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斯网站冷知识,奈斯官网(奈斯什么)
11302023-09-09
今天给各位分享诸葛亮为什么不从上庸去中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关羽不去上庸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张飞勇猛无比号称万人敌,这事不假,但张飞是耐不住寂寞的人,让他守城池不行。刘备的确很高明,会用人,不让张飞守汉中、守上庸是非常正确的。
01
张飞守下邳,丢下刘备老婆孩子自己逃走了。
公元194年,张飞跟随刘备来到徐州。徐州牧陶谦病逝后,刘备代领徐州牧。
196年,袁术进攻徐州。刘备派张飞、曹豹守下邳,自己率兵在盱眙、淮阴一线抵抗袁术。
曹豹是下邳相,原陶谦的部将。陶谦是喜贵嫌贫之人,寒门士族有才能的人都离他远去,但曹豹是世家豪族,很得陶谦欣赏,但未必就有多少本事。
曹豹与张飞一向不和,趁刘备不在,就派人邀请吕布来进攻下邳。
此时,袁术给吕布写信,劝其袭击下邳,答应事成后援助粮草。吕布很高兴,率军进攻下邳。刘备中郎将许耽开门投降,张飞败走。吕布俘获了刘备的妻子和诸将的家属。
演义里说张飞强迫曹豹喝酒,曹豹不喝,张飞就打了曹豹五十鞭;也说曹豹的女婿是吕布,趁机让吕布袭取下邳。
这些都没有史料明确记载,但张飞把下邳丢了,扔下刘备家小不管、自己逃走是史实。
张飞喜欢喝酒,喝醉了就鞭打士卒,也正是因为这个最后被部将张达、范疆杀死。
就张飞这个个性,刘备咋会再把重要的城池交给他来把守呢。
02
张飞守阆中并非大材小用
219年,刘备与曹操汉中对峙。刘备派遣孟达从秭归向北攻占了房陵(今湖北竹山县),继续进攻上庸。
刘备私下担心孟达不能独自胜任,就派遣刘封从汉中到达上庸,与孟达回合,并统领孟达的军队。之后,刘封、孟达就驻守上庸地区。
汉中之战结束后,都以为张飞会出任汉中太守。没想到刘备却提拔魏延做了汉中太守,张飞留任巴中太守,驻守阆中(今四川南充市)。
看一下阆中的地理位置,就看出刘备对张飞还是很不放心。
阆中的北面是汉中,由魏延把守;东北方面是上庸,由刘封、孟达驻守;东面是荆州,由关羽把守;南面是江州,由赵云把守;西面是成都,由刘备、诸葛亮亲自驻守。
张飞就在这中间,所有人都在保护他的安全。
自然了,哪个方向有战事,张飞出兵增援都很方便、快捷。
这个部署,一方面说明张飞不能令刘备放心,另方面说明张飞更适合野战。
03
如果张飞守上庸,可能就不会有关羽的襄樊之战
上庸地区与襄樊接壤,离的很近。如果张飞守上庸,可能的情况是:
第一,张达、范疆割下张飞的首级,直接送给了曹操。
第二,张飞与孟达也不会尿到一个壶里去,孟达会更早的叛投曹魏。
第三,等不到关羽进攻襄樊,张飞就可能自己先跟襄樊的曹仁干上了。
第四,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张飞驰援关羽,哥俩一起进攻曹仁。
无论从张飞的个性还是与关羽的情义,张飞绝不会坐视关羽进攻樊城也无动于衷。
但刘备想不到关羽会冒然发动襄樊之战,汉中之战后也不敢冒然让张飞去驻守上庸。
历史就是这样,没有如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张飞最适合驻守阆中。
正如苏文茂老先生说得相声《品三国》,认为张飞姥姥家姓“吴”,因为“吴氏生飞”。
莫名其妙的是,关羽在襄樊打得如此热闹,张飞却没有一点行动。不管上庸的刘封、孟达做如何的行动,张飞应该此时顶上去。
如果刘封、孟达去支援关羽,张飞恰好填补他们的空缺,有了张飞的援助,刘封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再不救关羽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刘备、关羽、张飞、刘封,这是刘备的核心成员,襄樊之战,就看出他们之间的亲密程度。都说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看来不亲就是不行啊,血浓于水,差一点都不行。
蜀汉走不太远,也在情理之中。
汉末三国时期,上庸的地位、特点发生过数次变化。
因此,蜀汉对上庸的态度,作出过数次调整。
前刘备时代:被遗忘的角落刘备的势力到来前,上庸一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汉末乱世开始后,申耽、申仪在此聚众数千家,形成独立王国。
依照东汉的行政划分,上庸等地是益州汉中郡下面的县。
然而,刘焉、张鲁等“上级部门”都不愿经营上庸,只让申家兄贵在那里“自治”。
此后,曹操平张鲁,得汉中。
曹操倒是作出了调整,将上庸、西城、房陵三县升级为郡(并称为东三郡),并转由曹占荆州管辖。
然而,调整是调整了,曹操依然没有经营东三郡,依然让申家兄弟在当地“自治”。
显然,很长时间内,上庸等地被“遗忘”了。
之所以如此,是由该地的特点决定的。
东三郡,就在今天的神农架!
