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上有卫生间吗(地铁上有卫生间吗一般在哪个位置?)
6702023-12-03
大家好,关于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而且两个人还很厉害的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历史冷知识和高丽的关系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李明博和朴槿惠是什么关系?
从韩国媒体报道消息得知,李明博和朴槿惠仅是一个保守党派,(亲日派),再无亲信私交关系,只在总统选举时互投过一票。
李明博届任韩国十七届总统,平安顺利完成了一届总统职务。
朴槿惠继李明博下届而上任总统,未满期而被弹骇。
朴槿惠出身于政治世家,父亲朴正熙是韩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最独裁,最会发展经济的领军。女儿朴槿惠成为韩国世人羨慕的公主,为人聪明伶俐,好学勤奋,留学法国。
1974年因母亲突然间遭遇暗杀被迫放弃留学,回国代行母亲韩国第一夫人职责,协助父亲治理国事。
1979年父亲朴正熙被暗杀后,朴槿惠含悲带妹弟回家隐居生活,从一个公主沦落到普通人,忍辱负重生活十多年,抚育妹弟成长。
但朴槿惠的高人之处就是在绝望生活中从没放弃自己政治努力,并没有放弃一个世家出身赋予后代她的为国为民着想的崇高理想愿望,因绝望的生活历练成就了朴槿惠做人做事的独自能力,在自己人生生涯中做出了惊讶的人生选择,(无家,无婚姻,无子女)的三无巨人,把自己的一切功力嫁给国家,获取国民拥护而趴上韩国政坛最高境界总统位置。
李明博总统草根出身,凭自己多年来的努力奋斗,一步步步入韩国政坛成为十七届总统。
对韩国做出了很多贡献,最高评价是下台最平安的总统典范,打破了韩国总统未清算的纪录,归宗还是朴槿惠总统的政治功略和人道的品德。
李明博和朴槿惠究竟是是什么关系?
做为一个看客认为,李明博和朴槿惠并没有什么让人多推测的深秘关系而推测,虽然说是一个党派,在总统任选时互投一票,但在任总统期间,未见到过二人为党派有过什么共同语言誓词,特特是朴槿惠被弹骇直至控指多项罪名,拘留一年余至一审地方法院终审,末曾露透过前总统李明博对朴槿惠有过什么拥护或反指言行,这点可以证明两位总统各执政坛政事,无一丝私交关系,投一票是政坛政治品德底线的常事。
然而,就只因为一个党派,互投一票!朴槿惠未清算李明博,而二人遭到牵连追加指责,被捕捉拘定罪审判。
首尔地方法院一审判朴槿惠以“亲信干政”案为主涉嫌认证收受贿赂等16项罪名,判朴槿惠有期徒刑24年,罚金180亿韩元,前几天又被捡方.提诉国情院上贡及违反选举法等三项罪名,要求再次判朴槿惠12至15年罪刑,对66岁多病缠身的朴槿惠来看,是雪上加霜,生死都是无所谓。妹妹朴槿令涉嫌炸骗判一年六个月,罚一亿韩元。前三名国情院院长又受刑。
对朴槿惠来说,罪名只有加重,在监狱服刑,加上疾病消磨,自身生活越来越痛苦,死或许成为朴槿惠现在生活中的磕求,释放是绝望吧!
只因朴槿惠投一票,李明博摊上大事,韩检方以涉嫌受贿为重,将己看成平安无事的李明博而追捕。指控李明博在任总统期间,利用总统大权官商勾搭收受贿赂,同时纵容亲信收受贿赂,声败名裂,将亲信牵扯绳之以法,一网打尽。
估计李明博预审要少于朴槿惠,但最终的判决仍需一段时间,据透露消息报道,目前李明博接受七次预审,而李明博上庭审场己手扶墙角行走,可最终得到什么落幕尚未明示。
归结语:李明博和朴槿惠是什么关系!
两位总统属一个党派,当选总统时互投过一票,之前都与现任总统文在寅有恩仇怨恨,所以二人遭遇同样追算定罪到罪魁祸首以至不能释放的路子,监狱就是它们的落角地。
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三十,送江山。唐太宗李世民握着萧美娘的手,觉得这话说的太对了!
