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钢铁洪流为什么让当时的一些国家感到害怕
8722023-08-24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苏联的钢铁洪流为什么让当时的一些国家感到害怕的问题,以及和钢铁为什么凉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苏联(俄苏)的情报机构可追溯到沙俄时期,1863年沙俄就有了秘密警察,在俄军总参谋部设立有协调机构-军事情报机构,可说是俄国情报机构最早的雏形。
这个机构就是契卡。
从契卡的全称“(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特设委员会”可以看出,它的活动范围多局限于俄联邦。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到1922年苏联成立时改组的契卡,在严格意义上讲,它还不能称为苏联的情报机构,一是苏联还没有诞生,二是契卡只是后来克格勃政治意义上的鼻祖。政治保卫是两者的主旨,克格勃沿用了契卡的标志:盾牌与剑,盾象征捍卫革命,剑则象征与敌斗争。后来克格勃力图挽回其坏名声,曾决定去掉标志上的剑。
契卡,是开宗明义的以革命的名义整肃社会。
1917年十月革命后,极度混乱,地主资产阶级分子采用各种手段进行破坏,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列宁也没有料到布尔什维克会遇到国内外反对势力这样的巨大问题。12月4日,曾经领导进行十月革命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了“(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特设委员会”, 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任主席。5天后,公务员总罢工给他来了个下马威,促使列宁和委员们命令捷尔任斯基建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对此类现象采取最有力的革命措施,由此,捷尔任斯基直接指挥的特设委员会,开始了对“反革命的清算”。
契卡不是以政府的司法部门出现,它不是执法它只有行动,是革命的利剑,契卡可以不经过法庭就可行使逮捕和处决的权力,它有权力消灭一切反对它的人。
出身于波兰地主知识分子家庭的捷尔任斯基,少年时就热衷革命,先后在波兰立陶宛从事政治活动,在监狱里渡过11年,流放若干年后,以波兰和立陶宛社民党员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后被选入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并参加了十月革命。
捷尔任斯基具有坚定的信仰(西方则称其狂热的布尔什维克),多次称自己是“民族主义的死敌”,也许正是这种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加上他几分传奇的经历,赢得了列宁和同僚们的信任。和列宁一样,捷尔任斯基也是一个正直、非常能工作的人,廉洁奉公。在契卡的第一年,吃住都在卢比杨卡的办公室,他工作起来废寝忘食,于是有了“铁费利克斯”绰号。与列宁不同的是,捷尔任斯基是为了理想,他既会牺牲自己也会牺牲他人的。
1918年列宁在莫斯科一个会场被刺身受重伤,同时彼得格勒契卡领导人尤里茨基遇刺,随后有布尔什维克的上层人物被刺杀。面对政治暗杀事件,9月5日,《关于红色恐怖》的法令出台,苏维埃政权宣布要以"红色恐怖"对付"白色恐怖"。
随之实施了一系列大规模的逮捕和草率的“清除”,社会革命党人、贵族、前沙皇军人以及和资产阶级有联系的自由职业者纷纷被捕。
契卡当仁不让地成为‘红色恐怖’的急先锋。据保守估计,从1917年到1921年期间,有二十五万多人成了肃反委员会的牺牲品。没有司法程序的革命行动,冤魂必然多多。
出鞘的剑,一把双刃剑,疯狂挥舞,伤及无辜是必然的。
到了1921年,由于俄国内战苏维埃已稳操胜券,契卡权力受到了限制,机构也进行了某些改组。1922年2月,隶属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国家政治保卫局替代了肃反委员会。捷尔任斯基担任领导。同肃反委员会所拥有的权力相比,国家政治保卫局的权力已被削弱了很多,它的活动领域仅限于打击破坏活动,并且只有调查权。但是,不久后国家政治保卫局又重新拥有了肃反委员会的大部分权力。
捷尔任斯基1926年7月去世。从本质上讲,捷尔任斯基始终是一位革命者。
接替他的是维亚切斯拉夫.鲁道福维奇.缅任斯基。与捷尔任斯基一样都出身于波兰富裕家庭。缅任斯基修长个头,戴一副金边眼镜,精通12种语言,还会汉语日语波斯语土耳其语,因此外界称他是“史上最有修养的克格勃领导人”。
与捷尔任斯基不同,缅任斯基对下属不是严厉命令而是口口声声的我恳请您,一副谦逊君子模样。外界也感到不解,这个秘密警察头目居然像个忧郁的诗人,且体弱多病,他常常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有气无力地向属下作出指示。托洛斯基嘲笑缅任斯基是“一个没完成的肖像画的粗劣的草稿”。1929年缅任斯基患哮喘病休两年,1933年复出后仍然虚弱,自此住进郊外别墅不再理事了。
不过,谦逊君子,对缅任斯基这个老资格的布尔什维克确实是从一而终的形象,至少他没再指挥“草率行动”了。
缅任斯基在职时无甚作为,在他病重期间,他的副手亨利希.格里戈里耶维奇.亚戈达,逐渐掌握了国家政治保卫局的实权。
这个野心勃勃的亚戈达,几年后被“双刃剑”所斩。
契卡作为一个机构仅存五年,作为革命的出鞘的剑,在自卫的同时也伤及到众多无辜者。十月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主义有相似之处。显然,雅各宾派的思想确实对布尔什维克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极其混乱动荡不安的年代,采取果断措施恢复秩序是必要的,然而一部分契卡“以这种残酷的权力为乐(捷尔任斯基语)”,则是不可原谅的。
2019.
