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资料(孔子弟子资料卡20字)
6592023-12-03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子路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何会被剁成肉酱的问题,以及和子路为什么被剁成肉酱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孔子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子路是其最知名的学生之一。在物质缺乏的年代,肉酱是相当值钱的食物。但孔子因为子路被剁为肉酱而把别人送给自己的肉酱倒掉了,毫无疑问,孔子十分喜爱子路这个与他患难与共、唯一敢出言顶撞说他“迂”的学生,也因这个学生的被害而悲痛万分。
公元前480年,子路被一刀一刀剁成了肉酱。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元凶竟是一顶帽子!
远在鲁国的孔子,听闻子路的死讯,顿时老泪纵横、悲痛欲绝,连连哀叹道:“这是老天在惩罚我啊!”
一年前,孔子刚失去最欣赏的学生颜回,如今,他又失去了最忠心的学生子路。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这对一个72岁的老人来说,是多么残酷的一件事啊!
一年后,至圣先师孔子,也怀着对周礼的无限憧憬,和对现实的无尽遗憾,撒手人寰。
子路的“不得善终”,成了孔子生前最大的一块心病。
子路莽撞粗鲁、说话做事不过脑子,而且学习成绩很不好,不仅被同学耻笑,还常被孔子骂得狗血喷头,可他却被誉为“孔门十哲”之一、忠信仁义著于天下。
子路为什么会有如此极端的两个形象?他又为什么会惨死异乡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了解一下子路的3个身份。
子路是何许人也?子路,名仲由,鲁国卞邑人(今山东泗水县人),他只比孔子小9岁,是孔子最早招收的学生之一,也是侍奉孔子时间最长的一个学生。
作为儒家学派的大师兄,子路在史书上的第一次出场,绝对让人目瞪口呆、大跌眼镜。
1、街头混混子路虽出身贫苦,但着装相当前卫,据史书记载,子路未入孔门前,画风是这样的:
头戴雄鸡状帽子、手带着野猪皮手套、腰里别着大宝剑、嘴里哼着流氓曲,经常找人打架斗殴,还多次冲到孔子家,企图“陵暴孔子”。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面对这样一位误入歧途的少年,孔子充分发扬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开始对子路谆谆善诱起来。
于是,《孔子家语》中就有了以下这场对话:
孔子:年轻人,你有什么爱好啊?
子路:我爱剑!
孔子:不是问你这个,我问你喜欢学什么?
子路:学习?有啥用?像我这种天才,不用学习,就能功成名就。
孔子:傻孩子!如果给箭尾装上羽毛、箭头再磨尖点,不是能射得更快、飞得更远吗?天才再加上后天学习,那才是真得所向无敌啊!
子路:请老师收下我的膝盖……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
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
子路曰:“学岂益哉也?”
……
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敬受教哉。”——《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不久,子路迷途知返、华丽转身。
从此,社会上少了一个奇装异服的少年,而多了一位身着儒服的学生。
据文献记载,子路的拜师礼异常庄重,绝不是只交一束肉干那么简单。
“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春秋时期,这个“委质”可是大有深意,它是“书名于策,委死之质”的君臣之礼,也是誓死相随的郑重承诺。
这也就意味着,子路将自己未来的身家性命,全部交到了孔子手上。
子路,用江湖人的做法,给了老师孔子至高无上的尊敬。
接下来,他将用一生来证明,什么叫“子路一诺,可敌千乘之国”。
虽然,这位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孔子并不十分满意。
2、孔子骂得最多的学生子路在《论语》中出场41回,其中,有一大半时间都是在批评中度过的。
对子路,孔夫子真是操碎了心:三天一小骂,两天一大骂,学习不好要被骂、骄傲忘形要被骂、就连站姿不标准也要被骂,连明代思想家李贽都大发感慨:“先生每于子路下毒手”。
可子路被骂得真不冤。
首先,作为学生,子路不仅鲁莽,而且叛逆,时常顶撞老师。
孔子就曾当众点评过几个学生:“子羔憨直,曹参愚钝,子张偏激、子路莽撞。”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
学生学习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咱们的子路同学呢,行了拜师礼,入了孔门,却当着老师的面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他的意思是,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一种学习,为什么非要读书呢?
气得孔夫子大骂:“我最讨厌的就是你这种强词夺理的人”。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论语》
其次,子路容易骄傲。
一次,孔夫子难得夸子路一回,说:“穿着破衣烂衫,还能神色不变、气定神闲地与穿狐裘貂皮的人站在一起,这样的人,大概只有子路了吧?”
子路受宠若惊,不管走到哪,都得把老师的话拿出来,炫耀一通,很快,孔子知道了。
正在嘚瑟的子路,当场被老师泼了一盆冷水:“这都是应该做的,有什么好骄傲的!”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论语》
第三、子路的学习成绩实在太差。
孔门教授“六艺”,咱们先看一下子路同学各科的成绩单:
礼:孔子给子路讲”名正言顺“,子路直接回怼:迂腐!
对子路的这门成绩,孔子的评语是:“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可子路却常常出言不逊。”
可见学得实在不咋得。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论语》
乐:子路弹出的琴声,连老师孔子都听不下去,直接宣布:子路没有艺术细胞,真不是这块材料啊!
“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孔子家语辩乐解》
书:子路的态度很直接:“为什么只有读书,才算学习?”
言外之意,只要不让读书,干啥都可以,妥妥的学渣一枚啊。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
射:这是子路的强项。
一次,孔子大发感慨:“如果有一天,大道不行,我想泛舟海上,大概只有子路会跟随我吧!”
