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的别称(古代书信的别称是如何来的)
13862023-12-03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不为人知的古代冷知识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历史冷知识古代人买房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古代人收入水什么样:
夏商周时期是用贝币,然后出现金属贝币,春秋时期各国开始铸钱,战国有刀币、布币等各种样式的金属钱币,因为秦国是用圆形半两钱,所以灭六国后就统一使用铜钱,汉朝一开始使用三铢钱,私人可以铸钱,汉武帝时桑弘羊搞经济改革,废三铢钱改铸铢钱并规定只有国家可以铸钱,那时候主要货币是铜钱,法定一斤金子=10000钱,银主要做为贵金属,但与铜钱的比例不详,以后历代也把铜钱当作一般等价物,金银只是辅助货币,但宋朝开始银子的使用范围大大增加了,“澶渊之盟”中宋每年输辽岁币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但直到明朝才采用银本位制。
搂主“看电视剧发现黄帝动不动就赏银几万两,又发现老百姓对几十两都视为巨资”,这些都是合理的。
《儒林外史》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中明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要请私塾先生“夏总甲果然替周先生说了,每年馆金十二两银子,每日二分银子在和尚家代饭”,一个乡村教师一年收入十二两银子,乡村教师的收入总比普通种地的多,那几十两银子是他好几年收入,确实是不小的数字了。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认祖孙玉圃联宗爱交游雪斋留客”中牛玉圃在南京燕子矶吃午饭“走堂的拿了一双筷子、两个小菜碟,又是一碟腊猪头肉、一碟子芦蒿炒豆腐干、一碗汤、一大碗饭,一齐搬上来。牛浦问:“这菜和饭是怎算?”走堂的道:“饭是二厘一碗,荤菜一分,素的一半。”牛浦把这菜和饭都吃了,又走出店门。”那时的南京郊区消费指数应该不低,一荤一素一碗饭合计一分七厘银子,现在大城市这样的盒饭总要5元,换算起来1两银子值现在的300元(1两=10钱=100分=1000厘)。那乡村教师的薪水一年12两,即一月1两,是说得过去的,因为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的消费水平肯定远远低于南京燕子矶,现在农村山区一月300的收入也差不多,那个乡村教师一天的伙食2分银子,只够在南京燕子矶吃个不错的盒饭。当时是农业社会,工业、第三产业不发达,所以中产阶级很少很少,大部分都是穷人。
《儒林外史》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中文人搞活动“谨择本月十五日西湖宴集,分韵赋诗。每位各出杖头资二星。匡超人看见各位名下都画了“知”字,他也画了。随即,将选金内秤了二钱银子,连传单交与那小使拿去了”,按上面的换算大约60元,上次我同学聚会花了50元,可以验证这是合理的。
那皇帝一赏几万两银子,假设是5万两,就相当于1500万,也就是北京的一做高级别墅,还不够顶级呢,所以也是合理的。
不是,一般的小地主家庭生活可能还没有我们现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高,所谓的地主,无非就是有自己的几亩地不饿肚子,顿顿有饱饭吃而已。至于大地主吗?那就会好很多,子女可以接受好的教育,但是也并非像电视里演绎的一样富足,能拿出上万大洋钱的都是寥寥。
再说更远一点,清代以前的地主吧,那时候最尊贵的人是官僚阶级,不同朝代的官员俸禄不同,但多数是以粮食计算,最尊贵的王公贵族年俸禄也仅仅就是万担而已,更不要说地主了,因此,古代地主的生活和地位可远没有电视剧里演的那么好哦
古代中国并没有房管局,也没有房本儿,古人买卖二手房,其产权证明主要就是那张房契,如果要过户,只能让房契过户:买卖双方重新签一张房契,然后去衙门缴纳契税,让县太爷在房契上盖一个红戳儿,再撕下房契的存根部分,留在县衙里作为备案就行了。
想让房契过户,必须得缴契税,这个规矩从北宋一直延续到到清朝末年,其中契税税率一直在变,最低2%(宋仁宗即位时),最高9%(康熙平三藩的时候),再加上各种各样附加税,最多能占购房款的16%。也就是说,你花100万买了一套房,光过户可能就得花掉16万元!
“拉纤”。二手房交易在古代叫“问帐”(元代叫“问贴”)。
《野客丛书》里写了东方朔一句话:“丰镐之间,号为土膏,其价亩一金。”这里说的是汉朝长安附近,最熟的地皮了。汉朝所谓一金,是指一斤金子,折算差不多一万铜板,折成现在的钱,四五千元人民币吧。一亩地是660多平米,合着七八十元一平米。这个价钱还有很多记载证实,比如“厥土之膏,亩价一金”、“祖业良田,亩价一金”。汉朝大概就是这么个价钱。
OK,关于不为人知的古代冷知识和历史冷知识古代人买房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