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特一营演员(我的特一营演员表小岛)
10762023-12-02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哪些原因导致了德国在一战中的投降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哪些原因导致了德国在一战中的投降以及德国为什么投降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首先希特勒不会向任何人投降,在他的眼里,他不仅是德国的领袖,而是德国和德意志民族的化身,他不会屈服于任何人。这也解释了希特勒为何对撤退和投降行为深恶痛绝,既然希特勒禁止他的部下投降,他自己又怎么会去向盟军投降呢?不得不承认希特勒有着超乎常人的意志力。
战争后期德国在军事上已经没有任何胜利的可能,希特勒开始谋求和西方国家的和谈,企图利用西方国家普遍都有的反苏情结来瓦解其和苏联的同盟,德国将作为反苏的先锋抵御苏联红色潮流对欧洲的入侵。希特勒始终认为反法西斯同盟是不稳固的、脆弱的,尤其英国首相丘吉尔,他对苏联不抱任何的好感,在反苏立场上相当积极。所以希特勒企图利用同盟国这一弱点,分化其他们,结束和英国和美国的战争,转而结成反苏同盟,而德国将投入全部力量到对苏作战上。希特勒坚信,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苏维埃主义比法西斯主义更加可怕,更加令人畏惧。
不过希特勒只是同意和西方国家进行和平谈判,而不是向他们投降,更不用说无条件投降了。他可以同意一些对德国来说比较苛刻的条件,但绝不可以更改他的纳粹政权,更不可以更改他的领导地位,否则他宁愿继续将战争进行下去。在战争最后的几个月,连希莱姆、戈林这样的亲信都开始和西方盟军联系,谋求和谈或者有条件投降,但是都被希特勒所制止,他严厉禁止任何的投降逃跑和行动。
如果希特勒愿意向西方盟军投降,那么他也就不会选择自杀了,他早就没想在这场战争中活下来,在他眼里,如果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那么整个民族也再无存在的必要,德意志民族已经失败,他的民族将和他自己一起毁灭。所以希特勒拒绝离开柏林去南方司令部继续领导抵抗,他已经决定和柏林共存亡。就这么个意志坚定到近乎“变态”的人怎么可能会向盟军投降呢?
答:一战中德国初期表现出色而且即使到战争末期也并未至山穷水尽地步,较二战后期要好很多,可最终德国还是宣告投降,这其中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美国参战。即使1917年德军遭遇重大损失但依旧具备一战之力,德军在防守之中给予协约国军队很大打击,而经过多年战争,协约国与同盟国均很难抽调出更多兵力用于进攻,所以事实上双方呈现一种僵局。若没有美国参战,两大军事集团必须寻找政治协商解决途径,因为伴随苏俄退出战争,德国东部战线基本稳定,大量兵力得以节约,一旦得到足够时间休整则对协约国非常不利,在占据一定优势情况下政治解决还可以为协约国争取到很多有利条件。但美国参战把这种僵局打破,协约国从各个方面获得压倒性优势,德国再无胜利可能。
第二,德国大本营决策失误。战争后期德军已经颓势尽显,可德皇依旧幻想通过几次大战役胜利来迫使协约国妥协甚至投降,结果多次大规模进攻虽然扩大很多占领区但也消耗掉无数宝贵兵力与资源,本应专注防守的德军兵力更加入不敷出,也因此丧失进一步与协约国谈判资本。
第三,老兵大量阵亡,部队战斗力下降严重。一战末期经过长期战争德军部队损失大量有作战经验的老兵,这造成部队整体战斗力下降严重,战斗精神不足,间接打击统帅部与协约国作战决心。
第四,资源耗尽,国内政局不稳。德国虽然准备充足,但战争毕竟是无底洞,战前所储备资源到战争末期已经消耗一空,尤其是粮食、煤炭等重要物资几乎消耗殆尽,饥饿与寒冷使社会走向爆发革命边缘,面对这种形势,即使高层想继续战斗也有心无力。
第一,是因为德国国内爆发了革命,霍亨索伦王室被推翻,新成立的魏玛共和政府急于掌控国内局面,因此投降;
第二,当时德国虽然并不是没有一拼之力,但整个战争的局势已经明显是倒向协约一方的,再打下去也只会越来越糟。事实上德国当时以为停战后的谈判会依然如同之前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列强战争一样,只是利益的让步而已,谁知道法国杀红了眼,下了决心要弄死德国;