累的。
不管是安装云吧桥梁,还是在钢结构厂房工作,这些都属于体力活,肯定是累的。钢结构厂的普工都是比较累的,除焊工外还有行车工,切割工,吊装工,油漆工,开孔工等,都很辛苦。
个人身体素质也有关系,反正我觉得累,我曾经在工地上实习过一段时间,不过现在机械化水平高了可能不像以前那么累了。
二战之后,德国轰然倒下,前苏联一跃取代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巨人。
短短几十年,苏联的国力迅速膨胀,卫星上天,飞船登月,核弹试爆。苏联成为和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到90年代,苏联的国力到达了顶峰。90年代苏联的西方—81演习就是苏联实力的大展示。
1981年9月1西方-81(俄语:Запад-81)是由苏联举行的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军事演习,以北约为假想敌。在这场演习中,苏军出动50万兵力,各兵种一起参加,各种新式武器悉数亮相,苏军的导弹进行了大规模精确打击演练,还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空降兵登陆演习。战场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
但最让西方观察家触目惊心的的,还是苏军的钢铁洪流演习中,在航空兵的掩护下,苏军首次出动由新式T-80和T-72组成的坦克群对假想敌进行装甲冲击,只见庞大的坦克群呼啸而来,远远望去,像一条条巨龙,又像决堤的潮水,遮天蔽日,喧声震天,像海啸又像飓风,像地球末日来到,叫北约武官极为惶恐。
根据苏联披露的数据,演习中苏联一共出动了1.3万多辆辆新式坦克,(仅仅是演习中出动的坦克数量就超过了当时中国坦克的总和),北约智囊被苏军的钢铁洪流吓得心惊胆战。
根据北约的估算,演习中苏联仅仅出动了自己坦克的一部分,就如此震撼,如果一旦苏军和北约发生战争,仅仅是苏军的坦克,完全可以在几天之内把北约踏为平地,碾压成肉饼。整个欧洲将在被苏军的钢铁洪流吞没,灰飞烟灭。哪怕是使用核武器,对呼啸而来的钢铁洪流也无可奈何,到时候只能恐惧地闭上眼睛。。。
苏联如此重视坦克的作用,跟它在二战的经历有关1941年夏天,德军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毫不夸张地说,苏德战争就是拼坦克的战争。
在战争爆发之初进行的几次战役中,苏军由于轻视坦克部队的建设,每次大战苏军都被德军的装甲集群分割包围,苏军成建制地被消灭,每次战役的伤亡都在几十万人。
基辅战役,苏军被德军三个装甲集群分割包围,苏联西方面军全军覆没,伤亡被俘百万人。从那以后,斯大林吸取教训,命令兵工厂昼夜不停制造坦克,很快苏军的坦克数量就达到了五万,加上美国援助的先进坦克,苏军坦克数量超过了德军几倍。苏军在战场上也掌握了主动权,扭转了被动局面,进而开始反击。毫不夸张地说,苏联战胜德国,坦克起了决定性作用。
卫国战争胜利后,苏军毫不松懈,加强了坦克队伍建设,经历了烽火锻炼上的苏联装甲师在坦克规划思想上现已登峰造极,所以联系了二战大规划实战经验和战后最新技能创造的新一代钢铁激流——T-54/55坦克诞生了。
作为苏联二战坦克技能的集大成者,T-54/55在火力、防护、机动上到达了完美的平衡,是其时最领先的坦克之一。不只功能可靠,并且造价廉价,所以从50年代开端到70年代,全部T-54/55的产量高达10万辆,由5对负重轮构成的坦克海变成北约挥之不去的噩梦。
1953年,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的集大成者——T-10重型坦克列装执役,在其时是火力防护最强的重型坦克。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作为导弹核兵器的忠实信徒,赫鲁晓夫关于全部常规兵器都不以为然,专心痴迷于核潜艇和洲际导弹。尽管如此,其时苏联仍保持着5万多辆坦克的规划,超越北约一切国家的总和。其间不只有2万多辆T-54/55,还有最新执役的T-62。
