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符合历史事实吗(清平乐说的是什么)
14662023-08-30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清平乐是南宋还是北宋的一些知识点,和清平乐看宋朝的冷知识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翻译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寥寥数语,描绘出一幅宁静祥和、其乐融融的田园生活景象。在这里,他和妻子儿女能够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溪水边的青草地上,一边做着农活,一边看着孩子们在身旁嬉戏玩耍,那些家国天下的伟大抱负,也就暂时抛在脑后了吧。
带湖在今天的江西上饶,春秋时期属于吴国,所以当地人都说“吴音”。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口音普遍粗犷硬朗,吴越之地温柔婉转的方言让他们觉得耳目一新,为之沉醉,所以才有“吴侬软语”的说法。
这首词写秋景,人在其中。秋风萧瑟,草木摇落,人就不免有寂寥之感;人有愁绪,遇秋则所感受到的只是衰败迟暮景象。情与景彼此相生,紧密结合。词意温婉蕴蓄,表述极有分寸。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风非飞沙走石的狂风,只不过是“细细”吹过的秋风,然而却有严峻肃杀的威力,吹得梧桐叶纷纷坠地,窸案之声,清晰可闻。以“叶叶”接“细细”,叠字用得很妙。能在室内听到窗外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的人,该不会是正在劳心劳力或弦歌自娱的人吧,可以肯定他正处于寂寞无聊的境况之中。这就是虽作景语而人在焉。既无聊,不如饮酒。“初尝”,当是说绿酒乃新酿而成,因为秋天收获了黍秫,可以酿酒。当然也不妨理解为以往并不沾酒。反正是不知酒力之深浅故“易醉”。醉则干小窗下一枕就卧·卧则唇梦沉酣,遂久游黑甜之乡。写来仿佛悠闲自得,但联系前两句仔细寻味,仍不难从其表面闲适的背后,体会到那是一种孤居落寞的心情。
?
下片所写,可视为酒醒之后的情景。紫薇、朱槿,夏秋间开花,其时秋既深而花已残。它们当是种植于窗外栏杆旁的,见到时正处于落日余晖之中。总之,入目也是衰暮景象。“斜阳”与前面的“浓睡”相呼应。先是听到,然后看到,最末写感觉到。结尾两句即从季节气候上说。不直说深秋季节,而说“双燕欲归时节”,这“归”,不是归来,是归去,去往温暖的南方过冬。燕子能双双飞去,而自己却只能独自留在这儿,等待着风霜冰雪前来肆虐。“欲归”是尚未归去,是因感受到气候渐趋寒冷而想起的。因自身的处境而羡慕燕子的归宿,或因燕子有归宿转而想到自己处境的人,其心绪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以“银屏昨夜微寒”一句作结,说得很有分寸而含蓄,它带有前瞻性,能使人想到“昨夜微寒”是来日大寒的开端,往后的日子将一天比一天更冷落、更无聊、更烦愁。所以,这“微寒”不但是生理感觉上的冷暖,也是心理状态上的;它有夜间更感到寂寞孤单、冷冷清清的意思。
宋朝古装大剧《清平乐》正在热播,剧中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很多都有历史原型。
剧中男主宋仁宗赵祯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母李兰惠(李氏),一个是养母太后刘娥(刘氏)。刘娥隐瞒仁宗的真实身世,不让仁宗母子相见,仁宗得知真相后对刘娥不满,由此引发一系列爱恨情仇。
宋仁宗与两个母亲的故事早在《清平乐》之前便已流传甚广,这要归功于“狸猫换太子”的民间传说。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最早源自古典侠义小说《三侠五义》。
话说宋真宗在位期间,受真宗宠爱的嫔妃刘氏、李氏同时怀孕,当时真宗皇后去世,谁先生下皇子便可被册为皇后,结果李氏先诞下一个男婴。心狠手辣的刘氏为夺取皇后之位,与太监总管郭槐合谋,在李氏刚生下婴儿时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调包,让人以为李氏产下怪胎,结果李氏被打入冷宫。
刘氏阴谋得逞后,自己也生下一个儿子,被册为皇太子,刘氏被册为皇后。刘氏欲斩草除根,下令身边亲信宫女寇珠勒死李氏生下的皇子,但宫女心存善念,偷偷将皇子交给一个叫陈琳的太监。陈琳不敢怠慢,将皇子送至宋真宗的兄长八贤王处,八贤王把皇子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