第三,当时德国经济已经濒临崩溃,而协约国一方还有美国根本没有进入战时体制,完全可以支撑整个协约国继续进攻,所以为了避免苏联成立后对德国的“输出革命”行动引发真正的严重后果,德国也必须停战。
芬兰人很好的掌握了战争与政治的节奏,投降当然是因为实在打不过苏联人,但他们投降的时机选的非常好,即便降了,失败者仍然是苏联,芬兰反而免遭国破家亡生灵涂炭之劫,以小国寡民遏止了苏联疯狂的入侵。
这里不得不提及一点芬兰当时的历史政治环境,历史上的芬兰曾经是瑞典的统治区域,之后沙俄打败瑞典吞并了芬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芬兰人趁着战乱和十月革命发动了独立,从此成为了主权国家。
刚刚诞生的苏联政府是一百个不愿,但为了坐稳江山,他们仍然承认了芬兰的独立,只是希望芬兰能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还没等芬兰人有所表示,苏联就已经自己组建了一个所谓的“芬兰共和国政府”,准备进驻赫尔辛基,还计划通过组织工人运动来强行夺权。
结果苏联人的算盘打烂了,芬兰人与斯拉夫不是一个民族,他们说瑞典语、芬兰语,属于北欧文化,长期以来对俄国人不以为然。况且前脚刚刚赶走沙俄,又迎来一个霸道的苏俄,谁都不会有好感。
于是,芬兰自己的白卫队与苏联支持的赤卫队打起了内战,为了给苏联添堵,当时的德国也支持了白卫队,派出了“干涉军”,两边杀得一塌糊涂。最终国民支持率较高的白卫队获得了胜利,亲苏势力被一扫而空。
驱虎吞狼当然没好下场,苏联人刚滚蛋,德国人又借机渗透进了芬兰,几乎完全控制了芬兰的方方面面,他们支持了芬兰“君主派”,操纵参议院为芬兰准备了一位国王“瓦伊诺一世”,他是德皇的妹夫。
但这个“黑森卡塞尔王子”并不想掺和进这些乱七八糟的纷争,加之德国战败了,所以他辞绝了芬兰人的王位邀请函,在自己黑森林的选帝侯宫中终老。
因此,芬兰幸运的摆脱了苏联的侵略,又甩掉了德国的控制,还解决了自己内部的政治体制问题,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健康的正常国家。
可是对于苏联来说,芬兰这个嘴边的肥肉不可能放弃,芬兰一部分领土与列宁格勒近的要命,两国之间的领土争议也一直不断,这无形中促成了隐藏的导火索。苏芬之间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战争状态,直到1932年《苏芬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才让芬兰松了口气。
但是苏联一直都想着法子吞并芬兰,还不断宣传芬兰是“邪恶的法西斯敌人”,这无形中促使了弱小的芬兰往西方寻求帮助,也促成了芬兰的民族凝聚与“靠西防苏”的政治决策。在30年代以后,芬兰开始依靠德国、英国组建抵抗苏联的军事力量,最后在卡累利阿构建了名为“曼纳海姆”的抗苏防线。
上图.今日曼纳海姆防线的堡垒残骸
实际上,芬兰的国防建设与西方二战前的绥靖政策有关,希特勒上台以后,不断撕毁一战后的限制条约,但西方普遍对此装聋作哑,反而不断的躲避、帮助德国坐大,企图将法西斯的祸水导向苏联,纳粹德国往东的渗透他们一点都无所谓,只要不侵犯到自己的利益,那么都无所谓,反正最后也是苏联接招。
基于这种政治环境,芬兰成为了一座战争桥头堡,英、德都对芬兰进行了大量的扶持,装备、训练、人员、技术不断的往芬兰送,也正因为如此,苏联越发对芬兰恨得牙痒痒,他们认为芬兰这是“建成了帝国主义灭亡苏联的前进基地”,还认为“芬兰如果放第三国穿越国境,将直接威胁到苏联”。尽管这里面有不少强加给芬兰的罪名,但也的确显示出苏联的国防担忧。
1939年,苏联直接派代表与芬兰商议,希望芬兰不要介入任何大国的战争,尤其不能站在某大国的立场上反对另一个大国。可表面一本正经,实际背地里苏联仍然在觊觎芬兰的土地,他们对芬兰的港口垂涎三尺,所以又在做吞并对方的准备。
芬兰自然不是傻子,然而有件事芬兰仍然蒙在鼓里,根据1939年8月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已经把芬兰卖了——为了应对英法列强故意引发苏德冲突的计策,苏德之间暂时形成了媾和,希特勒的这招妙计变成了芬兰人的毒药。一周后的9月1日,德国与苏联瓜分了波兰,而芬兰在“攻略范围”中,成了苏联的地盘。
10月份,苏联制造了所谓芬兰炮击苏联的“曼尼拉事件”,双方开始了军事冲突,很快苏联就撕毁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于1939年冬季由列宁格勒军区派出了40多万大军对芬兰作战,军区司令员梅列茨科夫任总司令,在上千坦克飞机的帮助下进攻芬兰。
