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会不会晚点(下雾高铁会不会晚点)
11032023-11-29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死人的血液会不会凝固,以及关于死者的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首先感谢心如止水妹子的邀答。
我是个搞现场的现场的法医,也就是跟尸体打交道的法医,其实每年遇见电击致死的也有几个,大部分都是意外,少数是自杀,他杀的很少见。这个问题还是我来回答吧。
喜欢法医学知识或者对法医日常工作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来一波关注,谢谢。
题主的题目是被电死的尸体有没有电流斑?
那么什么是电流斑呢?电流斑也称电流印记,是电流入口的位置,典型的电流斑呈圆形或者椭圆形,灰白色或者黄色,周围高中间低,像一个火山口,外围可有充血等。有时候电流斑位置有金属溶解的颗粒。
电流斑的大小与电流电压、电流强度、作用时间有很大关系。
现在电击致死现场,多为民用电,也就是220v,偶尔有高压电电击致死,高压电电击致死见过两例,尸体惨不忍睹,烧伤严重,甚至还会有电弧导致爆炸撕裂等。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电击致死的都会留下电流斑呢?答案是否定的。
穿插一个我出过真实的案子:某年夏天一场大雨之后,我们这里一个厂房被淹,有一个工人穿着拖鞋,就进入车间了。同行的在车间门口没进去,这个人走到车间中间位置,门口的同事只听见一声惨叫,同时这个人说了一声“”有电“”就躺在水里不动了。同事听到以后,急忙去拉电闸,把人拉出来的时候,人已经死亡了。尸检情况就是全身完好,没有机械性窒息和暴力工具打击的痕迹,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没有掐勒闷堵和刀枪棍棒的痕迹,看遍了全身没有电流斑的痕迹。
有些人肯定会问为什么没有电流斑痕迹,我想可能水是导体,与身体的接触面积较大有关。所以并不是所有被电击致死的都会有电流斑。
再多说一点,有时候如果尸体上电流斑不是很典型,怎么确定这是不是电流斑呢?
方法就是可以在尸检的时候,把疑似电流斑的皮肤切下来,放在显微镜下看,电流斑皮肤细胞核有明显的极化现象。如下图
如果关注电击死还有别的疑问,可以在下方评论中说出来或者私信我,谢谢!
血液凝固主要是因为血小板的存在,我们血液中因为存在抗凝血酶,能及时使凝血因子失活,从而不至于凝固。
死亡之后,随着抗凝血酶的失活,血液也会发生凝固,但具体多大比例的血会凝固还不好说。
死亡之后,血会沿着血管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沉积,如果这里正好有什么伤口,血液会通过这个伤口流出体外。死亡之后尸斑的出现主要就是血液沉积的结果,法医正是靠这一点,来判断遇害者的死亡时间,以及尸体死后是否被搬运过,进而帮助警方破案的。
体内血液的凝固相较于外部凝固要慢一些。而且,因为体内存在的大量微生物,从死的那一刻起,它们就开始以尸“为食”了,而血液与内脏器官很容易腐败的。
这个我也是业余的,知识来源于一个法医的小伙伴。
希望回答你能满意!
爱答冷知识的重口味萌妹子,欢迎关注!
