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特一营演员(我的特一营演员表小岛)
9172023-12-02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为什么说“扶苏不死,大秦不亡”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为什么说“扶苏不死,大秦不亡”以及承为什么命数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秦始皇死后,李斯等人将胡亥扶上皇位,后来宫廷政变,秦国迅速走向灭亡之路。那么当初继承皇位的如果是扶苏,秦国是不是就不会暂时灭亡?大秦王朝的历史又将如何改写?
扶苏是秦始皇长子,又名公子扶苏,他为人刚毅勇武,仁义且有政治远见。他在秦始皇在位时就经常反对秦始皇的严峻法度,劝谏始皇平息国民矛盾,倡导仁政。这对刚刚统一六国的大秦王朝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且扶苏做事稳重,考虑周全,在朝中威望颇高。但是公元前210年,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据说死前有密诏让扶苏继位,但是李斯、赵高等人假拟圣旨让胡亥继位,远在边疆的扶苏收到信,错以为是“父亲赐死”,在万分痛心之下自刎。
试想,扶苏若不死,他肯定会最先采取措施缓和国内矛盾。商鞅变法是让秦国变强了,但是随着秦国军事实力越发强大,法度也越加严明,可是这种严刑峻法能打天下,却治不了天下,于是国民矛盾迅速升温。在这种局势下,原本就反对焚书坑儒的扶苏一旦继位,肯定能调整秦始皇的治国理念,安抚百姓,废除酷刑。也许还能提前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因为只要思想统一,民无反抗之心,国内的治安就能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指日可待。再加上扶苏一直提倡取消百姓的繁重徭役,他认为百姓富裕了,整个国家就富裕了,所以扶苏如果在当时继位,一定能让秦国出现一番空前和平繁荣的景象,也许就会延缓大秦的灭亡。
但是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历史不可能因为一个人的才华而改变发展趋势,所以“扶苏不死,大秦不亡”也只是相对于无能的胡亥而言。扶苏可能会延缓大秦的灭亡速度,但绝不可能挽救秦国走向灭亡。
谢谢邀请。
最近有点忙,没时间答题。
刘禅(公元207年-271年),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后主,又称“刘后主”。蜀汉彰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刘禅作为正室甘夫人所生嫡长子继任蜀汉帝位。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公元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
《三国演义》对刘禅的描写与《三国志·后主传》基本一致,陈寿评曰: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司马昭也把蜀汉灭亡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刘禅的昬闇。刘禅投降后,举家迁往洛阳,司马昭设宴款待于他,席间表演蜀汉歌舞。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中记载了这个历史细节,说宴席上的蜀汉臣子都感到很悲怆,唯独刘禅喜笑自若。司马昭见了,对贾充说:“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后来,司马昭问刘禅:是不是很想念蜀地啊?刘禅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郤正听到刘禅这句话,立即求见刘禅,告诉他:如果司马昭再问,你就应当声泪俱下地回答“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等到司马昭再问的时候,刘禅果然按照郤正的话回答。司马昭调侃道:你说的话怎么这么像郤正讲的呢?刘禅很惊奇的看着司马昭,说:确实就是你说的这样。
这段记载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来历,刘禅也因此成为昬闇无能的“扶不起的阿斗”。
纵观历史评价,比较一致的认为刘禅懦弱无能,即便是诸葛亮、姜维也能抗衡曹魏,但刘禅不能如先帝那样制约他们,穷兵黩武导致蜀汉“内无疏附之谋,外无爪牙之将。”蜀汉在三国鼎立时期,实力最弱,与刘禅不务朝政,大权旁落诸葛亮、姜维这样的权臣,以及信任黄皓、谯周之类的宵小有很大的关系。诸葛亮虽然才能卓越,但刘禅不能像他父亲那样,制衡孔明,连年征战,致使国力消耗过大,百姓生活陷入困境,“经其野民有菜色”。