萧美娘也叫萧皇后,是隋朝二世隋炀帝杨广的皇后,袁天罡评她母仪天下,命带桃花。自古寡妇门前是非多,有家势背景还美貌的萧皇后,是隋唐时期的抢手人物。在《隋唐演义》中,即便年轻貌美的武媚娘,远远看到了萧皇后抑扬婉转的背影,心中暗道:这萧皇后,可不似五十多岁阿,怪不得如此多英雄对她流连忘返。
当然这是演义的说法,不过武则天倒是真和萧皇后有过交集,袁天罡也点评过武则天,“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当为天下之主矣!”,想想这袁天罡也挺有两把刷子的。除此以外萧皇后是贞观四年被李世民迎接从突厥回来,而武则天是在贞观十一年入宫成为武才人,两人在李世民的后宫起码待在一起十年时间,萧美娘在贞观二十一年时,先一步李世民走了,两年后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忽然驾崩,而武则天就去了业感寺,以后来武则天的能力和人生轨迹,或者她还向萧皇后拜过师父都不一定。
毕竟你可能不知道,武则天比唐高宗大四岁,俗语说女大四,福寿至。武则天进了业感寺时才22岁,5年后27岁的时候再次遇上了唐高宗李治,才抓住了人生的唯一一次机会,28岁后再次进入唐朝后宫,一路由宫女开挂一样,经过了几年经营成功让王皇后下台,自己由武昭仪贵为武皇后。她的蝶变和手段可以看出,她是经过高人的指点的,因为数千年历史只有一个女皇帝,而她还是由后宫走上了金銮殿,协助唐高宗掌管天下,想想一个女子有如此的魄力和眼界,甚至在一些问题上做到狠辣和果断,不是一个长期处于深宫女子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所以她可以说是唯一,是否萧皇后有传承她什么经验,我们现在无法得知,可是以萧皇后和武才人两人不可争议的是,都是年龄比皇帝大,却能受到唐朝父子两位皇帝的敬爱和青睐有加,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野史中说这萧皇后六十岁年纪,第一次与李世民见面,还能让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心中的小鹿乱撞,许多人很疑惑是不是太演义了。其实不然,拿现在来看,60岁老人保养得当,拥有40岁风韵的大有人在,比如国外一位叫ChristieBrinkley的超模,已经六十多岁,但是人看起来非常年轻,而且其颜值还是保持在超模的水平,依旧风采照人,国内的我们可以拿刘晓庆来举例,先不说高超的化装水平,拿她日常的照片看来,也还感觉很年轻,当然化了妆的刘晓庆,看起来不过40多岁而已,还有一位大家熟悉的黑木瞳,在最新的近照看来,也是保持的非常年轻,给人感觉是一位很贤淑的少妇,可是她今年已经60岁了,从这些现在的例子看出来,如果女人天生丽质加上保养的得当,还有在运动与饮食上懂得养生之道,那么即便是是年过花甲,也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所以也不用太过质疑萧美娘虽然年纪大李世民三十岁,可一样让李世民感觉惊艳,让武则天汗颜,因为她本身的确具有别人所没有的经历,而这也是李世民冒着被后世人各种戏说的风险,花了巨大代价在突厥迎回萧皇后的原因。
因为这萧皇后的身世可不一般啊,她的出身是兰陵萧氏,现在大家对着兰陵萧氏其实没啥感觉,可是在当时南北朝时期,这萧家可是有名的门阀世家,其在南朝的势力甚至开创了梁朝,而且追索源头,这萧家的先祖是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在萧衍通过各种手段取代了南齐以后,建立了梁朝,梁朝值得一说的就是梁武帝萧衍,他的一生经历很丰富,前期励精图治,后期相对昏庸,导致后因为侯景之乱,最后因为没东西吃归西。虽然他后半生几十年没碰过任何女子,可在前半生他还为了梁朝诞下了不少王子,而萧皇后就是昭明太子一脉的后人,这昭明太子萧统可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咖人物,编著的一本《昭明太子集》,还有将《金刚经》分成三十二则,都是他的一手经办,并且取得了文学上的辉煌成就。
