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去世前为什么不任命奕訢为摄政王辅佐同治来避免慈禧专权
10612023-08-24
其实咸丰皇帝去世前为什么不任命奕訢为摄政王辅佐同治来避免慈禧专权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奕忻为什么当不了皇帝,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咸丰皇帝去世前为什么不任命奕訢为摄政王辅佐同治来避免慈禧专权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慈禧召集群臣讨论中法战争时,恭亲王奕訢跪了一个半小时,只谈论关于怎么给慈禧过生日的话题!
那么真的是奕訢已经老迈昏庸到不堪重用了吗?
慈禧马上要归政给光绪皇帝是驱逐奕?的第一个原因!光绪帝生于1871年,到1884年他就14岁了,按清朝祖制,他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了。
光绪帝很聪明,比同治帝更像个皇帝。连慈禧都夸他。
所以,慈禧非常担心,
因为光绪帝并不是她的亲儿子。虽然是自己亲妹妹的孩子,但毕竟不是自己所出。
作为执掌国政已经十几年的慈禧深知在至高的皇权面前,亲儿子都有可能翻脸,更何况只是承嗣咸丰帝的外甥呢。
最关键的是,军机处那位领班军机,恭亲王奕訢,太不让她放心了。
先别说奕訢的实际能力如何,同治四年那次打压奕訢的经历就让慈禧记忆犹新。
当时慈禧觉得自己大权在握,处理个奕訢还不是手到擒来。
结果免去奕訢一切职务的上谕一出,竟然连洋人都替奕訢开罪!
虽然最终也算是部分达到了目的,把奕訢的议政王称号给拿掉了,但是奕訢在朝野内外,甚至是洋人那里的势力之大,带给慈禧的印象太深刻了。
一个优秀的但不是自己亲儿子的皇帝,一个优秀的势力庞大的治国精英恭亲王,一旦慈禧撤帘子归政,这两个人,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14岁的小皇帝,能不能控制住权倾朝野的奕??奕?会不会如脱缰野马一般完全失去控制?
最关键的,她慈禧的权力还能不能保证!?
慈安的去世,是慈禧下决心驱逐奕?的第二个原因。历史上对慈安和慈禧的评价泾渭分明,慈安尚德,慈禧尚才。
按古代的评价标准,应该说对慈安的评价是高于慈禧的。
要拿咱们现在的话来说,慈安更像是一个掌舵的董事长,而慈禧则像个兢兢业业的职业经理人。
慈禧虽然年长慈安两岁,但是地位确实不一样,她得叫慈安姐姐。
慈安入宫从嫔到皇后竟然只用了40天左右,而同样是1852年入宫的慈禧,第二年才封嫔,到了1856年,才母凭子贵进位懿妃,1857年进位懿贵妃。
到咸丰驾崩,留下的两枚用来牵制顾命八大臣的,象征皇权的印章,一枚是直接给慈安的,另一枚是给小皇帝同治的,慈禧是凭借同治生母的身份,才获得了印章的使用权。
甚至是在决定垂帘听政的“辛酉政变”中,如果慈安不点头支持,而是选择支持顾命八大臣,那么无论是恭亲王奕訢,还是慈禧都将束手无策。
奕訢也很精明,他很了解慈禧的权力欲望很重,所以,他借助慈安与慈禧的“嫡庶”之分,在施政中,常常借慈安来压制慈禧,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最明显的事例,就是山东巡抚丁宝桢(就是那位发明宫保鸡丁的)斩杀安德海。
安德海在“辛酉政变”中是立过功的。甘受苦肉计,被罚回京,趁机面见恭亲王传递消息。
恭亲王才能坚决要求到热河奔丧,从而与两宫商定大计。
只是这安德海自从立了这样的大功,受慈禧赏识之后,就开始搬弄是非,扰乱朝政。在同治帝七年的时候,更是假借给皇帝置办龙衣的名义,在慈禧的默许之下,出京招摇。
山东巡抚丁宝桢抓,恭亲王奕訢请示,同治皇帝积极推动,慈安皇太后同意,
丁宝桢以太监不得出京的祖制,杀了安德海。
慈禧恰巧在病休,无力阻止,深感大丢面子,
她对慈安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对恭亲王,越来越感觉到是个绊脚石。
光绪七年(1881年),四十五岁的慈安,崩。
恭亲王奕訢,孤立无援了。
奕訢的年老多病,畏首畏尾,失去众望,是慈禧能够驱逐他的第三个原因。奕訢,是真不容易。
个人能力再强,大势难挡。
这个越来越衰弱的老大帝国,不是靠单个人的力量可以撑持的起来的。
更何况这个人,从“辛酉政变”开始,已经兢兢业业干了二十多年的领班军机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长期的操劳国事,导致他身体渐渐虚弱。
据记载,光绪八年的时候,由于他心伤刚满一岁的第四女夭折,便血,病休。
慈禧安排李鸿章暂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角色。
光绪九年(1883年),二月二十二日,再次入直军机,但是二十四日又坚持不住了,慈禧再次赏假一个月。
同治四年,慈禧对他的压制,免去他的议政王;同治十二年,他坚决制止同治帝重修圆明园的主张,结果同治帝免去他的亲王和一切职务,幸亏两宫皇太后制止了此事。
这种种磨难,让聪睿果决的恭亲王,渐渐圆润起来。
尤其是慈安的去世,让恭亲王奕訢更感觉到孤立无望,更加的畏首畏尾。
1883年,法国在南方挑衅,整个朝野陷入战与和的争论之中。而慈禧则摇摆不定。群臣又指望奕?能够拿个主意,给个态度。
但是奕訢的态度竟然是,没有态度。
或者说,慈禧主战,他就主战,慈禧主和,他也说要以和为贵,完全惟慈禧马首是瞻。让群臣大失所望。
最过分的一次,慈禧召对权臣商议应对法国的措施。恭亲王奕訢这个五十多岁的老头,竟然跪了一个半小时,喋喋不休的说起十月十日给慈禧过生日的事。
慈禧非常的不耐烦,说南边就快打起来了,还过什么生日,不要再说了。
但是:
邸犹刺刺不已,竟跪六刻,几不能起!-《翁同龢日记》
跪了一个半小时,差点站不起来了!