首先,这个问题表述本身是错误的。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还是很有些说道的。这涉及人体体温以及死亡后尸体温度的变化。
人体温度我们常说人是恒温动物,这并不是说人体的温度恒定在一个数值保持不变。事实上,人体不同部位、不同情况、不同时间的温度是动态变化的。恒温的意思只不过指正常状态下核心体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就人体部位而言,可以分为核心体温、外周体温和体表温度(皮肤温度)。
核心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生命相关的器官,比如心脏、脑、肝脏等周围的温度。我们说的人体正常体温37℃指的就是核心体温。核心体温没法直接测量,通常测量直肠或耳膜温度替代。
皮肤温度,受到很多因素,特别是环境温度、衣服隔热效果等影响,因而不同部位、不同环境下变化很大。通常越是远离心脏的体端,比如手脚,特别是脚部皮肤温度最低。
可见,人在适温(22~24℃)环境下皮肤平均温度为32℃。环境温度超过这个度数,人体就很难正常散热,只能依赖于出汗散热。这也就是把32℃设定为环境高温的原因。
也可以看到,手脚温度要低于皮肤平均温度,尤其是脚部,这也是人们在低温环境为什么首先感觉“脚冷”的原因。
手部温度有些特殊,需要特别说明。因为,一方面,我们通常用手来“试”其他物体的温度;另一方面,手心手背的温度差距明显。这是因为,手心部位微循环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有的微动脉不经过毛细血管直接与微静脉连通的直捷通路,称动静脉吻合。
由于皮肤血管对环境温度高度敏感,在极低环境温度下,为了保存热量,皮肤循环可以极度减少甚至完全停止。这样,身体远端组织就存在冻伤坏死的风险。动静脉吻合存在的意义在于,在低温下间断开放,短时间性恢复循环从而避免冻伤。这些动静脉吻合主要存在于手掌、足底和耳垂部位。但是,手掌部位明显更丰富。
加之,手掌部位组织厚度大,血液循环原本就相对丰富。这样,手掌就比手背温度为高。因此,我们用手测试其他物体温度时,用手心和手背感觉是不同的。
比如,如果用手触摸额头,经常会感觉手掌比额头更温暖,而手背则要凉的多。这也是,有的医生用手测试病人是否发烧时常用手背而不是手掌的原因。
总之,在通常适温以上的环境温度下,我们手部皮肤温度通常都会在30℃以上。
人死亡后体温的变化人死亡后,由于新陈代谢停止,不再产生热量,身体核心温度开始从37℃左右的正常温度逐渐冷却,这个过程被称为尸冷。
尸冷速度受多因素影响,在环境温度、湿度“适中”的情况下,体温下降遵循线性规律,第一个小时降低2℃,之后每小时约降低1℃,直到到达与周围环境相同温度。
比如,如果环境温度是25℃,一个人死亡后约11小时整个身体内外温度就都会降低到与环境温度相同的25℃——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凉”透了。当然,“凉”透了后温度也不会继续下降到低于环境温度。甚至,由于体内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和代谢产生一定热量,还会稍高。
以上指的是核心温度。体表皮肤温度则在死亡后快速下降,短期内就会下降到与环境温度相同的水平。这也就是人们判断一个人死亡,没救了时会说“身体都凉了”的原因。
综上可见,人死亡后身体温度会快速下降,但是最低也只能降到环境温度水平,而不会更低。人之所以感觉尸体是“冰的”,是因为活人身体体表温度通常都在30℃以上,明显高于尸体。
关于死亡的标准,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判断标准。
1.民间常识角度:人死如灯火。在传统习俗中,判断一个人是否死亡,主要是看他是否有呼吸以及是否有心跳,如果二者都没有的话,便默认人已经死亡。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人们会伸出手指在鼻孔处看看还有没有呼吸。
2.现代医学标准:脑死亡。1968年世界医学大会提出了现代的死亡标准——脑死亡标准,其具体内容如下:(1)生命体无感知和无反应;(2)生命体没有自主呼吸和运动;(3)生命体无反射,进行诱导也没有相应反射;(4)脑电波平直。只有满足了这四点要求,才可以判断生命体脑死亡。
3.法律标准:我国法律目前采取综合标准说,即自发呼吸停止、心脏停止、瞳孔反射机能停止!
4.价值标准:即从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标准去评定,我们平常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着”之类的,就属于此类。
5.身体死亡说:在许多宗教或者哲学哪里,人的死亡一般指身体的死亡,而人的灵魂不死。
6.意识死亡说:有一些观念认为意识是人存活的标准。所以意识死亡就意味着人的死亡。因此对于植物人如果能确认意识已经死亡,就可判断他(她)的死亡,虽然他(她)的身体机能还在。医院里一直对植物人进行救治,是因为无法评定他(她)的意识是否还存在。
7.自我死亡说:指人的自我意识消失或者转换。比如一个平常很和善的人因为某些原因变得凶残无比,似乎变了一个人之类的,我们常常会说某某某已经死了。
总之,死亡标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或许未来的人类,会拥有比今天的人类更加完善、美好而统一的死亡标准!
关于死人的血液会不会凝固,关于死者的冷知识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