到了后来的陈朝,对门阀萧家都是恭敬有加,毕竟萧家的根深叶茂,轻易可是动不得,后来隋朝灭了陈国,陈国举国归附了隋朝时,还是的要给萧家几分面子,因为当时隋朝的势力可一时无法控制江东全景,需要和当地门阀世家的联合,而从岭南的冼夫人和冯宝归顺中可以看出,隋朝的统一完成是依赖地方世家的支持。而此时隋朝杨坚通过关陇世家的支持已经坐稳了皇位,当然他深知门阀的重要性,所以就为自己的二王子杨广,找了一个南朝萧家的女子所妻子,这就是萧皇后,萧皇后嫁给杨广的时候,才十三岁左右,
而谁也没想到,萧皇后的极具才华,当时杨勇是嫡长子继承制,已经封为了太子。杨广也想和哥哥较量一番,执掌隋朝的江山。此时的萧皇后虽然年轻可是却非常配合杨广,两人的表演堪称影帝影后级别,成功的取得了独孤伽罗的信任,同时大家也知隋文帝扬坚是个妻管严,当然也就听了独孤伽罗的建议,最后废除了杨勇的太子位,改让杨广做储君,而这其中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但是萧皇后的起到的作用很大,她可是陪着杨广装穷和吃苦,从十三岁开始做晋王妃到三十九岁到皇后,期间经历的辛酸和曲折,只要她自己知道。可以说没有萧皇后的配合,杨广是无法坐上隋朝天子的龙椅,
当然萧皇后如此的配合杨广,一部分为了自己,也有一部分是为了南朝萧家,虽然她早年经历有点坎坷,虽然出身是萧家人母亲还是张皇后,但是因为母亲不喜欢,被送给叔父们手收养,可叔父收养没一年就双双早逝,她是舅舅父张轲带大的,可是她毕竟是南朝萧家后人,而隋朝的独特性在于他自晋朝以后,分久必合的短暂统一皇朝,所以她必须代表着南朝门阀去抗衡关陇门阀,以让江南豪门在隋朝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而从隋炀帝屡次下江南,开通大运河可以看出他更青睐于江南豪门世家,这和隋文帝杨坚依靠关陇门阀不同,所以这也为隋炀帝的后来埋下了伏笔,当然其中也有他的好大喜功和各种的折腾,但是触动了门阀世家的利益,是最为根本的一个原因。
而萧皇后对于他登基后的种种作为,还是有进行过劝诫的,可是此时的杨广却什么也听不进去了,但是萧皇后毕竟还是和隋炀帝夫妻情深,在隋炀帝最后出巡江南时,依然跟了过去,最后隋炀帝给自己最信任的宇文化及被迫驾崩,隋朝至此实际意义的灭亡了,
而当时的萧皇后才只有五十多岁,她很幸运的就是许国皇帝宇文化及收留,让她随军回到家乡,其后宇文化及在洛阳被李密所击败,不久被窦建德灭了,而萧皇后就落入了窦建德手里,这时窦建德是建立了夏国,而窦建德可没敢接纳萧皇后入自己后宫,面对萧皇后自称为臣子,把萧皇后当祖宗一样的供着,本来萧皇后感觉日子也就这样,自己活着最终在窦建德这里安养天年。
可是命运通常是琢磨不透的,萧皇后有个小姑,当时嫁给了突厥的可汗为宠妃,听到了李渊在长安建立了唐朝,又打听到了窦建德这里供着萧皇后,立马让自己的老公处罗可汗去迎了自己嫂子回来,当然处落罗可汗也是知道萧皇后的大名的,也就欣然答应了,去窦建德处要人,这窦建德根本打不过突厥,所以很无奈的将萧皇后送去给了处罗可汗,可是这处罗可汗没高兴几年,就撒手归西了,儿子颉利可汗就按规矩,接纳了当时已经五十多岁的萧皇后入后宫,当然也包括义成公主。到了大唐建立不久,这突厥还是大唐的心腹大患,所以一直隐忍,在李渊和李世民平定了各地对手以后,最终任用了李靖忽袭突厥,最终拔出了突厥的威胁,为唐朝进入了强盛的贞观之治做了铺垫。
《隋书》卷三十六:及宇文氏之乱,随军至聊城。化及败,没于窦建德。突厥处罗可汗遣使迎后于洺州,建德不敢留,遂入于虏庭。大唐贞观四年,破灭突厥,乃以礼致之,归于京师。
