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医冷知识 中医史上有趣的冷知识
6052023-09-09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历史上的孔融老了的故事的一些知识点,和冷知识历史孔融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却说北海孔融,字文举,鲁国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之子。自小聪明,年十岁时,往谒河南尹李膺,阍人难之,融曰:“我系李相通家。”及入见,膺问曰:“汝祖与吾祖何亲?”融曰:“昔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融与君岂非累世通家?”膺大奇之。少顷,太中大夫陈炜至。膺指融曰:“此奇童也。”炜曰:“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融即应声曰:“如君所言,幼时必聪明者。”炜等皆笑曰:“此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也。”自此得名。后为中郎将,累迁北海太守。极好宾客,常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之愿也。”
孔融字文举,他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文学家,也是建安七子中的一位,而让他最出名的一个故事就是“孔融让梨”了。小时候老师就用这样的一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关于谦让的美德,因为谦让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非常好的美德,所以说也是值得大家去学习一下的。
?
不过有关他的故事好像也只有让梨这一件。按照道理来讲,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而且在课堂上也是会多次提及的典型案例怎么长大后就没人提及了呢?除了这件事之外,老师却从来不讲他长大以后的事情,这又是为什么呢?
孔融让梨的故事记载于《后汉书·孔融传》之中,但是当他到了13岁以后才逐渐成名。这件事情的真实性还是值得让人怀疑的。13岁时,孔宙死了,作为儿子的孔融非常的伤心,一下子就哭倒在地上,需要人的搀扶才能勉强站起来。十里八乡的人们听到这件事都称赞他十分的孝顺。
?
当时东汉的朝廷是由宦官当政的,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士人张检因为得罪了宦官而四处逃难,只要是他停留过的地方被处死的人不计其数,他为了避难逃到了自己好朋友孔褒的家里。但由于孔褒不在家,孔融就收留了他。负责抓捕张检的官吏知道这件事之后就要定他们俩的罪。
孔褒和孔融都争着想要顶替这个罪名,但是最后还是把罪名归咎到了孔褒身上,孔融也因为这样的一件事情名声大噪,他还由此得到了司徒杨赐的作用。公元184年他被举荐为大将军,但是孔融其人实在是太过骄傲自满,可上司御史中丞赵舍总是搞不好关系,最后只能称病还乡。
?
不过孔融的才学和文化水平的确非常的厉害,他也是“建安七子”之首,想要重用他的人自然也是非常多的。朝廷最后又征召了孔融,不过此时在位的皇帝是刘辩,朝政大权都掌握在董卓手里,在朝廷中孔融提出“光复汉室”的言论,这让董卓感到十分的不爽,于是他就把孔融调到了北海为相。
在那个地方当官的时候,还流传出了一件事情,听说孔融为父亲举办葬礼,让整个北海城的人都过来哭丧,但有个人实在是哭不出来,孔融就下令把他给杀了,理由是因为他哭得不够哀伤,这个故事跟孔融让梨这样的事情一样也是颇有争议性的,但是在北海的民间确实就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件事情。
?
说孔融是个自大的人,这样的言论也不是随便说说。这件事情就算连刘备都是有耳闻的。孔融当初被黄巾军的管亥围困的时候,就派出太史慈向刘备求救。刘备听说此事就回复说:“孔北海居然还知道天底下有一个刘备呢!”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孔融平时就是一个目中无人的人。
公元196年,袁绍的儿子袁谭攻打北海,但这个时候孔融还在城内饮酒读书,等到城池被攻破之后,他才匆匆忙忙逃往山东,把妻子和儿子当作诱饵留下给了袁谭。又过了12年,曹操北伐乌桓国的时候,到处都是一派兵荒马乱的样子。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库的充盈,曹操上述请求皇帝可以下一道禁酒的命令,可是孔融又上诉认为禁酒这样的命令是不合时宜的。
?
这件事情也让曹操对他怀恨在心,两人在朝廷上也是多次针锋相对。又过了一年,孔融又提出了“父母无恩论”,他觉得父母亲是为了自己的情欲才将他们生下来的,并没有对他们有什么恩情。但是此时的丞相曹操推行的是以孝治国,孔融平日的饮食起居也是十分铺张浪费的,他对父母的不孝态度也成了曹操收拾他的把柄。
孔融小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孝顺而出名,晚年又提出子女完全不需要尽孝的观点,这和之前塑造的孔融让梨的光辉形象大相径庭。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从来不会告诉学生长大后的孔融成了什么样子。
孔融让梨既是寓言故事,出自中国传统历史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性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己;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孔融年纪虽小,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喜欢做事,总抢着扫地呀,端碗什么的,非常讨人喜欢。
在孔融四岁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老师和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他先拿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捡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直夸奖他。爸爸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后来,爸爸的学生便把孔融分梨、让梨的故事写成了文章。于是大家就把它传诵开了,从古代一直讲到现在。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首先说一句,在记录孔融生平的《后汉书-孔融传》里面,并没有有关于他让梨子的记录,“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里。也就是说,孔融是否真的让过梨。不好说。
其次,孔融在民间出名是因为他让梨,但是在史学家里面扬名并不是因为他让梨。孔文举是孔老夫子的第二十世孙,按后代的说法,是地地道道的衍圣公。在汉末虽然没有把孔子后人拔高的这么明显,但是孔融也确实是个人物。
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名士,也就是著名的公知。除此以外,早期曾担任北海相,也算是一方诸侯。后来他进入中央,主要就干一件事——和曹操唱反调。终于曹操怒不可遏,抓住他的两句话:“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和“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给他定了个不忠不孝的罪名,全家都砍了头。
最后,孔融的故事,是符合中国传统“树典型、找亮点”的宣传手段的,所谓见微知著,就是如此。一个四岁的孩子都知道把大梨子让给哥哥啊,这是多么孝悌的孩子啊!再加上他孔子后人的身份,拿出来一宣传,岂不是美滋滋?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历史上的孔融老了的故事和冷知识历史孔融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