当邓艾大军压境,孔明之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张飞之孙张遵,赵云次子赵广不甘亡国之耻先后战死,北地王刘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然后自杀,魏以蜀宫人赐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元初诗人陈世崇抨击后主道:“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但奇怪的是,居然有人称刘禅有大智慧,理由就是在“此间乐,不思蜀”而保全了性命,亡国之后还快乐的生活了八年。如果刘禅告诉司马昭很思念蜀汉,想回到成都去,恐怕就要被杀头了。
刘禅的大智慧消除了司马昭的戒备之心,使他活了下来,且得封安乐县公,保他安享富贵。这并不是大智慧,而是刘禅内心的求生活命本能。人能急中生智,刘禅虽然没有大智慧,但毕竟做了四十年的皇帝,小聪明还是有的。因为有诸葛亮、姜维、费祎、蒋琬等人的辅佐,刘禅逐渐放弃对朝政的把控,对江山社稷的责任,成为一个没有责任心的无情之人。所以,也难怪司马昭说他“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
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如刘禅这样的无用无能之人极为少见。为了活命,不惜装傻充愣,一点骨气也没有,这样的大智慧很是悲哀。
刘禅的暗弱无能也是其性格所致,这样的人本不应该做乱世帝王的。不过,也是因为刘禅的懦弱,面对敌兵压境没有做过多的抵抗便开城投降,避免了更多的杀戮,也可以说是造福了蜀汉百姓。原本不足百万人口的蜀汉,在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的消耗中早已不堪重负。刘禅没有像历史学家们讲的那样,“纵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东鄙以思后图。”,解除了蜀汉长期战乱之苦,也算是一件功德。而且,刘禅“实无桀、纣之酷”。从这几点来看,称刘禅的大智慧,或许更加恰当。
一个人的个性签名直接反映了这个人某个时刻,某个阶段内心的感受或人生观。我每个阶段都有喜欢不同的句子。
1、尚在人间,就不要鬼话连篇。
2、除了繁花盛锦,还应该有世间冷暖。
3、要及时清醒,也要事事如意。
4、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5、及时行乐。把握今天,孩子们。
6、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7、从来如此,便对么?
8、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9、只有越来越强大,才能越来越童话。
10、你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你所鄙视的人。
11、有时间去绝望不如去吃个美食睡个好觉。
12、风月入怀,黑夜是难得知己。
13、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幸好还有隔日的春色。
14、做人也如小苏打饼干一样干干脆脆就好了。
15、然而世事千帆而过,路的尽头终会是温柔和月光。
16、少年与爱永不老去,即便披荆斩棘,丢失怒马鲜衣。
17、我与神取得联络,要甜必须苦过。
18、要做不声不响,得到整个月亮的人。
19、这妄念如水,这繁华似瑶光,痴人儿各自繁忙。
20、散伙和孤独是人间常态我们又不是例外。
21、世态人情,可做书读,可当戏看。
22、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3、人生不用急,好吃慢喝,来日方长。
24、从此唯行乐,闲愁奈我何。
25、你只有努力赚钱,你才能克天克地,克人生!!!
26、星星在哪里都是很亮的,就看你有没有抬头去看他们。
27、愿所到之处皆为热土,所遇之人皆为善良。
28、你要有言笑晏晏,也要懂得无边枯寒。
29、人生不如意之事七八九,苦事;终归还能与人言一二三,幸事。
30、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
让雍正动心思除掉弘时的可不是李卫,而是十三爷允祥。
以李卫的聪明才智,
很清楚哪怕自己是雍正心腹中的心腹,也绝不能参与到立储夺嫡这样的大事中去的。
除弘时保弘历,是十三爷允祥的临终遗言。说实话,哪怕是作为雍正特别信任的亲弟弟,
如果不是知道自己活不过一个时辰了,允祥也不会提醒雍正要注意弘时。
允祥之死,是为了救雍正。
当时,允祀为了逼宫,撺掇弘时进言,让关外的“铁帽子王”们入关整顿旗务。
而雍正,因为自己和允祥的身体非常差,也急于取得“铁帽子王”对新政的支持。
于是就派常年和“铁帽子王”们打交道的老八允祀去办这件事。
同时又派弘时协助,照允祥的说法,就是让弘时作为耳目,
防止允祀借机作乱。
但是,两个人都没想到,这时的弘时,已经因为科考案泄露考题的事被老八允祀控制了。
允祀打的如意算盘是把“铁帽子王”叫来,恢复所谓的清初的八王议政,
最终达到推翻新政,甚至趁势把弘时作为傀儡推上皇位。
那么“铁帽子王”们为什么会听允祀的调遣呢?