李靖灭突厥之战堪称以少胜多的经典,先后两次的忽袭打的强大的颉利可汗只剩下数十骑逃出生天,最后被唐将张宝相擒获,不可一世的塞外突厥自此没落,而大唐也迎回了隋朝的皇后萧美娘,此时萧美娘已经是年过六十多岁,而李世民才三十多岁而已,所以两人是否能擦出火花,我们现在无法知道,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当时一个人,就是唐高祖李渊,因为这个是后的李渊还在世,并且退休在后宫养老,据说还为李世民增加了不少的弟弟,而这个时候萧皇后和李渊肯定是见过一面的,
按辈分李渊要叫萧皇后一声表嫂,而他也很无奈,自己的年号叫武德,可是年轻人不讲武德,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他只好让李世民好自为之了,但是对于萧皇后多少有点内疚的,毕竟杨广一家可对李渊非常照顾的,自己夺了人家的江山,确实有点不厚道。
李世民也好几次听取了萧皇后的意见和建议,以隋朝的得失作为借鉴,无过加免有过则改,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其实历史上李世民和萧皇后的关系,根本不像野史一样说的是情侣,或者两人有感情,他可不是因为喜欢萧皇后而接她回来,主要是为了江南家族对唐朝的支持,毕竟当时的江南门阀世家势力还很强大,而萧皇后可以说是他们的代言人,所以只要得到了萧皇后的鼎力支持,他们唐朝在江南一带可以说是稳了,同时即便是按照亲戚份上,自己在突厥手中救出了萧皇后,也是名留青史的丰功伟绩一件,这样做只有百利而无一害。
李世民迎回来六十岁的萧皇后,在唐宫中供养了十多年,出发点都是为了唐朝的江山社稷考虑,可以说是女大三十,送江山的来由,他可不是喜欢萧皇后,反而他是在尊重萧皇后,毕竟萧皇后是南朝的公主,隋朝的皇后,新兴的唐朝要江南一带门阀世家归顺,同时让老百姓能过上安乐的日子,必须的发扬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就是尊重老人,这样做法不但让李世民得来孝顺的名义,还能借此笼络江南世家,一举多得,而唐朝能够强盛,富庶的江南所起到的巨大的作用,所以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绝对是没错的。
宋朝的历史,从来人气极高,放在各类野史演义里,宋朝题材的各种故事,更是五花八门。就连天马行空的武侠小说里,江湖大侠们的恩怨情仇,也常见拿宋朝当背景。如此火热模式,也把宋朝的历史形象,火出了各种雷形象。真实的宋朝,难道就是这模样?
至少,下面这几条与野史里很不一样的冷知识,却足以见证一个真实的宋朝!
1,“神舟”镇高丽
宋朝对外往来频繁,那么北宋的地盘上,哪个国家来的使节最嚣张?还真不是常打仗的辽国西夏,却是一家从没打过仗的邻居:高丽!
多年前某部包青天题材电视剧里就有情节,高丽使团在大宋境内耍横,竟挥兵攻打泸州城,连位高权重的八贤王都差点被剁了。正史上的高丽,当然没闹过这等雷事。但是有几十年间,也一样横出名:高丽使节每次来访,都恨不得鼻孔眼朝天,一路吃拿卡要,甚至还大肆搜集宋朝的地图等军事情报。以苏轼的愤怒奏报说,就连伺候高丽使者的宋朝小吏们,竟也学的狗仗人势,欺压沿途官员!
为何如此嚣张?以宋仁宗年间大臣富弼的话说:高丽自以为和大宋隔着海,还抱着辽国的粗腿,当然就有恃无恐。到了宋哲宗亲政后,这事也终于忍够了:直接不惜血本,造了艘空前巨大的海船,长二十多丈能载上千士兵的庞然大物,美其名曰“神舟”,载着大宋使团浩浩荡荡去高丽回访,果然到了高丽就吓坏一群人,惹得高丽官民纷纷围观。从此之后高丽使节再来大宋,待人接物全变得毕恭毕敬,算是彻底吓老实了!
2,日本女人来借种
拜宋朝能造“神舟”的强大造船技术所赐,全球各地,只要大宋海船开得到的地方,几乎都留下了中国人拓荒的足迹!
以《宋会要》的形容,财产有百万贯钱的中国海商,不过是其中的“小客”,也就是其中的小角色。真正能上台面的海商,比如泉州的杨家,都是两三亿贯的资产。海商王仲圭每次出海,都是几百艘大小船只,比海军出征还威风!
