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里颠覆常识的二十条(民法典20条亮点)

励志人生- 2023-09-05 14:14:32

2011 01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民法典里颠覆常识的二十条,以及民法典颠覆常识的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同学聚会发生意外民法典有规定吗
  2. 关于人脸识别的法律规定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引入了“自担风险”的原则。

《民法典》第1176条第1款规定: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的,受害人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其他参加者对损害的发生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除外)。这颠覆了受到伤害就必须要赔偿的观念。

新法典对有关民事纠纷的新规,针对现在的中老年活动、同学、战友或老乡聚会等,明知活动过程有风险,明知自己疾病在身、过量饮酒有害,却要自愿参与(故意赌酒除外),组织者和共同参加者都没有过错,不应该承担责任。所以,受到人生伤害,受到重大经济损失就必须赔偿的道德观和公平观,事实上是不公平的。

过去因为饮酒遭成意外事件的发生不乏其有,很多都会牵扯到赔偿问题,甚至诉之法院的。而新法典的出台,对于战友、同学、老乡聚会等集体活动,只要是自愿参加,出了事就得自己承担责任了。当然,个人出于道义上对受害人或家属进行物质上的一定补偿也是一种安慰,虽然法律没有强制规定。

第一,人脸识别的基本性质为可识别的个人信息。人脸识别并非仅是对人脸特征的识别,而且将人脸信息与个人身份、金融、行为、位置、偏好等信息对接,属于关联身份、行为、信息之间的纽带。按照网安法的规定,人脸识别信息属于“直接可识别”到个人身份的信息。所以,人脸识别信息的性质并非知识产权的大数据,而是被依法纳入到隐私法范畴的个人敏感信息。

第二,人脸识别信息属民事权利。个人信息属于民事权利的一类,可以被纳入到隐私权的大范畴。权利人自己当然可以处分民事权利,但应有一定的前提。首先,按照“一法一决定”相关规定,个人信息采集、使用和处分需要遵守“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基本原则。其次,按照合同法和消法的规定,用户应充分知情,并保障自己的选择权和退出权。再次,用户应享有删除权、更正权、控制权和注销权,这些基本权利是个人信息合理使用的前提。最后,信息采集者应保障信息安全可控,既包括技术上的安全,也包括制度上的安全保障,还包括法律责任上的落实。

第三,人脸识别信息类别应进行有效区分。从个人信息主体、目的和行为上看,人脸识别类信息是有区别的。其一,基于网安法和国安法等相关规定,在侦查犯罪和国家安全问题上,相关机关是可以直接依法获取人脸识别信息的。其二,按照《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孩子的个人信息授权需要监护人同意,而且保护原则和适用情形有特殊类别保护。其三,商业型人脸识别应用与公共利益应用应有区别,公共利益是隐私个体权利的抗辩事由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个体隐私权利以维护社会整体效率与安全,但基于商业利益的人脸识别应用则不是一回事,必须以个体隐私权利为基础。其四,人脸识别信息等身份信息,一般不应允许搜集者以“共享”“开放平台”等方式进行处分,更不得有非经用户事先授权和再次授权就进行转让使用的情况。

第四,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是未来发展方向。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在法律性质上,仍停留在身份信息识别的隐私权范畴。未来的5G技术普及之后,万物互联时代,人脸识别将通过大数据与云端,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的加持下,以算法为核心,成为未来人与物,人与信息、身份与行为、物与物之间沟通的中心点之一。未来的人脸识别将不局限于支付、身份、监测等情况,将更广泛使用于医疗、资质、电商、体育、文化、家庭的各个方面。至于安全方面,也许区块链技术将代替目前的这些信息采集平台,去中心化会让整个信息系统相互信任,不会产生因黑客攻击造成的个人信息“不可逆性”损害,也不会产生大平台搞的“数据垄断”,或对用户数据的过度掠夺情况出现。未来的人脸识别会更加与AI相匹配,真正掌控这些个人信息的并非是哪个平台或哪个人,而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类人形态”,届时,人脸识别的隐私观与伦理观可能才会被真正颠覆。

民法典里颠覆常识的二十条和民法典颠覆常识的冷知识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震碎三观的业内奇书 人类简史 出了青少漫画版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66688815.com/13/161594.html
上一篇:mr电影冷知识(m c冷知识)
下一篇:长知识的历史冷知识(100个历史冷知识)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