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颜、曾排辈为什么都是一样的,是谁规定的(孔孟颜曾族谱排字)

投稿- 2023-08-24 07:31:19

不图名,不图颜 的孟美岐,与陈令韬 相恋 到底图个啥

其实孔、孟、颜、曾排辈为什么都是一样的,是谁规定的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中国为什么不废除回教,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孔、孟、颜、曾排辈为什么都是一样的,是谁规定的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孔、孟、颜、曾排辈为什么都是一样的,是谁规定的
  2. 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围攻时,基督教国家为什么不组织联军来解围
  3. 古代中国为什么要控制沙漠遍布的新疆,而不征服富饶的东南亚
  4. 佛教源于印度,提倡众生平等,为什么还是存在高低种姓的问题

孔、孟、颜、曾排辈为什么都是一样的,是谁规定的

首先,您的这个姓氏排位有问题。按照历代史料及孔庙四配排行,应该是孔、颜、曾、孟,因为曾参是孟轲的师祖。

四大圣贤

在中国古代有四大圣贤,又称四大“圣裔”。他们是孔子、颜子、曾子、孟子。他们的嫡裔,自古以来被称作“圣门后裔”。只有他们的家谱,才能称为“通天家谱”,他们自称时不说“免贵”这两字。

而四大“圣裔”的嫡传子孙命名都按照同一字派,这是康熙帝的决定。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只有孔、颜、曾、孟叫四大“圣裔”?

四大“圣裔”

孔庙四配

孔庙四配,即四公、四圣。他们的塑像位于孔子像的两侧。

依次为:孔子像东为兖国公颜回(复圣)、沂国公孔伋(述圣),西为成国公曾参(宗圣)、邹国公孟轲(亚圣)。

一、衍圣公

孔子没得说了,“圣人”啊!

历代王朝对孔子嫡孙都是封爵的,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开始,对孔子后裔进行册封,当时叫奉祀君,公元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名为衍圣公。

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椿

到了明代,孔家衍圣公班列文官之首,属于一品文官,清代沿袭明制,衍圣公列内阁大臣之上,一直到1935年,延续了八百多年的衍圣公封号被废除。。

1935年一月十八日,国民政府下令:

兹以孔子嫡系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颜氏嫡系孙为复圣奉祀官;

曾氏嫡系孙为宗圣奉祀官;

孟子嫡系孙孟繁骥为邹国公亚圣先师奉祀官。

以特任官待遇。

二、复圣公

颜回

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就是颜回,其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因为颜回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

唐太宗尊为“先师”,唐玄宗尊为“兖公”,宋真宗加封“兖国公”,元文宗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三、宗圣公

曾参

公元前482年,颜回病故后,师弟曾参就变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曾参27岁时孔子去世,将孙子孔伋托付于曾参,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唐玄宗时尊为“伯”,宋徽宗时尊为“武城侯”,南宋度宗时尊为“国公”,元至顺元年尊为“宗圣公”,到明世宗时改称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颜回。

四、亚圣公

孟轲

为什么把孟轲放在最后一位?因为子思是曾参的弟子,而孟轲是子思弟子的弟子,所以从师承来说,曾参是孟轲的师祖!

据《荀子》非十二子篇:子思、孟轲为一派,《史记·孟荀列传》记载:孟受业子思之门人。

孟轲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宋神宗尊为邹国公,元文宗尊为邹国亚圣公,明世宗尊为亚圣。

钦此四家字辈

需要指出的是,孔、颜、孟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但是曾子后裔没有享受这世袭的礼遇。

所以到了1539年,明世宗嘉靖十八年,明世宗朱厚熜下旨鉴于“四贤一体,皆有大功于吾道,而曾氏独无世袭,非缺典欤”,寻找曾子后裔。

最后江西抚在永丰县找到了曾子第五十九代孙曾质粹,曾质粹奉旨东归,封为翰林五经博士,子孙世袭。

明洪武年间定十字: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钦赐孔、颜、曾、孟四姓使用统一的排行字辈;

清乾隆五年,定十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清道光十九年,定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北洋政府批准续二十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56-65代)

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66-75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76-85代)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86-95代)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96-105代)

其中有某字因为避讳而改,“弘”字避讳乾隆皇帝,修改为“宏”,“继”字避讳,曾氏修改为“纪”等。

从此,孔、颜、曾、孟的排辈就一样了!