如此强大的一群人,纵横在亚非海洋上,自然一路威风。比如在东南亚国家,所过之处,经常是该国国王亲自出来款待。大宋的船队甚至扩展到了东非沿岸,列国港口都充斥着中国货物。以《东非简史》里的惊呼说:东非的历史是中国瓷器写成的。
这般无与伦比的实力,也叫中国人的国际地位,在那个时代空前高。放在喜欢抱粗腿的日本人身上,对中国更是极度仰望。《清波杂志》就有记载,当时经常有来自日本的船只,满载着日本妇女在中国登陆,见到宋朝男子就主动献身,度过风流一夜后满意而去——就为改良人种!
3,惹不起的宋朝大妈
宋朝常被说弱,放在影视剧里,宋朝百姓也常被当软弱羔羊,可真说弱,宋朝大妈就不答应。
《小畜集》里就记载了一位北宋大妈,在宋辽边境开店,早晨一开门,就遇到辽兵杀来,咋呼着要大妈给她烧饭。却见大妈不慌不忙,假装在井边与辽国大兵热情聊天,却突然翻脸出手,一下就把辽国大兵掀进井里。
以辽国名将耶律斜轸的叹息,大宋的边民,别看又穷又装备差,但打仗不含糊,一敲锣就喊来一群人死磕。落单的辽兵,基本就没活路。
4,武功爆表的文状元
宋朝文化发达,读书人地位极高,那是不是读书人都是弱不禁风的文弱书生?可以瞧瞧北宋读书人中的尖子人物:文状元们!
宋太祖年间的王嗣宗就是典型,他科考时与另一考生陈识相争不下,结果宋太祖大手一挥,你俩干脆摔一跤,谁赢了谁是状元。结果王嗣宗战斗力爆发,放倒陈识后风光夺魁,人送外号手搏状元。
但千万别以为,这种状元只是个例,凶悍的辽国人都曾被打脸,大宋文状元章衡出使辽国,被辽国军将在酒宴上挑衅,只见章状元不慌不忙,当场拉硬弓射箭,连续三箭中靶,叫辽国皇帝都吃了一吓。宋朝读书人习武的风气,就是这么不含糊。
5,连环杀手成文豪
谁是宋初最彪悍的读书人?无可置疑就是柳开。这位仁兄自幼饱读诗书,却也从没落下习武。十三岁时家里闹贼,他抄着剑冲出去,和一群毛贼血拼,把这伙亡命徒杀的狼狈逃窜。
待到后来他游学四方,更是干出了连环杀人事件,宰掉过开黑店的土匪,还去一户人家抱打不平,把胁迫这户人家的恶仆杀掉后扔锅里,再把受害人家属叫来,哈哈大笑请人吃肉。
可就是这么个恐怖人物,不单后来科场登第,上过战场血战辽国,更是开宗立派,公认北宋古文运动的一代宗师。说宋朝文人柔弱?小心大文豪柳开发飙。
6,宋辽战争的伤亡比
宋朝被称为“弱宋”,一大依据就是宋辽战争。以各类野史小说的描述,宋朝在这场战争里,常见各种稀里哗啦,若非英雄的杨家将或丐帮江湖儿女等一群英豪挺身救国,眼看就是被辽国分分钟团灭的节奏!而在正史上,宋神宗年间的宰相张方平也曾有名言:大宋与辽国打了八十一战,也就只有一战算是赢!
宋军真有“一比八十”这么不堪?还是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
宋辽战争二十年里,宋辽双方万人以上伤亡的恶战极多,惨烈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之前唐朝对突厥的战争。宋军的几场败仗,比如高粱河大败,雍熙北伐之败,君子馆之败,各个知名度极高。每次有专家说宋朝“文弱”,都会兴奋提起。但宋朝的胜仗却极低调:除了杨业潘美的两次雁门关大捷外,斩首辽军上万的满城大捷,一万宋军击溃八万辽军的唐河大捷,全歼辽国王牌铁林军的威虏军大捷,全被选择性无视!
以战果而论,宋辽战场上的大宋军人,与北逐匈奴突厥的汉唐铁军一样,都是铁骨铮铮的华夏好男儿!
那有这样铁骨铮铮的队伍,为什么大宋还落得用岁币换和平?看看宋太宗不顾部队劳顿,贸然发起幽州战役的瞎指挥表现,再强大的铁军,也经不起这种折腾!