此时曼纳海姆防线起了作用,10年的苦心经营,上千个暗堡和无数个交通壕,600多个永备工事和大量半永备工事,再加上三道纵深防线和湖泊、荒原等复杂的地形,苏联大军一时间无处下嘴,双方在芬兰的林海雪原里展开了血腥厮杀。
芬兰一开始就定出了明确的作战目的,即:通过曼纳海姆防线迟滞和消耗苏军,以争取到其它大国插手帮忙的机会,从而逼迫苏联放弃或和谈。只不过,他们此时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德国卖了。
芬兰在与苏联开战的第一时间就开始了战争动员,凑出了13万陆军和30万预备役民兵,此外还有10万“民卫军”和10万妇女队。但是,很显然这点部队在人数上给苏联塞牙缝都不够,前前后后列宁格勒军区动用了50多万兵力,分三路攻击芬兰,如果不是苏军低劣的指挥,芬兰旦夕可破。
相持阶段的战斗凸显出苏军的软肋,大批大批的部队在芬兰军队的袭扰下不知所措,有的部队连晚上点火都不敢,最后成片的冻死在雪地里。芬兰使用反坦克枪和莫洛托夫鸡尾酒袭击苏联的坦克,致使苏军的装甲优势几乎荡然无存,仅拉多加湖地区,苏联红军就被芬兰军整师整师的围歼,几乎毫无对策。
列宁格勒军区的低能让苏军高层调整了布局,基辅军分区司令员铁木辛哥被调到卡累利阿地峡,苏军设立了一支西北方面军,又往芬兰投入了20多个步兵师和大量炮兵、航空兵,一些有经验的部队也开始接受调令,为攻芬部队提供侦察兵作战训练。
最终,吸取教训的苏军在新的攻势中一举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超强的重火力密集打击代替了兵员指挥、训练的不足,苏军直接采用了铁雨战术配合人海战术攻击芬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依靠狭窄要地、坚固工事再配合袭扰作战的芬军,根本顶不住苏军正规的大兵团突击。苏联红军经过几次反复的突破,很快就占领了维堡城。
战争中,被出卖的芬兰根本等不到应有的大国帮助,几个所谓的“朋友”国家只不过希望通过芬兰消耗苏联,给予的援助完全是不痛不痒,这等于让芬兰一开始的“阻敌、好消耗、等待大国插手”的战略濒临破产。
本来芬兰得到了英、法的正面出兵承诺,但是德三这时候非常无耻的又往芬兰背心插了一刀,他们不允许芬兰接受英法的出兵援助,瑞典、挪威这两个芬兰的邻国也受到德国的威胁,拒绝为英法联军开道。
而这边缓过劲的苏联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从战争初期的30万增到50万,继而又增加到76万,动员人数更是达到400万之巨,这仅仅只是列宁格勒军区的份额,苏联人对芬兰已经打出了火气,这关系到国家形象,关系到政治影响力,苏联死也不能输。
一边是不咸不淡只派几个志愿者送死的盟友,一边是越打越要命的苏联人,芬兰的战争再维持下去将会是极为悲惨的结局,他们要么代替德国成为消耗苏联的主战场,要么在怒气值越攒越高的苏联面前被碾为齑粉。
很显然,还有第三种结局——“见好就收,投降拉倒”,芬兰虽然再也坚持不下去,但他们毕竟给苏联带来了近百万的恐怖杀伤,趁着面子上的优势还没有消失,痛快的结束战争,以一种占据制高点的姿态同意苏联的要求,未尝不是件聪明的理性选择。
再拖下去任何好处都没有,假如战争打输,芬兰迎接的将是苏军滔天的怒火,别说之前要割让的一点点领土,上到首都赫尔辛基的政府,下到乡野黎民百姓,估计都会在苏军的铁蹄下被蹂躏。弱国政治就是这样,毕竟你不可能真正的抵敌强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都已经很不错了。
就这样,自身战争能力枯竭,英法强援无法就位,还被德国捅了两刀的芬兰只能选择投降了,他们为此付出了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了卡累利阿和第二大城市维堡城,芬兰湾中几个岛屿也被苏联占去。
不过,芬兰的这次抗争被认为一次非常出色的军事、政治发挥,他们没有在苏联的强权前轻易低头,亦通过积极的战争令苏联付出了惨痛高昂的代价,当得知局势有变时又很适时的卡点结束了战争,可以说苏芬战争中,苏联除了攻势是主动的以外,其余的主动权都掌握在了芬兰手中。
因此,苏芬冬季战争也被阐述成“芬兰不胜而胜,苏联不败而败”,此后的年代,苏联基本不敢再打芬兰的主意,芬兰反倒通过进击的德国抢回了自己的土地,与芬兰的战争成为苏联最大的耻辱。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