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围攻时,基督教国家为什么不组织联军来解围

“为了上帝和基督教世界的荣耀”,早在君士坦丁堡陷落的2年前,就有基督教国家的人士(主要是威尼斯人、热那亚人)陆陆续续赶赴拜占庭帝国。

1451年,当奥斯曼帝国的穆罕默德二世,派人跨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在拜占庭帝国的欧洲一侧修建“鲁米利堡垒”(割喉堡)。1452年,新城堡就与亚洲一侧的“安纳托利亚堡垒”遥相呼应,奥斯曼人控制着海峡船只的出行。

期间,拜占庭帝国的抗议被忽视,整个君士坦丁堡恐慌起来,市民们哀叹道:“敌基督的时代降临了。”

君士坦丁堡缺乏信心,因为它不是全盛时期的巨人,而是虚弱的老人。曾几何时,君士坦丁堡是欧洲最繁荣的大都市,有宽广的街道,有华丽的元老院、有恢宏的索菲亚大教堂……

然而,末日余晖下的君士坦丁堡,什么都是暗淡的,曾经多达50万的人口减少到3到4万人,城里大片的区域无人居住。拜占庭帝国只能挤出7000名守军以及2000名外国人来保卫君士坦丁堡,这点兵力只能勉强维护城防系统。

君士坦丁堡陷落是迟早的事情,它就像大海里的孤岛,周边早已经不是它的领地,奥斯曼帝国拿下它只是时间问题。无论基督教国家有没有派出援军……

为抗击奥斯曼帝国的入侵,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努力过,他请求欧洲各国派出援军,1452年甚至不惜得罪国民将东正教置于天主教之下。

欧洲君主们的态度都非常好,但就是没有派出实质性的援军,他们正忙于内斗,像英法正在搞百年战争、四分五裂的神圣罗马帝国更是一团糟。最后关头,只有罗马教皇派出一支舰队前往拜占庭,可也仅仅是抵达爱琴海沿岸。

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陷落,人们看到君士坦丁十一世手握宝剑冲进穆斯林近卫军……消息传到欧洲各国后,基督教国王们哀痛不已,可他们却没有努力救援这座城市。

古代中国为什么要控制沙漠遍布的新疆,而不征服富饶的东南亚

因为对于古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而言,新疆的战略价值要远高于东南亚。

就拿清朝来说。

乾隆时期,清军与缅甸爆发过四次战争。三败一平。

与越南爆发过一次战争。先胜后败。

表面上看,清朝无法征服缅甸、越南,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东南亚气候恶劣,导致战事不顺,令乾隆皇帝打了退堂鼓。

但实际上,翻一下乾隆时期历次战争开支就知道了:

四征缅甸,清军耗费军饷900万两。

平准、平回,清军耗费军饷3000余万两。

两征大小金川,清军耗费军饷7000万两。

清军在东南亚的数次用兵,属于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乾隆看起来好像很重视与缅、越的战争,恨不得“不破仰光终不还”,“不破占城终不还”。咬牙切齿也要拿下缅、越。

但其实,清廷用于东南亚的军费开支,少得可怜,比起征讨大小金川(两个县城)所用的开支,连零头都不到。

众所周知,开疆扩土等于要打仗。打仗又等于要花钱。

归到底,能否成功开疆扩土,首要因素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舍得花银子。

皇帝老儿舍不得掏钱,还谈什么开疆扩土?

梦中开疆吗?地图开疆吗?

再看大小金川之战和平准之战。

为了消灭金川土司和准噶尔汗国,清军当年也是没少吃亏。动辄就是千里行军,后勤压力极大。出兵五万都算大规模用兵了。

面临的敌人也是极为强悍。

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战,从京城调往新疆前线的4800名京营八旗,战死了4583人。

其中,有18人是正二品以上的高级将领。

战后,京城八旗几乎家家戴孝。

这样惨败,清军在对缅、越的战争中,何曾遇到过?

你要说东南亚有疟疾,有瘟疫。那新疆也有茫茫千里的大沙漠。

瘟疫能要人命,干渴也一样能要人命。

所以,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战事不顺,并是清朝无法征服东南亚的关键原因。

真正的关键原因,其实就是东南亚在乾隆眼里不重要。

在乾隆看来,自己犯不着掏光腰包去征服东南亚。

而新疆就不同了。那是自己砸锅卖铁也一定要拿下的。

那么为什么在乾隆看来,新疆的重要性要远高于东南亚呢?

这是因为,乾隆的地缘思想,是基于民族与文化层面的。

在这种思想层面下,新疆的各大势力都要被纳入清朝的统治秩序中。

换言之,有金国的前车之鉴,清朝对蒙古有深深的恐惧感。

蒙古,那是必须吞并的!要么接受统治,要么被铲除。

蒙古没有向清朝称藩,与清廷共生的可能。

准噶尔属于蒙古人,且又盘踞于新疆,那新疆就必须要拿下。

而东南亚国家,历史上从来就未威胁过中原王朝的统治根基。

它们对中原王朝的伤害,仅仅只限于边境上的小打小闹罢了。

因此在乾隆的地缘战略中,东南亚就没有一定要征服的必要。

如果能一战搞定,以极小代价征服,乾隆当然不会拒绝到口的肥肉。

但如果不能一战征服,要掏空腰包了,乾隆就会掂量掂量。这么干,到底值不值?

