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主要观点及感悟
11182023-08-27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至仁为德:为什么说“仁”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仁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仁是会意字。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仁,亲也。――《说文》。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春初·元命苞》。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礼记·丧服四制》
“仁”是由西周人所造,最初代表两个人相亲相爱。孔子首次将“仁”的含义规定为“爱人”,并且建立了一整套的仁爱理论,后世的统制者又以此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了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体系。
孔子认为“爱人”要由近及远,首先要“亲亲”,做到“入则孝,出则悌”,然后才能达到“泛爱众”,这与墨家的“兼爱”以及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博爱”又有所曲别。
“仁爱”则有远近、有深浅,要推己及人,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都是由“仁爱”发展出来思想观点。
先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能力水平高了,就要爱天下。
由此进一步发展,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爱”要由近及远,“恶”同样要由近及远,想要施加于他人的,先施加于自己。
由此可以看出,“仁爱”主张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类型的爱,是一种进取型的仁人之爱。
儒家学说,尤其是孔子的政治主张,最核心的一个字就是“仁”。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至仁为德:为什么说“仁”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和为什么仁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