此地山岭多,交通不便,古代的开发程度一直不高,常常是古代贵族的流放之地。
群雄割据时期,各方的力量都不足,其首先任务是获取更多的人口、经济资源。
因此,人口不多、经济条件恶劣,直接统治成本高昂的东三郡,自然也就成了“被遗忘之地”。
战略重点之地到刘备夺取汉中后,上庸等地迅速由被遗忘之地变成了战略重地!
当时,刘备以《隆中对》为战略纲领。即:从益州、荆州,分道北伐。
然而,尽管荆州、益州在地图上挨着,但由于山脉阻隔,道路不便。
能将荆州、益州联系在一起的,南边是三峡,以宜都为中心,北边就是东三郡了。
上庸等东三郡,是汉中与荆州的连接处,也是宜都等三峡地区的北面屏障。
上庸等地在手,则汉中前线与荆州前线在军事上连成一片,可相互支持;而如果上庸有失,曹军可能直接威胁三峡,将刘备的荆、益二州切断!
因此,在刘备取汉中后,上庸等东三郡成了必取之地!
刘备视上庸等地为必取之地,而曹操仍“遗忘东三郡”。
因此,刘封、孟达进军,只需威服割据当地的申家兄弟,即可成事!
申家兄弟本就实力不足,加之刘备厚待,甚至保留其在东三郡的实力,他们自然就不死抗到底了!
如此,刘备夺取了东三郡。
应该说,一段时间内,刘备夺取东三郡,对大局产生了相当影响。
比如,曹占荆州,将中心由襄阳北撤到了宛。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关羽强盛”,另一方面,则是自东三郡出发,可以直接威胁南阳盆地,切断襄樊后路。
此后,关羽攻襄樊,又“连呼”刘封、孟达。虽然刘、孟没有出兵,但这也说明:刘备兵虽多,但当关羽需要时,也就只有上庸之军能指望一下了···
可以说,当“关羽强盛”时,上庸确实是《隆中对》推进的重要之地,为北伐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然而,一切随着关羽失荆州而变化了。
难守之地关羽败亡后,刘备集团彻底退出了荆州。
如此,原本连接荆益的上庸等地,变成了孤零零的前沿之地。
而且,当时,刘备只在汉中留下少量兵力,由魏延把守,自率主力驻于西川。
因此,刘备主力与上庸的距离十分遥远,很难救应。相反,上庸等地距离曹操重镇襄阳、宛都十分接近。
上庸等地虽然地势险要,但其险尚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道路难行,但也不算是“天堑”,难以独自抵挡敌人的进攻。
因此,曹丕的荆州新任主将夏侯尚表示:刘备离上庸很远,我们只要“奇兵潜行”,不要拖拉,“则独克之势也”,取下上庸没有什么悬念!
于是,在“带路党”孟达的支持下,夏侯尚、徐晃等人击败刘封,夺取了上庸。
整个过程,刘备几乎来不及有任何反应!