以清朝入关的历史背景不变来说,要想让乾隆砸锅卖铁,征服部分东南亚地区,并让这些地区成为现代中国的一部分。那东南亚地区就必须要存在一个类似准噶尔,让乾隆不得不去征服的政权。

比如,南明。

这就跟康熙收复台湾的性质一样。

清初的台湾岛,对于康熙而言,未必有什么很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

但对于康熙而言,消灭岛上的明郑政权,很重要。因为这涉及到清朝的正统地位。

我们把历史线拉长了再看,其它王朝,其实也是一样的。

中原王朝统治西域,始于西汉。

西汉王朝为什么要对西域用兵?

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打击匈奴,巩固汉廷在中原的统治。

赞曰: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者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开玉门,通四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书·西域传》

要不是为了斩断匈奴对中原的威胁,汉武帝会不会去西域开疆扩土,很难说。

如果,我是说如果。

如果历史上没有匈奴,当时对汉廷最大的威胁来自印度。

可能西藏被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的时间,就是西汉时期了。

中原王朝将势力延伸至东南亚地区,也是始于西汉。

其实,要论实际统治,东南亚部分地区被纳入中原王朝的时间比新疆还要早。

公元前214年,秦军占领岭南。

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分设为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

其中的象郡,其辖境北达今贵州南部,南至越南中部。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将势力范围延伸至东南亚地区。

当然,象郡的实际管辖范围到底有多大,现在仍然存疑。秦朝是不是真正管理过越南中部地区,也有待研究。

但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天的越南北部设立交趾郡,中部地区设立九真郡和日南郡,这是实实在在的,连越南人都没有否认的一段历史。

而中原王朝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那已经是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期的事了。

也就是说,汉朝统治越南中北部的时间,比新疆早了50年。

但是,统治时间更早,不能代表重要性。

在西汉统治者看来,控制新疆很重要。属于不能动摇的国策。否则,北界不能安宁。

而东南亚地区,那里有什么?有类似匈奴一样的强大外患吗?

没有。既然没有,那何必要劳民伤财。

后来的唐朝也是如此。

不控制西域,就无法遏制突厥和吐蕃。

你不去遏制他们,他们就该来长安城烧杀劫掠了。

至于交趾,貌似好像也没那么重要。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

以上所说的重要,都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而言的。

如果站在古代老百姓,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南方沿海老百姓的角度。其实东南亚的重要性要远高于新疆。

因为,新疆离中原太远了。即便是与新疆毗邻的甘肃人去到新疆,也很远。

指望中原人自发的去新疆生活、定居,是不可能的。

(中亚国家虽然与我国相邻,但他们去到欧洲的距离,其实比来我国还更近)

但东南亚就不同了。东南亚距离我国的东南沿海很近。不夸张的说,只要明朝、清朝统治者什么都不做,只要别搞禁海,禁止福建和广东人下南洋,现在马来亚(马来半岛加新加坡)的主体民族,绝对是华人。

华人在菲律宾、越南的影响也不会低。

但是,由于清朝的禁海政策,中国民间往东南亚的迁徙被打断了。这导致华人往东南亚的迁徙,有一个两百年的空窗期。(即便如此,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华人在马来亚的人口比例也高达44%)

不难想象,如果历史上没有这个近两百年的空窗期,汉文化绝对会是现在东南亚部分地区的主体文化。闽南语和广府话,也绝对是现在东南亚部分地区的第一语言。

佛教源于印度,提倡众生平等,为什么还是存在高低种姓的问题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

古印度也仅是一个地理名称而已

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准确地讲

佛教发源于尼泊尔境内

古时的迦毗罗国

并由迦毗罗囯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次大陆

智慧地创行的一套绝妙理论

称为印度教

最终使雅利安人永世居于社会的顶层

与佛教有显著的区别

佛教讲众生平等

印度教讲安守现状求来世

故,两者不能划等号

#凌远长著#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孔、孟、颜、曾排辈为什么都是一样的,是谁规定的和中国为什么不废除回教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历史上的曾姓人的故事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66688815.com/14/137840.html
上一篇:婴儿恶心干呕怎么回事(婴儿恶心干呕怎么回事啊)
下一篇:婴儿一直哭闹是什么原因(婴儿一直哭有什么原因)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