一句话,为了更大的利益。
雍正的新政就是要拔掉旗人的“铁杆庄稼”,分给旗人土地,让旗人种地来自食其力,
从而减轻朝廷的财政负担,
这当然引起了旗人的不满。
但是,这也只是“铁帽子王”们不满雍正新政的借口。
真实的原因就是雍正统管上三旗,下五旗的旗主和统领们也交叉安排。
让这些“铁帽子王”们失去了对八旗的控制。
成为了富贵闲散的王爷,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这才是“铁帽子王”们积极响应老八允祀恢复八王议政祖制的原因。
所以,“铁帽子王”们一听允祀提起清太祖时的八王议政,立刻积极响应。
沉浸在能“说了算”的幻想里了。
当然,递到到雍正案头的老八允祀的奏折上,则是四位关外的王爷积极拥护雍正整顿旗务的一派大好景象。
谨慎的张廷玉提醒雍正,他们从关外带来了自己的旗下的兵马,这是个隐患。
然而,被以反对新政的李绂(fú)为首的清流们折腾的焦头烂额的雍正,
对这份来自“铁帽子王”的支持,如获至宝,失去了应有的警惕。
甚至对他们所提出的顺势整顿旗营兵的建议非常高兴,
派弘时和弘昼前去慰问四位关外来的王爷们。
有句话说得好,你忘掉的,你的对手会帮你想起来。
你做得不够好的,你的对手会做得比你好。
当弘时和弘昼赶到允祀那里的时候,
正赶上一个僵持不下的局面。
原来,老八允祀借口雍正让“铁帽子王”整顿旗营兵,让铁帽子王带来的四千人马,
入驻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共同掌管防务。
两位大营的提督当然不会同意。
他们一向是只听命圣旨或是十三爷允祥的调动。
允祀也不着急,就说可以等圣旨。
就在这时,弘时带着弘昼来了。
弘时问弘昼,是不是雍正亲口说的让关外来的王爷们整顿旗营兵。
弘昼一想,雍正确实是这么说的,毫无经验的弘昼竟然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点了点头。
两位提督看到两位皇子都证实了确有此事,只好答应下来。
保护雍正的关键力量,就这样被老八允祀接管。
危险正在一步一步向雍正的身边靠近。
而雍正却在处理完公务疲倦之余,发觉慢慢得到了乔引娣的理解而高兴不已。
他对自己的安全,没有什么可操心的。
外有十三爷允祥对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的掌控。
内有“舅舅”隆科多任九门提督。
谁也不可能同时掌握所有的防卫力量吧。
可惜,雍正曾经很信任的隆科多,
也因为“失宠”,而选择了拥立弘时,
被允禟和允?说动,决心第二天要兵围畅春园澹宁居!
此时的弘昼,感觉有点不对劲,好像是自己说错了话。
但是问起弘时来。
却被弘时轻轻巧巧地掩饰过去。
并安慰他,要是说错了,大不了再请皇阿玛雍正把圣旨改过来就是了。
第二天的大朝会,终于来了。
雍正之下,只有八个座位。
一边是四位关外赶来的王爷们。
一边是允祥允祀允禟允?四位王爷。
王爷们身后则站着军机处领衔的四品以上官员。
然而,允祥的座位却是空着的。
雍正生疑,担心允祥的身体又出了问题。
从弘昼处得知允祥是先去看太医,然后再来参加朝会后,方才放下心来。
雍正满心欢喜地向在座诸王大臣们介绍了远来的王爷们。
然后转入正题。
宣布要大力推行新政: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摊丁入亩,火耗归公。
并整顿旗营兵务。
接着,雍正请大家对新政畅所欲言,声明“言者无罪”,但说无妨。
雍正没有迎来想象中“”铁帽子王”的踊跃支持。
东亲王永信对新政以及执行新政最得力的田文镜和李卫的横加指责。
雍正顿时大惊,环顾四周。
除了张廷玉,除了马齐算是“自己人”。
放眼望去,竟然除了八爷一系,就是先后参劾过年羹尧和田文镜的那些科举朋党在座。
堂堂九五至尊,竟然在庙堂之上,感到了无比的孤立和孤独!
