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有哪些节日(7月有哪些节日,纪念日)
5722023-12-05
大家好,关于有哪些冷知识让人震惊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冷知识恐怖谣言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会,如果散布谣言,慌报疫情等或者其他方式故意扰乱公共程序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对编造,传播谣言,严重扰乱社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则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所以一定会留下案底的。
网络造谣面临多重法律问责
网络造谣需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网络造谣侵犯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荣誉权等,按照新实施的《民法典》第179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包括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网络造谣需承担行政责任的情况: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播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网络造谣需要面临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况:如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刑法第291条规定,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网络账号发布专业领域信息平台需核验
网络谣言中,既有网民随意发帖的行为,同时也反映出网络平台在内容发布和审核过程中存在的漏洞。
日前,国家网信办面向社会发布征求意见稿,拟对网络账号发布卫生、教育、司法等信息进行核验,强化网络平台责任。
《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于2017年10月8日起实施,明确“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设置便捷举报入口,健全投诉举报渠道”,以此打击网络不实信息。
2020年10月15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增加了“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对申请注册从事经济、教育、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公众账号,应当要求用户在注册时提供其专业背景,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获得的职业资格或服务资质等相关证明材料,并进行必要核验。”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专业领域的信息发布增加网络平台的核验,旨在加强信息发布的前置审核,减少不实信息“先传播再举报”而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主体资质认定的方式来认定责任,比如说司法、教育、卫生,都得需要特别的认证才可以。比如说按照我们国家关于互联网时政新闻的相关的规定的话,发布时政类新闻必须得是一类网站,得有相关的资质才可以。
此外,在此次《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还明确了十种违法违规行为。包括“不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或注册与自身真实身份信息不相符的公众账号名称、头像、简介等,编造虚假信息,伪造原创内容,引用或捏造不实信息来源,歪曲事实真相,误导社会公众”等。
1、人言可畏[rényánkěwèi]:言:指流言蜚语;畏:怕。意思是人们的流言蜚语是很可怕的。
2、积销毁骨[jīxiāohuǐgǔ]:是不断的毁谤能使人毁灭的意思。
3、投杼逾墙[tóuzhùyúqiáng]: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过墙壁。比喻谣言众多,就连最亲信的人也会动摇坚定的信念。
4、众口铄金[zhòngkǒushuòjīn]: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5、以讹传讹[yǐéchuáné]:意思是把本来就不正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又不正确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如果侵犯他人名誉权,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如果谣传一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国家利益的,通常要承担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比如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是指编造爆炸威胁、生物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就会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有哪些冷知识让人震惊和冷知识恐怖谣言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