人生成果,还鄙视那代人老土吝啬,而那个从希望到失望的人就是自己。
两代人之间有明显的代沟,在诸多问题上的观念不同,在育儿理念上也会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两代人都要清楚:孩子早期的环境对习惯和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两代人目的一致,但方法和观念存在差异,双方应尽可能协商达成一致,如果互相都认为自己正确的时候,可以找家庭咨询师咨询。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互相冲突,那样会给孩子的导向造成混乱,孩子小的时候会无所适从,大一些后会利用两代人的不同观念钻空子,养成不守规矩的习惯。
具体建议如下:
1、建立明确的规矩适用时间和范围。孩子在祖辈的房间里时,按照祖辈的观念和规矩执行。孩子在父辈的房间时,按照父辈的观念和规矩执行。也就是谁的地盘谁做主。
2、祖辈照顾的时候,按照祖辈的观念执行;父辈照顾的时候,按照父辈的观念执行。也就是谁的时间谁做主。
3、给孩子自由选择权,孩子愿意跟着谁,愿意去那个房间过夜,都尊重孩子的选择。
这样做父辈有明显的优势,一般在孩子2周岁之前因为要吃奶,离不开母亲,所以会跟父母更亲近一些。而孩子终生的亲密依恋关系是在2周岁之前建立的,并且终生难以改变。祖辈虽然更加溺爱孙辈,但2周岁前建立的亲密依恋关系不可动摇。
所以,在父辈与祖辈的家庭教育理念的竞争中,父辈是占有先机的,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父母一定要在孩子2周岁之前亲自带孩子,带孩子是你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如果这个阶段把孩子交给祖辈,就丧失这个机会,让祖辈在孩子2周岁前和孩子建立了亲密依恋关系,父辈的教育理念就会被彻底抛弃,并且孩子终生和祖辈亲密,和父辈之间有隔阂。
两代人的育儿理念有不同,作为孩子的父母该如何选择和不建议祖辈带孩子依恋关系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