甚至这种瞎指挥风格,从北宋开国起就成了画风。以宋仁宗年间范仲淹的一针见血说:每次朝廷争斗,失意者都会被委派到边疆去,越是那种耿介直臣,越容易被委派带兵。可这群人半点军事素养没有,又执掌军队大事,打起仗来不吃败仗才怪!
从头到尾,强大的宋军,都是被瞎指挥败掉,然后以一顶“文弱”帽子,替真正的责任人扛锅!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历史上重名的名人一麻袋,尤其是两汉、魏晋时期,你到大街上叫一声“王咸”、“刘章”、“陈参”,估计有一圈人扭头冲你“哎”。甚至一个家族内,儿子跟孙子,侄子跟女婿都同名,抓狂不?
下面举几对同名的历史名人,再告诉你一个古人多重名的原因。
一对“韩信”同为开国功臣刘邦帐下有两个韩信,二人不光名字相同,还有着相似的结局。后人为了区别二人,只好把“学习成绩”稍差的韩同学叫做“韩王信”。
我们熟知的韩信,即号称“兵仙”,将兵“多多益善”,最后被刘邦“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那位。他是三好生,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赘述。
另一位韩信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韩襄王的孙子,地地道道的贵族出身,远不是靠“漂母”救济的韩信所能比。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韩王信追随族兄弟韩成起兵。韩成战死后他与张良一起投靠了刘邦,因战功被册封为韩王,封地在荥阳。
后来刘邦觉得荥阳这地方太重要,于是将韩王信徙封代地。代地与匈奴接壤,面对匈奴的屡屡入侵,韩王信力不从心,只好私下跟匈奴人乞和。刘邦得到报信很生气:你这不是卖国求荣的汉奸嘛!
于是刘邦屡屡派使者把韩王信臭骂一通。韩王信心里害怕,老刘这家伙绝不是善茬,干脆趁他还没把刀架到自己脖子上,反了个球的。
后来刘邦派柴武挂帅,平定了韩王信之乱,并斩杀了他,韩王信也成为刘邦消灭的第一个异姓诸侯王。汉文帝时期的名将韩颓当就是韩王信的儿子,汉武帝身边的佞臣韩嫣,就是韩颓当的孙子。
两个“刘秀”谁是真命天子我们熟知光武帝刘秀,还知道当年他就是凭一句“刘秀为天子”的谶语,而起兵获得了天下。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实谶语中的“刘秀”,指的根本不是“此刘秀”,而是另有其人。
谶语中的“刘秀”是一个叫“刘歆”的人,此人为了避讳汉哀帝刘欣,把名字改成了刘秀。刘歆改名的时候(公元前8年),刘秀还没有出生(公元前6年)呢。
刘歆是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后人,他与父亲刘向,都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学术专家。刘歆还有一个好友叫王莽,因此他的命运也与王莽紧紧绑定。
王莽当了皇帝后,刘歆成了新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师公”。但新朝晚年,一对好兄弟反目。当时有个叫西门君惠的术士,不知道从哪儿搞了“赤伏符”,说“汉室当兴,刘秀为天子”。
其实那是他们想借助刘歆的影响力,来推翻王莽的政治把戏。当然,刘歆们的图谋没能得逞,一伙人全都被诛杀,刘歆也自杀身亡。
但后来这个谶言被刘秀“盗用”,移花接木戴到自己头上了,你说神奇不?