雍正不知道,澹宁居内唇枪舌剑,澹宁居外,已经是刀光剑影了!
他曾经信重的“舅舅”隆科多,已经率西山锐健营,丰台大营,关外四千八旗兵,还有步军统领衙门的亲兵,把澹宁居围了个水泄不通!
澹宁居内,毫不知情的雍正还在焦虑于在场的大臣们,
谁能在王爷们发言的时候,
能够突破常规,作仗马之鸣。
终于有人站出来了!
王文昭!
已经有些失措的雍正还以为王文昭也要借机抨击田文镜,抨击新政。
但令雍正意外的是。
王文昭直言他虽然对田文镜,对新政有不同的看法,但他首先要参劾的是东亲王永信!
就两条:一是东亲王没资格议政,二是东亲王逼问雍正没礼貌,君前失仪!
这可就太巧妙了。当然,也是王文昭坚持自己的原则,并没有因为要给雍正解围,就改变自己对新政和田文镜的看法。
他这样做,恰恰把东亲王等王爷的根基打断。
造成他们没有发言的资格。
连张廷玉和马齐都暗叫惭愧。
雍正正感到欣慰之余,异变突起。
允禟在允祀的暗示之下,凭借自己的身份对王文昭展开了人身攻击。
竟然当场把王文昭气晕。
王文昭被抬了下去找太医。
形势再一次对雍正不利起来。
甚至,始作俑者允祀也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
那四位“铁帽子王”眼看形势对自己有利,又不了解朝堂的局势。
竟然直接提出让允祀允禟允?接管上三旗,
而他们则和允祥一起接手下五旗!
直接图穷匕见,要恢复清初的八王议政!
雍正怒极而笑,直言不如把自己这个皇帝换了拉倒,谁想做谁做!
这话一出,四位“铁帽子王爷”有点傻眼,
不由得都看向允祀。
允祀是真慌了,这完全和他的计划不一样啊。
本来攻击新政,自己这方面得人心,占着理。
结果“铁帽子王”上来就说要恢复八王议政,这不成了逼宫了?
这不就让雍正把理给占了去了?
然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允祀当机立断就要发作。
却被警醒过来的雍正压着不让他说话。
并让刘铁成调两棚羽林军来镇场。
清制,一棚羽林军是14人,14马,两棚才二十八人马。
可见雍正根本就不知道澹宁居外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
从刘铁成那里知道澹宁居的已经被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衙门换防。
而紧跟着进来的隆科多则让雍正知道了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竟然也被关外的八旗兵共管。
雍正一下子就蒙了。
这时候,弘昼才知道自己说错的那句话,错得有多厉害。
而从弘昼的口中,雍正也确认了,这一切都是出自老八允祀的谋划。
弘时呢?竟然没忘替弘昼申辩一下,借此把自己脱出来。
把弘昼憋得不知该怎么替自己辩解。
然而,这已经不重要了。
雍正感受到了危险正在逼近自己。
在这个时刻,雍正并没有疑心允祥是否故意躲开。
而是反复追问弘昼允祥是不是真的病了,有没有遭人胁迫。
在弘昼那里没得到明确的答案之后,
又声色俱厉地警告允祀,不要做出对允祥不利的事情。
兄弟情深,确实令人感动。
允祀多精明,哪会担负上这种骂名,赶紧撇清自己。
之后,允祀眼看已经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了。
直言要推翻新政,并恢复八王议政!
允祀允禟允?及四位铁帽子王虎视眈眈,等待雍正的答复。
就在剑拔弩张的当口,
忽听一个沉稳的声音在殿内响起:
皇上,臣,有本要奏!
是张廷玉!
果然是两朝老臣,果然是定海的神针铁!
张廷玉一出来,整个大殿都安静了,允祀们慌了,雍正安心了。
张廷玉以自己先帝老臣,两朝宰相,满朝的门生故吏的身份,让允祀们闭上了嘴巴。
接下来,张廷玉开始“科普”允祀们嘴中的八王议政到底是个啥。
从天命四年(1619年)努尔哈赤联合喀尔喀部五卫王联合反明的“十固山执政王”讲起。
讲到多尔衮,多铎这两位实权王爷反而不在所谓的八王议政之列。
再讲到顺治康熙年间,正是因为取消了八王议政,皇权一统,在三藩之乱时,才没有动摇清朝的统治根基。
并顺势提到了西晋的八王之乱给西晋带来的灭顶之灾。
言下之意,八王议政已经是不合时宜的“过去式”。
“铁帽子王”们做个闲散富贵王爷,于国有利!
