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斯网站冷知识,奈斯官网(奈斯什么)
11712023-09-09
其实赠书典故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为什么赠书,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赠书典故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黄石公授书
黄石公,下邳人(今江苏睢宁古邳镇)。世人称黄石公“圯上老人”、“下邳神人”。
起初张良改名换姓,藏在下邳,在沂水的桥上去散步游逛时,遇到一位老人,还没有互相拜见,黄石公故意把鞋抛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取上来!”张良预先不知道是诈,有些愕然想揍他;因为见他年岁大了,才强忍怒火,下了桥,给他把鞋取上来。于是就跪着给他穿上。那位老人伸出脚来,让张良把鞋穿好,笑着走了。张良感到很惊诧。他大约走出一里远,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年轻人倒是可以教育的!
五天后的清晨,你在这里和我会面。”张良更觉得奇怪,又跪下说:“是。”五天后的早晨,张良去了约定的地方,黄石公生气的说:“你与老人约定,为什么来晚?”再五天后的早晨约定,张良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黄石公也来了,高兴的说:“孺子可教也!”于是拿出一本编书给张良,说:“你回去读他,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三年之后,你见到的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于是离去,看不见了。张良天亮翻开书一看竟然是《太公兵法》。
张良后来帮助刘邦完成大业,去世的时候带着这块石头一起埋葬在黄土之中!
套用毛主席的那句话:“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
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是亿万听众和读者的功劳,是他们将茅盾文学奖的皇冠戴在路遥头上的,而且这顶皇冠上还镶嵌了明珠。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16位评委,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只是顺从了民意。
之所以这么说,是从《平凡的世界》面世后的一波三折中得出的。
一、文学编辑不待见。
1、《当代》青年编辑周昌义看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稿件后,总结道,故事节奏慢、啰嗦,情节没有悬念。于是,周昌义便以《当代》积稿太多为由,婉拒了路遥。(注:周昌义以后成为了路遥的忠实支持者。)
2、作家出版社的一位编辑看了三分之一,便看不下去了,这位编辑的评价是:《平凡的世界》不行,与时代潮流不合拍,属于老一套的“恋土派”。
二、评论界不待见。
1986年11月,《花城》刊发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后,便在北京举办了《平凡的世界》研讨会。当时,邀请的专家几乎囊括了中国那时最优秀、最权威的评论家。可事与愿违,这些评论家对《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几乎全盘否定。只有朱寨、蔡葵等少数几人给予了正面评价。
1986年《花城》刊发《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三、文学潮流不待见。
路遥在闷头写作《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时,各种文学潮流铺天盖地而来。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黑色幽默等大行其道。这些文学潮流强调,要表现人的非理性状态,表现人的原始性,表现人的情欲、性欲。现代小说如果不表现人的原始性欲,就不是好小说。一夜之间,托尔斯泰、曹雪芹、柳青这些现实主义大家落伍了,过时了。而路遥在写作的很多方面是继承了柳青的“衣钵”的,路遥过时了,《平凡的世界》过时了,似乎就合情合理了。
面对三个不待见和众多的排斥、批评。路遥在开始《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创作前,他跑到了“师傅”柳青墓前祭拜。路遥长跪在柳青墓前,放声大哭,他在向“师傅”倾诉,这位精神硬汉需要柳青老人赐予他精神力量。
以上便是题主说的“路遥的作品不被看好的”现象和原因。下面来说说《平凡的世界》能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原因。
一、文艺为谁服务?
面对文艺界的批评,路遥曾经说,我写小说不是给专家看的,是给最普通的广大读者看的。作品被冷落,没关系,红火一时的作品未必能持久,希望我的作品能经得起历史的审视。只要读者不遗弃你,你就有存在的必要,读者是真正的上帝。
二、听众的力量。
《平凡的世界》在叶咏梅、李野墨二人的通力配合下,一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听众来信如雪片一般飞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平凡的世界》长篇连播后,听众的来信和广播的威力双重叠加,推动着印刷厂的轮转机,出版社一印再印,到《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前,《平凡的世界》已经出版了几十万册;而没广播前,图书发行只有三千册。一时间,凡有水井的地方,皆能听到柳词的盛况再度出现。那时,每到中午十二点半,只要有收音机的地方,就有人在收听《平凡的世界》。
所以说,路遥之所以能获得茅盾文学奖,是亿万听众和读者的功劳,是他们将茅盾文学奖的皇冠戴在路遥头上的,而且这顶皇冠上还镶嵌了明珠。
这要看个人的习惯吧,也许买书的人是想留念或者藏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藏书习惯,看到好的书,买来看完之后准备长时间收藏用的。让店员给书盖个章,能够证明买书的地点,也是个留念方式,等许多年以后看到书上的章就会想起这本书的来历。
其实我也有类似的习惯,只是现在很少能去实体书店买书所以也就没有章可盖了。现在我基本上每个月都要买一两本书,打算用这种方式积累书,等以后逐步把家里的书架全部装满,这样比起一下子买好多书要有意义。
我的喜欢就是买来新书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内页写上购买时间、名字、购书的地点,有时候从网上买的就不写地点了,然后我还专门刻了一个姓名章,戳在名字的旁边。这都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了,也乐此不疲。我希望以后再看到这本书时,别人能知道是我的书,而我能回忆起过去的时光。
而且如果我去一个地方旅游,我会专门去书店买本书留念,如果能盖上书店的章就更好了。有时候坐火车中转的时候我也会去附近书店买本书作为纪念,这或许就是个人的习惯吧。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
设立世界读书日,最早由国际出版商协会倡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为什么世界读书日选定在这一天?
01
据说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南部的蒙特布兰克小镇有一条恶龙,为了避免它的可怕攻击,人们每天都抽签选出一名少女献祭给恶龙。
最后,牺牲的重任落到了公主的身上,她就被送去给那只恶龙。当她即将被吞噬时,勇敢的骑士圣乔治出现了,他与恶龙搏斗并将其击败,把他的宝剑钉在龙的心脏上,拯救了美丽的公主。
从龙的心脏流出的鲜血中长出一朵红玫瑰,所以就有了每到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的传统,一本书,便象征着知识与力量。
02
4月23日和两位大文豪有关系:这一天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有人说他是在1616年4月23日下葬),也是莎士比亚去世的纪念日(1616年4月23日,但这是英国旧历,按照标准公历计算,实际上晚了11天)。
塞万提斯
人们都以4月23日作为两位文豪的纪念日。
有这两位文豪背书,这一天定位“世界读书日”还是比较有底气的。
此外,4月23日还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洛丽塔》)、法国作家莫里斯·德吕翁、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
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据资料表明,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很多国家在这一天或者前后一周、一个月的时间内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图书馆、媒体、出版商、学校、商店、社区等机构团体在这一段的时间里,都会做一些赠书、读书等鼓励人们阅读的事情,把读书的宣传活动变成一场热热闹闹的欢乐节庆。
关于赠书典故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