作为世界上第一种运用滑膛炮的坦克,T-62上配备的115mm滑膛炮开世界坦克先河。赫鲁晓夫年代,苏联在坦克数量上现已确立了对西方的绝对优势,而这个优势在勃列日涅夫年代将持续扩展。
在勃列日涅夫年代,苏联的国力兵力到达高峰,很多领先坦克的执役不断为钢铁激流注入新鲜血液,T-64、T-72、T-80等新锐坦克相继问世。尤其是1965年执役的T-64,是世界上第一种三代坦克,在同期间西方还在配备二代坦克时,T-64无疑是跨年代的兵器,其在火力防护机动上碾压其时西方任何一种坦克。
在1979年豹2坦克没呈现前,没有任何一种西方坦克能与之抗衡,苏联把它视为镇国重器,严厉保密,直到1970年才被披露,当时苏联在坦克的数量和质量上已经确立了对北约的两层优势。
苏联军演中的钢铁洪流把欧洲各国政要吓的面无土色,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里根也惊呼:如果钢铁洪流爆发,美国也没有办法,从苏军发动进攻到占领欧洲西海岸用不了一个星期,美军援军只能面对着守在西海岸的苏军,根本无法登陆。
从那以后,北约马不停蹄开始了新型坦克和反坦克导弹的研发和生产,新的一轮军备竞赛拉开帷幕。
聊这类话题得先学会区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民间故事。很多人都是拿民间故事当历史来讨论问题,没意义。
中国人不用火枪,大清朝死活不用火枪火炮,清朝的统治者宁可打败仗、垮台也不用西方的先进武器......这些都是:民间故事。
历史是:明朝人发现西洋人的火炮、火枪厉害,立即开始引进,一边买一边研究自己造。戚继光说过,火器厉害的,只有弗郎机、红衣大炮和鸟铳,其他皆不足恃。戚继光认为西洋火器有用,大明朝自产的三眼铳、一窝蜂、火龙出水......都没啥用。真正在历史上明确留下记载,在当时有实战价值的火器,也就是这三样。其他的大明朝自主研发的火器,都是现在的媒体开发出来的节目效果。
明军的西洋火器让清军吃到了苦头,努尔哈赤据说是被红衣大炮打死。清军吃苦头以后,立即着手搞自己的红衣大炮、弗郎机、火枪。要么从明军那缴获,要么买,要么自己造。入关前的清军能造红衣大炮。后期大量明军炮兵部队和朝鲜火枪部队投到清军阵营,清军火力超过了明军。
清军入关到乾隆基本上平定天下,一直在打仗,火器地位不断提高。康熙、乾隆都建立了全部使用火器的部队,人手一支火枪,再配上各种火炮。其他部队使用火器的士兵,基本上都要超过50%。500人的绿营步兵,配30门炮。
而且从皇帝到皇子都玩枪。还都是当时世界顶级产品。
马嘎尔尼向乾隆献火枪,乾隆死活不接受新鲜事物,不要,导致中国落后......这是民间故事。史实是乾隆自己的枪比马嘎尔尼献的要好很多,没相中。道光皇帝年轻的时候赶上天理教冲击紫禁城,他提枪击毙了几名翻墙教徒,表现神勇。能打的那么准,平时一定是没少玩。枪质量也不错。
清朝统治者老祖宗吃过火器的亏,他们自己又玩枪懂枪,知道厉害,也大力组建火器部队,火器的比重非常高。康雍乾时期,冷兵器在清军部队里就属于配角了。这期间,和沙俄打,和尼泊尔打,西方火器是什么水平,清朝非常清楚。这个时期清军的火器并不比西方国家弱。
到鸦片战争清军依旧重视火器,更为倚重,但是,质量不如人家。
鸦片战争开始,清朝意识到武器上的差距,但当时道光皇帝已经处于统治后期,咸丰早死,他俩没时间解决问题。到慈禧执政,清军就变样了。北洋海军的军官都是英语指挥操练。当时最先进的铁甲舰、克虏伯大炮、加特林机枪、各国先进的步枪,清军都有,量还很庞大。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是打输了,但主观认识上,慈禧这些人还是认为西方的武器厉害,不但不排斥,反倒是大力引进。和皇太极大力搞红衣大炮没区别。
这中间还有太平军。有意思的是,他们也大量的向洋人购买枪炮。太平军、清军在很多人眼里都是极其愚昧落后的,但其实当时这两家都是拿着先进的枪炮对射。队形、战术也都和西方部队接轨,都请洋教员。太平军、清军在这方面的开放程度是很惊人的。清军都说英语了,还要人家咋样?还不开放?
