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主要观点及感悟
12842023-08-27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儒家主要观点及感悟这个问题,关于儒家的冷知识有哪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最大的三个优点:
1、重视自我反省,鼓励学习他人长处,支持承认自身错误改正自身错误。
2、理性主义,务实精神,重视行动,反对华而不实和言而不行。
3,提倡仁义,提倡责任,反对奢华安逸。
二、最大的三个缺点:
1、追求绝对完美的道德主义,妄想塑造道德完人。
2、君子与小人分明,却没有提出主动将广大民众纳入儒家意识形态的体系的要求,只要求少数君子做到即可,导致儒家知识分子脱离百姓并且导致广大普通民众中流行物质享乐大于道义的庸俗实用主义的观点。
3、缺乏终极关怀,视使利于天下安定的仁政为国家政权所实行为最高理想,导致对普通劳动者的吸引力骤减。
由外在礼乐转向内在情感,古代思想世界中神秘意味开始淡去,道德色彩开始凸显,中国思想文化史在此完成了它的第一个最重要的转变过程,从孔子儒家的这种新思想中萌生出来的,是一个依赖于情感和人性来实现社会秩序、建立国家的学说
从关于仪式的学问发展到了关于社会的学说,把家族的知识延伸到了国家制度,孔子和儒家学者使这种后来被叫做“儒家”的学说有了深刻的思想,也使它渐渐衍生出一套套关于“国家”和“秩序”的意识形态、法律制度以及社会规范
儒学的瓦解
现代中国儒学的瓦解
经济生活的变化引起的“离地域性”活动,迅速的城市化,引起大家族的崩溃,因为大家族的存在要依靠共同生活空间来维持,而小家庭则瓦解了这种血缘组织和上下等级的观念,离婚自由瓦解了男女双方以嫡长子为中心的结构
市场的迅速扩张、经济变化使得亲情优先的价值观,被计算中心的价值观取代
近代平等、自由、民主观念和近代国家制度,正在打破传统国家和儒家的观念
01奉天法古
儒家非常强调以天为则,以史为鉴,这就是要奉天法古。以天为则就是要效仿自然,顺从自然。
对于自然,对于天地万物,我们必须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去理解它,而不应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去随意地改变它。这不仅仅是道家的思想,也是儒家的思想。
在《论语》里面曾经提到,尧为什么伟大啊?“唯尧则之”!赞扬尧舜能够无为而治。我们已经一再说过,无为而治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相反,它蕴含着积极的意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禹治水。大禹没有采取“堵”的方式治水,而是顺应水性去化解水灾。儒家对他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那么以史为鉴呢,唐太宗有一句话是“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刚才讲到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当政局稍微稳定以后,一定会修订礼乐,另外还一定会修前朝的历史。为什么?
是为了总结前朝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以史为鉴。这是中国的一大特色,所以中国历史在世界上来讲也是最发达的。
02内圣外王
“内圣”就是自己的修养要高,那么怎样提高修养呢?就是以君子为榜样来要求自己。但是,仅仅提高内在的道德、修养是不够的,还必须强调“外王”。
“外王”就是所谓的“事功”,即不仅要有内心高明的修养,还要把它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并做出成绩来。
在中国形容一个人品德好,就是立德、立言、立功。首先是培养自己的品德然后还要“立言”,就是说你的话能够让大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但只有立德、立言还不行,还要立功,就是要做出成绩来。
03知行合一
内圣外王是指内外两个方面——既要有自己的修养又要有外在实际的业绩,就是强调要能够经世致用。怎么用呢?《中庸》就讲,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审问之”就是要多搜集资料,直接去考察一下然后“慎思之”——慎重地思考还要“明辨之”,即辨析清楚;最后“笃行之”,就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去。
“笃”就是实在的意思,要很坚定,实事求是地去做。儒家荀子有一句话叫“学止于行而至矣”。行,就是做学问的最高点了。
朱熹也讲过一句话,“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就是说你学问再广博,如果不能把握知识的要领,那做这学问也是没用的。
但是你能够把握它的精神要点,又不如你去实实在在地做。“知”必须要落实到“行”,落实到“行”才是最重要的。
04重在体悟
