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出现了什么局面(东汉末年局势变化图)
14672023-08-27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元朝末年朱元璋的盘踞地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元朝末年朱元璋的盘踞地以及江西朱元璋冷知识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相传当年朱元璋在江西与陈友谅作战,在危难紧急关头,是江西人帮助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战后朱元璋对江西人说一定要报答,江西人说“到时候怎么找你”,朱元璋说“你就说是我表哥”,后来朱元璋登基称帝,江西人找到皇宫,对禁卫军说“我是江西来的表哥”,朱皇帝听后大喜说“我的江西老表来了”,从此世人尊称江西人为老表。
众人大概都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安徽省凤阳县人,其实他的老家不在安徽省凤阳县。据相关资料显示,朱元璋祖籍是江苏省句容县(今南京市句容县)通德乡的朱家巷,其主先世代耕田种地,其祖父朱初一因不堪地主和蒙古统治者的剥削,举家逃到了淮河岸边的泗州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垦荒种地。之后朱初一死后,家里一贫如洗,朱元璋父亲朱世珍(原名叫朱五四,后来朱元璋给父亲追名为朱世珍)只好东迁西移,五十岁时,才在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的东乡定居下来,并在这里有了朱元璋。又据史料记载,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月24日),出生在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县),明朝开国皇帝。幼时家境贫穷,曾为地主放牛,后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所以说,朱元璋的老家具体的考证应该在江苏句容县(今南京市句容县),不知说得对不对,敬请大家指正。
或许命中注定朱元璋要夺得天下,因为他是个天才,而他的才能不仅仅是在军政方面,也包括文学方面。
我们很多人在看到他小时候的经历后总觉得他的文化水面不高,但这偏偏是对他最大的误解,其实在文化方面朱元璋并不比平常的士子差。一个注定要成为伟人的人,在他的成长经历中一定是争分夺秒的学习,拼命的进步。
同样是在血与火中拼杀中的男人,朱棣的文化素养可以说比朱元璋差了不是一丁半点。因此,朱元璋并非大家认为的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批阅奏折。
在朱元璋文化方面,我们可以从历史资料中查询到他所写的诗,而其中一两首还是非常的霸气,并且也只有朱元璋才能写得出这样的诗: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顾晓晓问姓名。这首诗是朱元璋在以少胜多打败陈友谅后,借宿紫金山上一座禅寺,寺院住持以为朱元璋夜间访寺要图为不轨,便跟朱元璋讲经论道。
第二天住持回想后觉得此人器宇不凡,便问起姓名,谁想朱元璋早已离开,并在墙上留下一首诗《愤题和尚诘问》。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横扫天下的王霸之气,而如果他没有文化的话是不可能写出这么霸气的诗的。
诗是古人学识浓缩后的文化才能,能够做出一首好诗,便可以知晓此人的文学素养。如果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便不可能做出第二首大度非凡的诗:
采石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秤钩,称我山河有几多?这首诗是朱元璋路过长江时,听到一举子在吟诗:“采石矶兮一秤砣”,此举子把采石矶比喻成秤砣,虽然看似大气磅礴,可后继无力。采石矶是秤砣,那么秤杆和秤钩又是什么呢?
正当举子苦恼之时,朱元璋把后面的诗句已经想好了,于是便有了长虹作杆,弯月为钩称江山的豪迈之语。
当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公务就变得更为繁忙,如果他不懂的批阅奏折,便不会发牢骚写下:
诸臣未起朕先起,诸臣已睡朕未睡。何以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这首诗就足以证明朱元璋长期批改奏折后产生的埋怨,也可以证明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并不低。
以上的三个小故事可以说明老朱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清代的赵翼饱当时概括了朱元璋一生的文化境界说到:“明祖以游丐起事,目不知书,然其后文学明达,博通古今,此固其聪明天亶,然亦勤于学问所致。”这句话意思是说,朱元璋虽然早年落魄,但在慢慢成长中勤奋读书,才能达到文学明达,拨通估计,而这是朱元璋的天资聪慧,也是他勤奋好学所致。
朱元璋自己也曾说过:“朕统御以来,随所善而应是职,使有知而不妄,其前代必欲以无知而役有知,朕不知为何。”综上所述,朱元璋的文化水平虽然没有当时朝中大臣那么高,但也并非世人想象的那么差,不然他不可能能看懂奏折上的文章,并且朱元璋走的古诗在诗文网里可查的就有147篇。
(朱元璋真迹)
再更为直观的说一句,如果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高,那么他也无法为后代定下那些化学元素的取名规定了。
朱元璋建国时期,他的基本盘是在江苏、安徽、福建、两广和两湖地区的。1368年攻破元大都之后,元顺帝北逃去到上都,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地区,河套地方的北部不远处,由此建立了北元政权。因此,朱元璋建国之时,其实只占据了江南地区和主要的中原地区,其中辽北、陕北、西藏、新疆等地都未能纳入明朝统治之中。后来朱元璋开始北伐,领土也就由此逐渐扩大。
关于元朝末年朱元璋的盘踞地,江西朱元璋冷知识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