连“王莽”居然都有两个接着就说王莽,很多人不知道,历史上连“王莽”这么个怪癖的名字都能重了。
“篡汉”自立的王莽无需多言,大家都很熟悉。另一个王莽是汉武帝末年的官员,职位是卫尉,比皇帝王莽大了至少80岁。
卫尉是北军统领,负责皇宫宿卫,位列九卿。但这个王莽的事迹却不多,史书上也没有他的传记,所以不为外人知,他的“出名”全靠儿子王忽。
王忽时为侍中,内朝官,给汉武帝当决策参谋。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了,留下一道遗诏:令霍光、金日磾、上官桀辅政。可就在圣旨宣读后,王忽不干了:我一直在皇帝身边,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一道圣旨,我怀疑这是一道伪诏。
王忽的话如同重磅炸弹,关于汉昭帝究竟是不是汉武帝钦定的接班人?霍光等人有没有矫诏?后世一直存在疑问,其中王忽的话就是证据之一。
大权在握的霍光大怒,把王莽召来一顿臭骂,吓得王莽回到家就杀了王忽。至于谁是穿越者,你说了算。
两个“杜子夏”靠帽子区别其实我们也不必为古人重名而担忧,因为大多数场合,人们出于尊敬,称对方的字号,而不是直呼其名,这就避免了重名的尴尬。
不过,称呼字号也麻烦,古人的字号相同也是屡见不鲜,比如汉成帝时期就有两个“杜子夏”,一个叫杜钦,一个叫杜邺,两个“杜子夏”一起站在朝堂,叫起来也很挠头。
怎么区分他们呢?当时的人分别给他俩取了外号,杜邺叫“大冠杜子夏”,杜钦叫“小冠杜子夏”。为什么这么叫呢?因为杜邺总喜欢戴一顶高大的帽子,杜钦则戴个“小帽”。
不过杜钦听到这个称呼气得想动手打人,没人敢当着他的面这么叫,因为这是个侮辱性的称呼。原来“小帽”并不是“冠”,而是指杜钦的“眼罩”,杜钦先天一只眼失明,只好戴个眼罩示人。
呃……看起来古人也不靠谱,竟然如此恶搞。
令人抓狂的“陈咸”、“王兴”、“王商”、“刘章”们除了上述几位名人,如果我们细扒,估计三天也说不完,太多了。再举几个例子:
西汉末年至少有两个陈咸,一个是丞相陈万年的儿子,跟淳于长、萧育、朱云等人混迹江湖。还有个陈咸专门跟王莽不对付,新朝建立后坚持“不仕王莽”,隐居山林终了一生。南宋时期还有个陈咸,是宋孝宗时的进士,官声相当的好。
汉元帝有个表叔叫王商,曾经官居丞相,后来被皇后王政君的哥哥王凤害死。王政君有个弟弟也叫王商,多年后他接替王凤当了大将军。其实同时期还有个王商,是另一支外戚子弟。这三支王氏外戚,一支是汉宣帝的母亲一族,一支是汉宣帝的皇后一族,还有一支就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一族。
王莽有个儿子叫王兴,他的孙女婿也叫王兴。你可能要问,古人不是“同姓不婚”吗?怎么孙女嫁给了同姓?其实古人是“同宗不婚”,同姓不同宗是可以结婚的,比如王莽的妻子也姓王。
刘邦的后代中重名的多如蚊蝇,一巴掌能拍死好几只。比如刘章,至少有四个:刘邦的庶子刘肥的次子朱虚侯刘章、光武帝刘秀的侄子齐王刘章、淮阳王刘章、常山王刘章。
其他的,如刘义、刘懿、刘宜、刘德、刘兴、刘康、刘恭等等,重复利用率都很高。
原本以为现代人水平低,起名字没创意,总在那几个字上打转转,没想到古人也一样。古人多重名的原因大致如下:
其一,时代特征使然
历史上重名最多的时期,主要集中在两汉和魏晋,这跟当时的社会风俗有关——崇尚单字名。人们为何有这么个奇怪的风俗呢?
因为自西汉起,儒学成为显学,儒生们发现一个规律,那些先贤如姬旦、孔丘、孟轲、荀匡、颜回、李耳等等,都是单字名,所以全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起单字名就是学习古圣先贤,再后来干脆认为,只有二流子才会起双字名。
比如王莽有个孙子叫王宗,后来因为谋反被杀。王莽深以为耻,把他的名字改成了“王会宗”,以示羞辱。
后来连匈奴人也跟着赶时髦,比如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囊知牙斯(乌珠留单于),就改名为“智”。
其二,士族豪门化的结果
自从儒学获得“独尊”的地位后,西汉兴起“家学”,因此诞生了一批豪门士族集团,进而形成中国历史上的新的政治集团——士族阶级。
比如刘氏、王氏、颜氏、欧阳氏、韩氏、陈氏等等,掌握了特权的这些家族,子孙后代繁衍速度奇快,因而重名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其三,常用字扎堆的结果
这一点古人跟今人一样,起名字也赶时髦,谁也不会给孩子起个阿猫阿狗的名字,于是就盯着那二十来个寓意美好的字眼上较劲。
这种现象直到南北朝后期,特别是隋唐,随着门阀士族集团的衰微,以及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文化的融合,双字名开始流行,读书也逐渐平民化,那个令人抓狂的重名时期才与我们告别。
好了,关于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而且两个人还很厉害的和历史冷知识和高丽的关系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