甲午战争,在平壤,清军的加特林机枪把日军打的很惨。马克沁机枪清军也早早拥有了。经常有段子讲,李鸿章看到马克沁展示新机枪,赶紧摇头说太贵了、太贵了。实际情况是第二年清军就买了马克沁,而且开始自己仿制。人会说谎,数字不会说谎。1884年,马克沁机枪定型,马克沁带着它去欧洲推销,李鸿章当年就见到了这把枪,1885年已经买回国,1888年,国产仿制品造出来。数字事实摆在这,至于流传的李鸿章嫌贵、多愚昧、多悲哀......都是不值一驳的民间故事。李鸿章即便是说贵,也肯定是一种砍价策略。他心里相没相中?太相中了。不然怎么能这么快的买回去,又大力仿制?
马克沁机枪发明出来,不是李鸿章自己有眼无珠没相中,而是绝大多数的国家,包括当时西方那些先进文明的军事强国,大多都没相中。真正看出马克沁价值的只有德国和中国。1914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被德军用马克沁一天打死6万人,这时候,西方大多数国家才看出马克沁的威力。比李鸿章晚了30年。
评价人要听其言观其行。
说什么,听听算了,没必要认真。真正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的行为,究竟干了啥。李鸿章对马克沁是最典型的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说是贵,不想买。其实是急匆匆的交钱,拿走了枪,回家抱着:真香。赶紧自己造。从行为、时间上,明显能看出李鸿章对武器的鉴赏能力是相当高的,也根本不心疼钱,下手非常快。不识货、排斥是不存在的。比很多的欧洲大佬都厉害。清军对于马克沁机枪,不是初期买一批,是一直在买。李鸿章对克虏伯的大炮也是极其偏爱。
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以后,清军受到很大的损失。慈禧这些人开始着手打造新军,依旧是赶紧买西方最先进的枪炮,军舰。电报、飞艇都有。并且采用西方的训练方式、战术。李鸿章这些人,大力采购西方先进武器,建兵工厂,造国产枪炮、军舰,必然是得到了慈禧的支持。
质量差,打输了,是另外的问题。
从主观上讲,最早的明军,皇太极时期的清军,到康雍乾,再到慈禧统治的清朝后期,以及太平军,不论是汉人还是满人,不论是高层统治者还是底层的农民军......中国人,从来没有过排斥火器、西方先进枪炮。从中期明军到清朝灭亡,都是看见西方先进火器厉害,赶紧想各种办法搞到手,相当积极。
因为这是一个人性的问题。
我是个兵,我要上战场打仗,稍不留神会死。对于将领而言,也得打仗,打赢了高官厚禄,打输,部队没了,自己身败名裂,大概率会死。对于统治者而言,打赢了,名垂千古,打输了,我有被推翻的风险,被推翻,不仅仅是自己的命,整个皇族的命都很难保。战争,对于士兵到统治者都是要命的大事。没人会拿这事来矫情、制气。发现好武器,都得赶紧拿过来,自己用。保命的。
发现敌人的武器好,比我的武器强,敌人的火器厉害,我这边要正统、要祖宗家法,宁死不用,宁可政权倒台了也不用,不可能的。真实的情况是发现好武器,不论是谁都得赶紧搞到手。管它冒火还是不冒火。
这是人性。不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汉族人还是满族人、读书人还是文盲......只要是人,只能这么做。是人你就怕死怕输,想要别人死想要别人输。好武器在自己手里就能活,在别人手里就得死,是个人都必然是玩命的去弄新武器。
这是历史。什么是民间故事?