这下子可就彻底把允祀他们的“根”给刨断了!
允祀慌了神,想让张廷玉闭嘴。
张廷玉这时候哪还会让允祀再肆意妄为?
借着刚才说的话造成的震撼。
申明雍正之所以推行新政,就是为了完成康熙想做而因为“九子夺嫡”没有做成的事。
那就是刷新吏治,追补亏空,充盈国库,把大清朝从康熙晚年倦勤导致的疲态里拉出来!
这让允祀们哑口无言,让雍正欣慰无比。
就在允祀撕破脸皮直接说之所以要恢复八王议政就是雍正施政有误,人心尽失的当口。
刘铁成进来了,禀告,十三爷允祥,来了!
病中的允祥是被抬进来的。
虽然他的气色很不好,但他却给了雍正一个“一切尽在掌握”的眼神。
雍正放心了。
原来,在朝会之前,弘昼把昨天的蹊跷,都通告给了允祥。
允祥敏感地意识到大事不好。
迅速以看病为借口,夺回了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的控制权。
步军统领衙门和关外八旗兵的四位参将和四个参领被抓。
隆科多被控制。
八爷一系被押回府看管。
四位关外王爷除睿亲王多罗免于处罚外。
其余三位罚俸一年,罚抄十遍《八旗通志》。
雍正是不得不这样处理,如果“铁帽子王”们处罚过重,传出去,丢的是祖宗的脸面。
危机解除,但是十三爷允祥已经油尽灯枯,临终,他向雍正提到了找“替身”的重要性。所谓“替身”,是康熙留下的一句话:
干大事者以找替身为第一!
也就是要选好继位的人选。
雍正也认同,并认为弘历能够把自己没做完的事继续做完并做好。
允祥也同意,但是他继续说道:
可是,万一弘历不能顺利继位呢?
雍正大惊之下,追问谁会阻挠弘历继位。
允祥说,在弘时的身上看到了允祀的影子。
说完这话,一代“侠王”终于油尽灯枯,溘然长逝。
应该说,这次险些被八爷允祀一系夺位成功,给雍正造成的震撼是非常强烈的。
而这其中,弘时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没有他的出现,既不可能发生关外“铁帽子王”入关整顿旗务的事。
更不可能发生关外八旗兵入驻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共管防务的事。
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条件,狡猾的隆科多也不会答应调度步军统领衙门的亲军兵围澹宁居。
可以说,弘时此为,无异于弑君弑父,实属十恶不赦之罪!
至于后来,如果雍正还有那么一丝不忍,一丝爱子之心的话。
也被弘时痛快地领命查抄允祀一系,找人暗杀隆科多,找人暗杀弘历的行为抹杀得一干二净。
所以,当刘墨林被弘时派去的人杀死,李卫带人护送弘历从江南回来时,
雍正已经意识到,弘时已经无可救药。
而从策反岳钟琪的曾静那里,雍正也知道了,虽然自己是被迫控制允祀一系。
在民间却背负了弑父和屠兄杀弟的骂名。
为了给弘历扫除障碍。
雍正决心自己担起灭子的骂名。
但是,那毕竟是亲儿子,所以,他在犹豫,而允祥已逝,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雍正这才犹豫着问李卫的看法。
李卫的反应是一惊,并且说到:
主子,什么事奴才都能替主子去办,唯有这件事,奴才没法子说!
后来,是雍正把曾静策反岳钟琪的信给李卫看,
李卫才说了康熙太宽容,把九子夺嫡的麻烦都留给雍正解决,这才让雍正无辜背上了这些不实之词。
相信李卫这话并不是在提醒雍正杀弘时保弘历,
哪怕是暗示也不可能。
但是,确实是坚定了雍正本来就有的心思。
不过,我们单从《雍正王朝》剧集本身的剧情来说,
弘时应该算得上自作孽不可活。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