若干年后,皇太子早夭,真宗无子,不得不将八贤王的儿子收为嗣子,并册立为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却没想到这个嗣子本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后来仁宗母子相认,被刘皇后得知。
刘皇后大怒,欲设计除掉李氏,多亏名臣包拯仗义而出,不仅保护李氏,还破了这桩“狸猫换太子”的奇案,此时宋真宗已死,宋仁宗登基,刘太后见当初阴谋暴露,只好自杀身亡。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后来被改编为各类戏剧、评书、小说、影视剧,在民间竞相传唱,流传极广,影响极深,以至于大多数老百姓对此深信不疑,将刘氏刻画成一个恶毒狠辣的女人。
宋仁宗与刘娥的爱恨情仇
狸猫换太子终归是个被演绎的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而真实的历史远比演义还要复杂和精彩。
1、从孤女到皇后
刘娥和宋真宗的故事,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的翻版,甚至更加离奇。
刘娥出生在四川,幼年孤苦,十来岁嫁给银匠龚美,跟随龚美到东京寻求生计,龚美为生活所迫打算卖掉刘娥。恰好被襄王赵恒的下属张耆碰到。张耆见刘娥年轻貌美,唱歌好听,就把刘娥推荐给赵恒。
年轻的赵恒对刘娥一见钟情,将刘娥纳入王府,但后来被宋太宗赵光义发现,赵光义一怒之下,逼迫赵恒将刘娥逐出王府,还给赵恒娶了名门之女郭氏为妻。赵恒对刘娥念念不忘,偷偷把刘娥安置到张耆家中,自己不时与刘娥私会。
赵光义死后,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宋真宗立即将刘娥纳入后宫,倍加宠幸。赵恒想把刘娥册为皇后,但他当时已经有了皇后,又不能无故废后,只好让刘娥耐心等待机会。
十年后,郭皇后去世,宋真宗欲册刘娥为后,又因为刘娥出身贫寒遭到寇准等人激烈的反对。刘娥为实现封后梦想,让侍女李氏代自己侍寝皇帝,不久后李氏怀孕,生下一个男孩,这是当时宋真宗唯一的皇子,刘娥将这个男孩据为己有,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宋真宗抓住这个机会,正式册立刘娥为皇后。
2、从皇后到太后
刘娥跟武则天一样,有一个平庸软弱的皇帝丈夫,同样身体不好,刘娥便帮助宋真宗处理政事,锻炼了自己的政务能力,也体会到了权力的诱惑。
宋真宗晚年时,刘娥逐渐掌控了朝政,并和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等人结成同盟,与寇准等人密谋争夺最高权力。最终,刘娥依靠自己的权谋心机,击败寇准一党,彻底掌握了朝政,就如同当时武则天架空了自己丈夫一样。
1022年,宋真宗驾崩,遗嘱皇太子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并“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刘娥凭借丈夫的遗诏,光明正大地取得了处理军国大事的权力。刘娥成为皇太后,先后清除了昔日盟友丁谓、曹利用,压制反对势力,一人独揽朝政,年轻的宋仁宗基本成了她的傀儡。
权力,无论对男人,还是女人,都是最大的诱惑。万人之上的刘娥享受到了权力的滋味,也禁不住动起了效法武则天做女皇帝的心思,并不时流露出这种想法。有些善于拍马屁的大臣公然上书请刘娥“行武后故事”,刘娥也不时有僭越礼制,身着帝王衮衣的行为。
宋朝祖宗之法一向严防女后擅权和外戚干政,文官集团察觉到刘娥的心思,也用各种方式反对刘娥干政,向刘娥施加压力,要求她还政给皇帝。刘娥孤家寡人,没有家族势力撑腰,面临文官集团的强大压力,最终不得不克制自己的欲望,终其一生没有迈出登基称帝的一步。
3、宋仁宗对刘娥的复杂感情
宋仁宗一出生就被刘娥据为己有,始终没有见过亲生母亲,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刘娥虽是宋仁宗的养母,但她没有直接抚养赵祯,而是把赵祯交给自己的好姐妹、同为真宗嫔妃的杨氏抚养。
杨氏性格温柔,对宋仁宗照顾地无微不至,所以宋仁宗很喜欢她,尊称她为“小娘娘”;而刘娥比较强势,对宋仁宗管教很严格,动辄批评教育,年少的宋仁宗尊称她为“大娘娘”,对她更多是畏惧。
宋仁宗即位时只有十三岁,不懂政务,刘娥临朝听政很有必要,而且刘娥富有才干,将政事处理地井井有条,对赵宋江山做出了贡献,就这一点而言,宋仁宗是感激刘娥的。
但在宋仁宗成年后,刘娥仍然恋栈权力,不肯还政,逐渐引起了宋仁宗的不满,毕竟没有任何人甘于做被人操控的木偶,何况是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的宋仁宗。