上庸等地失守,汉中东部的屏障丢失了。
然而,由于地势险要,守汉中魏延只需调整少许兵力,即可防范东面威胁。
因此,于蜀汉而言,上庸即使拿下也守不住,即使守不住也不妨大局。
这就决定了蜀汉对取上庸的态度不可能十分积极。
难争之地228年,诸葛亮引军到汉中,准备北伐;同时,孟达也暗中与诸葛亮联系,讨论带上庸归蜀的事情。
两件事情凑到一块,使上庸再次成为“热点”。
然而,这个“热点”持续的时间很短。
就在孟达还在与诸葛亮“眉目传情”时,司马懿一波风驰电掣的进军,消灭了孟达。
许多朋友在讨论诸葛亮是不是出于什么私心要除掉孟达···其实,司马懿风驰电掣,8天就抵达上庸,随机封锁上庸与外界联系!
这个效率再次表明:即便是一起争夺,魏国荆州军团也有绝对的把握先抵达战地,掌握战场主动权!
对进攻的意义不大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再次把目光投向上庸。
蒋琬认为,诸葛亮北伐屡屡无功,都是因为秦岭难以逾越,后勤补给困难,不如顺着沔水东下,取上庸,然后再攻襄樊等处。
然而,此计未及实施,众人就觉得太不靠谱:如不克捷,还路甚难。
于是,后主让费祎、姜维前去劝阻,蒋琬被迫放弃了这一方略。
看来,蒋琬常年在丞相府担任留府长史,缺乏军事经验,而稍有军事经验者都知道这个想法不靠谱。
首先,自汉中到上庸,这段路山路崎岖,水流湍急。因此,过去容易,“还路甚难”。
当初刘封之所以能顺利从汉中进取上庸,是因为宜都、南郡尚在关羽之手,而孟达又先期攻占了重要港口房陵港。刘封进退皆有接应,自然从容自若。
如今,东面没有接应,贸然前去,一旦不利,“还路甚难”,就有覆灭的危险。
当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存在风险高的问题,但一旦成功,人家好歹能搞下长安。
如今,冒这么大的险,就为了搞个上庸等东三郡,实在不值得。
而且,即便夺得东三郡,要改变北伐路线,让擅长山地作战的蜀军继续东出,到江汉平原、南阳盆地与曹魏野战,也是自杀行为。
因此,蜀汉群臣都认识到:夺上庸难,即便夺得,意义也不大。
蜀汉的总体北伐战略蜀汉对上庸的兴趣,与其总体北伐战略息息相关。
当刘备以《隆中对》为总战略时,上庸是连接荆、益的纽带,其意义自然很大。
关羽败亡后,再出荆益二州北伐已不现实,蜀汉当然要调整北伐方略。
自诸葛亮起,就以“断关陇之臂”、“割据陇右”为方略。
曹魏的中心在中原,中军长期驻扎洛阳,陇右是其薄弱环节。
“断陇右之臂”的作战,主要在陇山,利于发挥蜀军山地作战的优势。
一旦成功,陇山足以保卫胜利果实,而陇右之麦足以为军粮,陇右之良马羌人,足以提供强大的骑兵力量。
相比之下,上庸方向的意义就非常小了。
上庸领近宛城,距离曹魏的统治中心很近,曹魏可以随时调拨大军来战。
上庸东出,在南阳盆地、江汉平原,蜀军都不是魏国步骑的对手。
而上庸贫瘠,也无法单独成为北伐基地。
因此,诸葛亮、姜维,将陇右为北伐重点,对上庸兴趣不大。
诸葛亮、姜维对上庸等东三郡,连打都没有兴趣去打,又谈何打不打得下呢?
关羽撤往上庸只是在遭遇困境时做出的一种选择,不能保证完全脱险。根据历史记载,关羽在被曹操包围之后,撤往上庸是为了寻求躲避和重整旗鼓的机会。然而,后来关羽在上庸被张郃追击并被困,最终陷入了被击败和被俘的境地。
撤退只是应对困境的一种战略选择,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敌方的行动、地理环境、资源供给等。在关羽的情况下,撤退并没有完全保证他的安全,而是在复杂的战争形势中寻求转机。历史故事中提到的关羽撤往上庸只是他当时的选择,但最终并没有让他成功脱险。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从上庸去中原是因为关羽丢了荆州后,上庸的孟达怕刘备追究不支援关羽的责任,就投降了曹丕,之后上庸城就落入了曹魏的手中,由于荆州的失陷,打乱了隆中对诸葛亮的北伐的计划,所以诸葛亮只能从祁山出兵进攻曹魏!
诸葛亮为什么不从上庸去中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为什么关羽不去上庸、诸葛亮为什么不从上庸去中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