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冷知识视频来源 西瓜的冷知识
12222023-09-09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元姓的来源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元姓始祖冷知识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是北魏,北魏皇帝本姓拓跋,自孝文帝拓跋宏改革之后,实行汉姓,北魏皇室改成了元姓,第一位姓元的皇帝为元宏(拓跋宏),之后有元恪、元诩、元子攸、元修等。
1、元宏(拓跋宏)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
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响。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
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
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
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太和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崩于谷塘原之行宫,享年三十三,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后仅仅过了25年,北魏边镇鲜卑军事集团就发动反汉化运动六镇起义。
2、元恪
北魏宣武帝元恪(483—515年),河南洛阳人。北魏王朝第八位皇帝(499—515年在位),孝文帝元宏次子,母为文昭皇后高照容。
太和七年(483年),出生于平城宫。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册立为皇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即位于鲁阳,由“六辅”秉政。
在位期间,扩建洛阳城,巩固汉化基础;向南朝发动一系列战争,攻取益州之地。向北攻打柔然,使得领土疆域大大拓展,国势盛极一时。
一生笃信佛教,取消“子贵母死”制度。在位后半期,外戚高肇专权,朝政日趋黑暗,国力逐渐衰弱。
延昌四年(515年),驾崩于式乾殿,终年三十三岁,庙号世宗,谥号宣武皇帝,葬于景陵。
3、元诩
北魏孝明帝元诩(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王朝第九位皇帝(515年—528年在位),宣武帝元恪次子,母为宣武灵皇后胡氏。
元诩幼年继位,权臣元叉、母后胡氏相继擅权乱政,大失人心,北方爆发六镇起义,国势日衰。武泰元年(528年),元诩不满胡太后专权,密诏晋阳军阀尔朱荣进京勤王。密诏外泄,胡氏阅后大怒,元诩遂被其毒杀,时年十九岁,谥号孝明皇帝,庙号肃宗,葬于定陵。
尔朱荣闻讯后,追查孝明帝的死因,拥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兴兵攻入洛阳,杀死胡太后、小皇帝和宗室大臣,史称河阴之变,成为北魏崩溃的开端。
4、元子攸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507年—531年1月26日),字彦达,河南洛阳人。北魏王朝第十位皇帝(528年—530年在位),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孝文帝元宏之侄,彭城武宣王元勰第三子,母为文穆皇后李媛华。
姿貌俊美,身有勇力。少为孝明帝元诩伴读,颇为友爱。初以父勋,封武城县公,拜中书侍郎,领城门校尉,迁散骑常侍、御史中尉。孝昌二年(526年),进封长乐王,拜侍中、中军将军。
孝昌三年(527年),拜卫将军、左光禄大夫、中书监。武泰元年(528年),孝明帝元诩遇鸩而崩。
尔朱荣进军洛阳,以元勰家族为忠勋民望,拥立为帝,年号建义。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讨平葛荣、邢杲和元颢叛乱。
永安三年(530年),诱杀权臣尔朱荣和元天穆,被尔朱兆俘虏北上,缢杀于晋阳三级佛寺,时年二十四。太昌元年(532年),谥号孝庄皇帝,庙号敬宗,葬于静陵。
5、元修
北魏孝武帝元修(510年—535年2月3日),字孝则,河南洛阳人。北魏王朝末代皇帝(532~534年在位),孝文帝元宏之孙,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
生性沉厚,遍体鳞纹,颇好武事。永安三年(530年),封平阳王。普泰初年,拜侍中、镇东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仆射。中兴二年(532年),在高欢拥立下,登基为帝,年号太昌。
永熙三年(534年),元修与高欢决裂,率众西入关中,投奔宇文泰。同年十月,高欢拥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
十二月,元修与宇文泰政见不和,为宇文泰所毒杀,时年二十五,改立元宝炬为帝。北魏王朝从此正式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
元修死后,宇文泰下令埋葬于草堂佛寺。十余年后,葬于云陵。西魏追谥为孝武皇帝,东魏追谥为出帝。
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文景帝元愉、孝明帝元诩、隐帝元法僧、少帝元钊、文穆帝元勰、孝宣帝元劭等。具体介绍:
1、拓跋宏,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第七位皇帝。
2、元恪,即北魏宣武帝,司州河南洛阳人,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八位皇帝,孝文帝元宏次子,母文昭皇后高照容。
3、元诩,即北魏孝明帝,河南郡洛阳县人,鲜卑族,宣武帝元恪次子,母宣武灵皇后胡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九位皇帝。
4、北魏幼主元钊,鲜卑族,孝文帝元宏曾孙,京兆王元愉之孙,临洮王元宝晖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在位仅四十五天。
5、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元姓与拓拔姓的区别是姓元的有汉人也有鲜卑人,姓拓拔的只有鲜卑人。
拓跋鲜卑在五胡乱华后期异军突起,扫平中原,建立了魏国,因为它只统治中国北方,史称北魏。到了魏孝文帝拓跋宏时,为与南朝争夺正统地位,实行改革。规定鲜卑人用汉字说汉话着汉服改汉姓。作为皇族,他把本姓拓拔改成汉姓元,以示天下第一姓。
“元”字相似的字“亓”,念qi。
亓(qí),出自复姓丌官氏,为丌官姓所改。据《姓氏寻初都演化成单姓亓。源》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亓,古“齐”字,也作“丌(古音Qí其,今音Jī姬)”。
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当时,笄与亓相同),笄礼是少年年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的象征。因此,古人十分看重这个仪式和官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设有这个管职。丌官姓就是这种官的后代为纪念先人而出现的,称丌官氏。后来,在明初朱元璋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中,“丌官”复姓被改成了单姓“亓”。孔子在十九岁结婚时娶的夫人,就是丌官氏的后人。因此,亓氏和丌官氏源流一样,姓源相同。
得姓始祖:笄(丌、亓)官。春秋时,各个诸侯国都有笄官这个官职,因此亓官氏的始祖不止一人。
“亓”是古代“其”字的一种较早的写法。“亓姓”,也就是“其姓”的另一种写法。只是后来这一写法被家族沿用下来,就成了“其姓”之后的另一姓氏。其姓是以地名为姓,战国时齐太公后裔有其氏。但唐代时有亓志绍。
古语云:“身死国亡,为天下笑,子亓慎之”------《墨子》
关于元姓的来源,元姓始祖冷知识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