真的是,跪得太久了!
光绪十年,中法战争失利,慈禧终于等到了渴望已久的机会!首先把直接责任人广西巡抚徐延旭,云南巡抚唐炯革职拿问。
接着,慈禧借助群臣纷纷要求惩处中法战争失利的责任人的机会。
在召对群臣时,把战事不利的原因指向大臣因循守旧,国库空虚没钱打仗,海防就是个花架子,一击即溃,愧对列祖列宗。
那么谁该承担责任呢?当然是军机大臣们!
慈禧这话一出口,就相当于定了调子,于是针对军机处的弹章就纷纷上来了。
讽刺的是,这次又是一位日讲起居注官,左庶子,盛昱。他的弹章,直接有力:
《疆事败坏,请将军机大臣交部严议》
一弹两个出战巡抚的推荐人李鸿藻。
二弹领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訢。
这次慈禧没像同治四年一样毛毛糙糙就发上谕了。
她压住了这份奏折,然后打发奕訢去东陵祭奠慈安。
她在京里没闲着,先是借口祭奠醇亲王的同母妹妹九公主,到醇亲王府和奕譞密议。
接着,趁恭亲王奕訢还没回来的空,
又同时召见了醇亲王奕譞和她一直器重的大太监李莲英的结拜兄弟,孙毓汶。
三月十九日,奕訢回京,军机大臣们按例等着慈禧召见。
但是却等来了开革军机处所有大臣的懿旨!
罪名是:
始尚小心匡弼,继则委蛇葆荣
······
谬执成见,不肯实力奉行!
一句话,尸位素餐,这样的军机大臣,统统换掉!
奕訢开革所有职务,拿掉双亲王俸,令居家养病!
“辛酉政变”“洋务运动”的功臣宝鋆,开革一切职务,保留品级,回家“休致”!
清流领袖,主战派重臣李鸿藻,总理各国大臣,工部尚书景廉均降两级调用。
末班军机大臣,同光两帝帝师翁同龢,退出军机,仍在毓庆宫行走,还是当光绪的老师去了。
这一次,竟然风平浪静,没有和同治四年一样中外纷纷交章为奕訢开脱。
奕訢为什么没反抗?以奕訢二十多年的执政生涯,和他对慈禧的了解,
他应该是很清楚慈禧要做什么,也能够做出相应的对策。
但是,他没有,完全没有反抗,反而是在陈述给慈禧过生日遭到训斥之后,
第二天又拉着惇亲王奕誴又来说给慈禧生辰进献的事。
这已经很有些“自污”的嫌疑了。
翁同龢在日记中都讽刺:两位国家重臣,就这么点见识?
慈禧派他去祭奠慈安,明摆着是调虎离山,他也就老老实实去了。
纵观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就是一副被动挨打的姿态。
应该说,这是无奈之举。
慈禧极力争夺皇权,
奕訢勠力国是,则屡次受打压。不作为呢,就被称为“委蛇葆荣”!
实在是两难,只好回家养病,这一养,就是十年!置国事若何?!
总结来看,“甲申易枢”是慈禧为了争夺权力,枉顾国家发展的一次行为。当时的人讽刺新上任的军机们之无能,写出了这样一副对联。
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
等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再启用奕訢入直军机,总理各国大臣的时候,更加的无力回天。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十六岁的奕訢病逝。
慈禧,这是以一己私利,自毁长城,葬送国家的元气!
