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辽东半岛而不叫辽宁半岛(为什么叫辽东半岛呢)
6342023-08-29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我国历史有东周,分春秋与战国,为什么叫“春秋”,而不叫“冬夏”什么的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历史冷知识之春秋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题主好:人们喜欢把历史称作春秋,有四个原因:
第一,在中国古代,一年便分为春夏。四季之中,尤其重视春、秋两季,如《周礼.地官.州长》说:"春秋以礼会会民“。《左传》僖公十二年管仲说:"若节春秋来承王命",意思是假如在春秋朝聘之时来接受王室命令,那么,春秋两季既是聚会人民之时节,也是朝聘周王朝的时节。春乃四季之首,万物竞发,春梦始作。秋天果实成熟,丰收在望,聚而庆贺。古人对春秋两季特别重视。
历史图片
第二,古人还把"春秋”二字代表四季的。如《诗经.鲁颂》说"春秋匪解,享祀不忒",意思是一年四季不不懈怠,祭祀上天下地和列袓列宗丝毫不差错。祭祀的事情,一年之中都有,这里用春秋代替了一年的时间。
鲁国编年史《春秋》
第三,古代史书,无非记载一年四季发生的大事情,因此便用春秋二字作史书的通名。《国语.晋语》说“羊舌肸习于春秋"?。是指晋臣羊舌肸熟悉史书,很明显这里用春秋代替历史了。《墨子.明鬼篇》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甚至还说“吾见百国春秋“。墨子所说的各国春秋,当然是这些国家的历史了。
春秋三传
第四,"春秋"又是鲁国史书的专用名称。《孟子.离娄章句下》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现在流传的《春秋》,记载242的历史,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据传是孔子编写的,史料可靠,但很简约,微言大义,粗线条记事,人称“春秋笔法”。后人把《春秋》作为"经”,另作“传”加以注解补充说明。于是又有《左氏春秋》,《公羊春秋》和《谷梁春秋》等。即三传,其中《左氏春秋》既《左传》可信度最高。
基于以上四点,不管是历史学家或文人都把过去的历史喜欢用“春秋“二字代称,由此,春秋组词后,'其含义已延伸成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有其特定的涵义。这是汉语语言的精妙之处。
孔子画像
春秋时期是指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自东周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春秋时期是东周的前半期,与战国相区别,时间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史称“春秋时期”。是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分别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后来由孔子编纂成书,命名为《春秋》。
那么,为什么把这段历史叫春秋,而不叫夏冬呢?根据《周礼》: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春天,周天子要外出视察各地的耕种情况,补助劳力不足的农户。秋天,周天子又要外出视察收获情况,救济缺粮农户。如果某个诸侯国的土地开垦得多,田野整治得好,老人得到赡养,贤人受到尊敬,有才能的人在位做官,那就有表扬。如果某个诸侯国土地荒芜,遗弃老人,排斥贤人,贪官污吏在位,那就给予责罚。
在那段时期,周王室虽然衰弱,但诸侯在形式上还是尊重周天子和《周礼》的。而周天子行使自己的权力,主要在春秋两季外出视察了解各诸侯国百姓的耕种和收获情况。
所以,后来把那段历史时期称为春秋时期,而不是夏冬时期。
一家之言,未必正确,欢迎探讨。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对《春秋》的注释,是第一部叙事详尽完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所以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资治通鉴》国内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关于编年体通史和编年体史书的区别顾名思义,通史记录的是几个朝代或历史阶段,比如:《资治通鉴》记述的是上起公元前403年(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公元959年(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共记载了十二代,贯穿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治乱兴衰的历史。
而《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就几百年而已
我国历史有东周,分春秋与战国,为什么叫“春秋”,而不叫“冬夏”什么的和历史冷知识之春秋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