中国的儒家强调学习是为己之学,就是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修养,所以并没有把学习看成是纯粹的知识积累,而是把它看做提升自己智慧的工具。因此儒家就非常强调在学习中的体悟。
“体悟”一词中的“体”本身也包括前面所讲的实践,即身体力行。在体悟中,儒家更强调悟,悟就是通过学习知识去把握事物内在的精神,并灵活地运用它。
而且在体悟中,儒家还非常强调对不同个体的针对性,而不是一种普遍的适用性。哪怕是有很多普遍使用的东西,也要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个别的处理。这就是儒家非常重要的学习和思维的方法。
05执两用中
再一点就是儒家非常强调中庸,这个“庸”是平常的意思,它还有“用”的意思。所以中庸实际上也可以反过来讲,就是孔子讲的“执其两端,用其中”的“用中”的意思。强调过犹不及,要把握适当的度,把握中道。
中庸不是调和的意思,而是恰如其分的意思。比如你吃得太饱了不行,会撑得难受;同样你吃不饱饿着也是不行的。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你放手不管不行,管得太严也不行。既不能太严也不能太慈,要做得恰如其分。
掌握这个东西并不容易,所以在《论语》里面,孔子感叹道,现在很少有人能具备中庸这种品德了,常常都爱走极端。
06和而不同
另外,儒家的思想里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和而不同”,实际上就是多元并存和相互包容的意思。这个世界只有多元并存才能够互相吸取,互相推动,才有共同的发展。
如果都是单一的话,没有不同的意见,没有不同的思想,那么可以说就没有一个前进的动力。所以,我觉得“和而不同”也是儒家非常有价值的思想。
07守常明变
最后我想还提出一个儒家守常明变的思想,或者叫知常明变,即认识到事物都有它的原则,或者是根本的规律,但是这种规律应该在特殊的情况下灵活地处理。
这在儒家那儿就称之为“经”和“权”的关系,“经”的意思就是有原则或者规律,“权”,就是权变、灵活。
比如儒家讲男女授受不亲。孟子讲这个是“经”,男女授受不亲这是根本原则。但是如果你的嫂子掉到井里面去了,你伸不伸手去抓她?孟子说应该伸手,这就是“权”。
你不能光是守着井让她掉下去淹死了,这个时候你就要权变。知常还要明变,即知道“经”还要用“权”。
所以儒家非常强调顺时而变,要与时偕行。“时”这个观念,在儒家思想里面跟“中”一样非常重要。
在《周易》里面就把“时”、“中”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讲,又把“中”、“和”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讲,所以“和”、“中”、“时”三个观念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处理问题的原则。
和而不同的意义,就是多元并存。那么多元并存就不能对一个过,对另一个不及,而是要掌握好一个分寸,这就是“中”。但这个分寸也不是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要看时机。
这个时机就包括环境和条件,其实也就是一种机遇。有了机遇,一件事情才能真正地实现;如果没有这个机遇,那你的愿望也不一定就能够实现。
对于这一点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做了概括,叫“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本来是个正面的话,俊杰是非常能够识时务的,所谓识时务就是能够把握时机。可惜后来多数用到贬义上面去了,变成投机取巧的意思了。
所以把“时”、“中”、“和”这三个思想很好地融合起来,吃透了,把握住了,我想儒家考虑问题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原则就都有了,做一个真正的儒者也就不难了。
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之路。
身心成长之路首先就是要修身,讲究的是“克己”,按照现在的讲法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对一个人的习性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矫正作用。修好身才能持家,才能把家庭搞好,家庭搞好了以后才能够出去做官,或者治国理政。
儒家追求的是“内圣外王”的修行和行为模式,就是对内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来修行,做一个君子,乃至于一个圣人。就像王阳明所讲,第一等事不是中状元,而是要作圣人,这是儒家知识分子的至高理想。他们读四书五经,读圣贤书,耳濡目染,每天诵读,而且是按照圣贤的标准去做人处事,这样很多的不良的习性就会被修正和去除。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儒家主要观点及感悟和关于儒家的冷知识有哪些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