首先是因为咸丰自己有儿子载淳,虽然是独子,但根据皇位传承惯例只要皇帝有子就不会立兄弟为继承人,咸丰本人必定是偏向于自己的孩子载淳。即使咸丰无子,按清代皇室的继承规矩皇位必须代代相传——皇帝若是无子,只能立侄,不能立兄弟。同治皇帝驾崩后慈禧为揽权而立光绪为帝就被视为对祖制的违反,最后慈禧不得不声称光绪是以侄子身份继承咸丰皇帝,而非以兄弟身份继承同治皇帝。
除了清代祖制法理上的原因外,其实咸丰和奕訢之间还有一段私人恩怨:奕訢与咸丰帝(奕詝)属异母兄弟。但奕詝生母孝全成皇后早死,是奕訢的生母静贵妃受皇后托孤遗命抚育皇四子奕詝。奕訢与奕詝同在一母照拂之下,且年龄相仿,无异于亲兄弟。道光帝立储时在二人之间犹豫不决。奕訢的文才武功均在奕詝之上,道光帝也最钟爱这个儿子。按清朝传统,皇位传给诸皇子中才德兼优者,奕訢有得皇位的可能。咸丰帝的老师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识才具都“万不敌”奕訢,不能以条陈时政和骑马习武取胜,乃对奕詝面授机宜,以仁孝之心取悦于道光帝。一日道光帝领诸皇子狩猎,奕詝故意一箭不发,“上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道光帝庙号)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道光末年道光帝违和,缠绵病榻,自思多年痼疾,将不久于此位。其时,奕詝伏地流涕,痛切异常,“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咸丰帝得位有取巧之嫌,聪明的奕訢未必服气。由此,兄弟俩猜疑不和,心存芥蒂,只是碍于君臣之礼,彼此心照不宣,加上咸丰帝乳母(已尊为康慈皇太妃)去世,失去中间调节人,双方感情日益疏远。
由此看来咸丰出于对自己孩子的偏爱和对清代祖制的顾忌是不可能传位于奕訢,加之两人早年争位的私人恩怨,奕訢的地位其实是异常尴尬的:别说继位,没被咸丰视为对皇权的威胁赐死流放就该谢天谢地了。
文章导读:同样一手遮天的摄政王,多尔衮敢欺辱皇帝娶太后,而奕訢则悲凉落幕,难道是因为慈禧?《一》:天资聪颖,错失大宝
道光皇帝其实最喜爱的儿子是奕訢,此人文韬武略,处理事情能力非常出众,是标准的皇位继任者。但在皇位争夺中,咸丰帝作为四皇子,知道自己能力一般,开始主打亲情牌,得到道光的欣赏认可,再加上奕訢是六皇子,按照长幼之分,最终道光皇帝选择了咸丰继承大统。
老龙:原本是皇位潜在继承人,结果阴沟翻船出局。《二》:权利起伏,被逼辞职由于道光采取的,册封奕訢为亲王,辅佐咸丰管理朝政。咸丰帝刚开始也是按照父亲道光的安排,让奕訢领班军机处,他是大清历史中第一个以亲王身份入军机处。不过太优秀的人,在哪都挡不住他的光辉,奕訢出众的领导能力,很快就把咸丰帝逼到墙角。
老龙:咸丰也不是吃醋的,采取了简单有效措施,免去奕訢领班军机处职务,让他在一边凉快去。《三》:搭上慈禧的政变车,实现权力大翻身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咸丰跑到热河避难,结果忧劳成疾,身体很快垮掉,在考虑接班人及朝廷人员安排时。咸丰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儿子老婆都是幼小年轻,奕訢能力又出众。他感觉这就和当年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局面太像了。在安排身后事时,首先就把奕訢踢出局。
老龙:可以他没想到的委以重任的顾命八大臣开始反水,把持朝政,奕訢在慈禧的拉拢下,一起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成为了议政王,等上清末权力巅峰。《四》:清末局势动荡,没有控场的资本虽然奕訢位极人臣,但此时清政府面对的局面是外国势力入侵中国,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诸侯势力崛起,这和多尔衮所面对的形势不一样。多尔衮是跟着皇太极一起打下的江山,个人威信在八旗中极高,手中还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以此来支撑他地位。
老龙:而奕訢手中没有军队,慈禧也是处处辖制他,在这种情况下,奕訢更本成为不了第二个多尔衮。在做皇子的时候,咸丰皇帝和恭亲王奕訢竞争过皇位继承权。
咸丰是四阿哥,奕訢是六阿哥,两人只相差一岁,小时候关系亲密,长大后有了竞争关系就有了心结。
咸丰不信任奕訢。
病死前,咸丰亲自选了八位辅政大臣把恭亲王排除在外。
关于咸丰皇帝去世前为什么不任命奕訢为摄政王辅佐同治来避免慈禧专权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