清末、过去,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都是文盲,不识字。也没有网络、没有手机。这群人里的佼佼者,能认识几个字,读过点书,但是秀才考不上,公务员干不了,对国家高层的事一无所知。对中底层的衙门办事,也是一无所知。或许就是说书的出身。他们这些人凑一起,研究天下大事......最后得出的结论:慈禧太后一顿饭吃八百个菜,半夜上厕所用金夜壶......最后把大清朝祸害亡了。慈禧太后、乾隆皇帝、清朝的统治者死活不愿意自己的国家进步、必须要把自己的国家搞垮了、好武器不能用,必须打败仗,打输了赔钱,慈禧贼开心......
用脚后跟想想,这可能吗?
都是社会最底层的文盲半文盲,在他们能理解的范围内,猜测出来的。他们智力是最底层,但他们依旧是人,受人性的约束。所以他们都能理解用火器的意义。但他们猜测出来的蠢人,他们眼里的蠢人、比他们还蠢的人,就已经跌破人的底线了,脱离人性。这才能出现明知道火器好,死活就是不用的情况。这已经违背了人性,是不可能的。是最蠢的人,用他的思维,把别人想得比他还蠢。其实是不可能的。不可能有人比他还蠢了。
更奇葩的是,2021年,还有人信慈禧太后看到自己国家强就闹心,乾隆看见好武器就是不用......这都是人类最低认知水平。古代是家天下,天下是统治者私有财产。大清朝的乾隆、慈禧他们家的。他们怎么可能不愿意自己家强大?非得把自己家搞落后了、非得把自己家搞破产了、非得把自己搞垮台了、非得把自己家卖了......他才开心?自己家强大了,他就不开心?国家强大,对外打赢了,肯定是统治者自己最光彩。国家衰落,对外吃败仗,最丢人的也是统治者自己。统治者怎么可能乐意衰落、乐意打败仗、乐意割地赔款?是不是只有人类最低认知水平的人,才能信这些东西?这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违背人性,是个人都不能这么干。世界上最蠢的人,猜出来的,比他还蠢的人,肯定是不存在的。
回头再解释问题的前半截:火枪刚出现的时候弱于弓箭,欧洲人为什么坚持用。火枪刚出现的时候确实弱,射速、精度都不如弓箭。弓箭的威力也不比火枪差。弓箭手可以嗖嗖的射,非常快,还很准。火枪用起来,装药,装弹,再压实了,举枪瞄准......非常慢。单纯的比较,弓箭比火枪厉害。
但火枪也有优势:便于训练。
少数民族射箭厉害,都是从小练。古代正常能上战场的弓箭手,最低得练习:3年。最低。不是敲键盘那么简单。训练一个火枪手:3天。英国长弓手曾经横行一时,他们需要好几年的训练,国王得花高价请他们打仗。使用弓箭手的成本非常高昂。法国被英国长弓手打的很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英国有钱,请得起这些大爷。
火枪不一样,普通的平民训练3天就能打仗。近代,西方国家生产力开始提高,枪炮、火药可以大量生产。但有大量的火枪也得有大量的士兵。长期保持数量庞大的部队,又太昂贵。所以西方的办法是平时维持少量部队,需要的时候临时召集老百姓。使用火枪,算上走正步、排队列,练半个月就能打仗。成本非常低。
但火枪的反应速度太慢,精度还非常差。怎么办:人海战术!
西方的战术是:先用火炮打乱敌人的队形,廉价的步兵排着密集的队伍,前后三排,再向敌人开一遍、三轮火。子弹一起打过去,非常密,没有精度,全是概率,打到谁算谁。一排人相当于一支大号散弹枪。三排子弹打完,敌人应该是更散乱了,步兵最后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过去,白刃战。
西方才是人海战术的鼻祖,并且一直用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的英法俄部队已经很先进了,和1860年的火枪火炮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但打法没变,依然是大炮轰击,几十万平民动员部队,排着密集的队形重逢,打几发子弹,最后白刃格斗......一天被打死好几万。中国虽然一直使用火器,还真没这么做。从清军开始就没这么干过,顶天是太平军有类似情况,湘军、淮军都不这么打仗。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学的是欧洲,密集重逢,所以在平壤被清军的加特林打的很惨。
如果用弓箭,欧洲人还得打几千、三两万人的贵族战争。用火枪能发动群众,打几十万人的战争。这样才能建立起庞大的海外殖民地。
后来火枪发展越来越快,彻底甩开了弓箭。最初欧洲人选它是因为适合平民使用,廉价、量大。所以很多反应当时情况的电影,站成排,扛枪的,都是胆战心惊的平民。
关于本次苏联的钢铁洪流为什么让当时的一些国家感到害怕和钢铁为什么凉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