后来,宋仁宗听说了自己的身世之谜,对刘娥的不满更加强烈,不过宋仁宗在刘娥的压制下,形成了优柔寡断,忍辱负重的性格,不敢公开与刘娥反目,直到他二十四岁时,刘娥去世,宋仁宗才终于摆脱刘娥的阴影,开始亲政。
宋仁宗亲政后,终于从“小娘娘”杨氏口中确认生母李宸妃的身份,可惜这时李宸妃早已去世,而皇叔赵元俨也趁机进言说李宸妃当年死的不明不白,怕是被人害死,言辞之间,将矛头指向已故太后刘娥。
宋仁宗原本就对刘娥的强势不满,闻言立刻派兵包围太后家眷府邸,并开棺验尸,察看生母李宸妃遗体,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李宸妃遗体安详,面相栩栩如生,完全不像为人所害。
谜底揭晓的时刻到了:
刘娥确实对李宸妃十分冷淡,她不仅拒绝让李宸妃和宋仁宗母子相见,还把李宸妃打发去给宋真宗守陵,如同打入冷宫。李宸妃死后,刘娥打算以普通嫔妃之礼将其简单安葬,但宰相吕夷简却劝她厚葬李宸妃。
刘娥很聪明,也是一个很有见识的政治家,她立刻明白了吕夷简的用意:自己迟早会死,皇帝迟早知晓身世,一旦皇帝知道自己如此对待他的生母,肯定会报复自己,于是刘娥采纳了吕夷简的意见,将李宸妃以皇后之礼下葬,并以水银保护遗体,所以才使其遗容栩栩如生。
宋仁宗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之谜,也明白了刘娥的良苦用心,感叹道“人言其可信哉!”
宋仁宗对刘娥的感情无疑是复杂的,一方面他痛恨刘娥为一己私利,致使自己母子分离,阴阳相隔,又怨恨刘娥把持权力,让自己迟迟不能亲政;另一方面他深知刘娥“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感激刘娥对赵宋江山稳固做出的贡献,可谓“爱恨交织,一起涌上心头”。
但不管有多少爱恨情仇,刘娥已经死了,她的是非功过已然逝去,终将化作尘埃。宋仁宗终于摆脱刘娥的阴影,迎来了大展拳脚的自由空间,前路漫漫,只有他一人前行,再没有那个女人的陪伴。
宋词最初来自民间,就是当时的歌词,因为词经常与乐曲合在一块,所以被称为“曲子词”。像最著名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遇到王菲后,就改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
词跟《诗经》、《楚辞》、《乐府诗歌》很像,都与音乐有关。不过此音乐非彼音乐,而是在隋朝的时候,由中原本土音乐结合少数民族的音乐形成的一种新音乐,也叫“燕乐”,因为这种音乐经常在宴席上演出,所以也叫宴乐。
“燕乐”产生后,立刻大受欢迎。有乐也要有词,人们很快又发现,以前的5言、7言古诗无法满足这种音乐了,有人就开始创新,先是从民间开始,后来很多文人也加入创新队伍。
第一个拿到创新成就奖的就是唐朝诗人温庭筠,因为数量多,质量好,成为花间派词人的NO1。
到了宋代,娱乐性的活动变多了,出现了大量创作词的文人,写出了更多优秀的词。所以词并不是宋代才有的,隋朝就有了,唐代得到了发展,宋代达到了顶峰。
简单说,词从隋唐就有了,但宋词最牛最有名!
从风格来看,诗与词的最大区别,就是诗言志、词言情。什么意思呢?就是诗主要是为了表达诗人的理想和志向的,说的是“我想干什么”;而词更多的是表达词人内心的情感,说的是“我怎么样”。当然这里强调的是总体风格上的差异,诗也是可以言情,有的词也是在言志的。
在形式上,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
宋词有词牌名,唐诗没有。
作词与作诗不同,你要是作词,一般要按照音律制作词谱,然后再配歌词,所以作词需要“按谱填词”。而作诗就不用了,满足基本的格律就可以挥笔一首。
词牌名就用来规定一首词的音律的,它的平仄和格式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改变。关于平仄的知识点同学们可以看看小半爸之前写的那篇《在孩子学古诗之前,这3个问题他们必须要搞清楚!》
比如小学课本中出现过两首词,一首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另一首是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村居》和《春归何处》是词的题目,前面的“清平乐”就是词牌名。
那么他们的创作就要按照“清平乐”的词牌来,必须满足这个词牌名的格律。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明白,听一听这首最近在成都很火的一首改编歌曲,疫情版的《当》。歌词不一样,但是曲子是一样的,也可以说他们的词牌是一样的。
关于清平乐是南宋还是北宋和清平乐看宋朝的冷知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