子路高兴极了,可紧接着,孔子又说了下面这句话:“我这么说,仅仅是因为子路比我能打而已,其他的,他没啥长处”。
求子路同学心中的阴影面积……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必由也。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
御:子路的拿手科目,孔子和子路出行时,子路是理所当然的“司机”。
“盖本子路御而执辔”——《论语集注》
数:史书中没有记载,子路是否学过这门课程,严谨起见,在此不阐述。
由此可知,子路除了入师门早一点,学习上根本起不到带头作用。于是,子路作为大师兄的威严一落千丈,“门人不敬子路”。
孔子一看同学们之间有了矛盾,赶紧出来为子路站台,“子路的造诣已经达到进入厅堂的程度,只是还没达到内室罢了。”
话外的意思是:你们别都瞧不起这位大师兄,人家也厉害着呢!
为此,还衍生出了一个成语——“登堂入室”。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在孔子的严厉“管教下”,子路从一个街头混混,正一步步成长为“举世大儒”!
可你千万别以为,子路在孔子门下过得很惨,他虽然被骂得最凶,但从老师那儿得到的“关爱”也最深。
3、孔子爱得最深的学生所谓“责之深,爱之切”,孔子和子路这对模范师生,为我们生动阐述了这一道理。
孔子眼中的子路,虽然缺点不少,但优点也很明显。
首先,子路非常孝顺。
子路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寒,一家人常年只能以野菜树皮为生。
一天,子路的父母很想吃白米饭,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年少的子路,顶着炎炎夏日,不惜走上百里路,才从亲戚那借了一袋米,看着父母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脚上的血泡也不那么疼了。
父母去世后,子路才南游到楚国做官。楚王非常欣赏子路的能力和人品,就赏赐给他很多金银食物。
望着堆成山的锦衣华服,子路不禁悲从中来,无限感慨道:“我多希望再回到从前父母在的日子,哪怕吃糠咽菜、百里负米,可惜这个愿望再也无法实现了!“
孔子知道后,对子路非常赞赏:“你对父母生前尽力、死后思念,已经做得很好了!”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孔子家语》
孔子一贯重视孝道,他认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孝敬父母这方面,子路无疑是做得最好的。
其次,子路工作能力很强。
子路外表看起来像个莽汉,其实内心非常细腻。他进入官场后,特别善于断案,人送外号“春秋名侦探”。
别人断案,要听原告、被告两个人说完才能判;而子路判案,只需听一方的供词,就能判了。
教出来的学生,办事如此高效,给孔夫子乐得,见人就夸:“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那意思就是,只凭单方面的供词就能断案的,这世上恐怕只有子路了吧!
子路又要高兴到飞起……
第三,子路为人很仗义。
我们今天常说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子路就说过类似的话:“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
虽然,孔子对子路的最终评价是“蛮夷之言”,但我们也能从中看出,子路的为人处事,很有“江湖气”,对我好的,我涌泉相报,对我不好的,我也锱铢必较。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公元前495年,孔子在经过陈国匡地时,被当地人误认为是奸臣阳虎,而被围困了起来。为了保护孔子,子路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仗剑上前。
虽然最后孔子用和平手段解决了问题,但不可否认,子路誓死相护的行为,为孔子扫去了很多障碍。
只要子路在身边,孔子就会感到很安心,不仅人身安全有保障,就连难听话也听不到。
“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说到必做到,所以,在当时人看来,子路的承诺,要比国君的承诺可靠得多。
一天,小邾国的射大夫来投奔鲁国,他点名要见子路,说:“我不要签订什么盟约,只要子路一句话。”
鲁国的大夫季康子,随即感慨道:“我们堂堂千乘大国的盟约,竟比不上子路一人的承诺有用啊!”
像这么一个有情、有义、有孝、有勇、有信的儒家弟子,怎么会被剁成肉酱呢?
子路为何被剁成肉酱?这一切,还得从一个女人说起。
公元前496年,卫国太子蒯聩(kuǎikuì)决定杀掉自己的继母——南子。
南子,是卫灵公明媒正娶的夫人,然而生性淫乱,公然给卫灵公戴了一顶又一顶的绿帽子。蒯聩感到奇耻大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就和家臣戏阳速商定,在第二天朝见南子时,趁机杀了她。
谁知,戏阳速一见美貌的南子,眼睛都直了,不管蒯聩在旁边怎么示意,戏阳速就是站着不动手,很快,南子明白过来,赶紧跑到卫灵公跟前哭诉:“太子要杀我!”
蒯聩惊慌失措,连夜逃奔到了晋国。
3年后,卫灵公去世,蒯聩又在晋国的支持下,返回卫国,企图夺取王位。谁知,南子已立了蒯聩的儿子姬辄为国君,是为卫出公。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反正王位在自家人手里,这结果也能接受嘛,可蒯聩偏不是一般人:老子忙活几年,凭什么你小子坐王位?
可毕竟时移世易,要想从儿子手里把王位夺回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蒯聩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对能助自己成功的人。
这个人,就是卫国的卿大夫、蒯聩的亲外甥、手握军政大权的孔悝(kuī)。
可孔悝是卫出公的死党,怎么能说服他改变立场呢?
蒯聩信心满满,因为此时,他已经争取到了自己的姐姐、孔悝的母亲——伯姬的支持。
而条件,就是蒯聩一旦登基,就公开承认姐姐和浑良夫的私情,虽然浑良夫的身份,只是孔府的一个家奴。
公元前480年,蒯聩和伯姬决定武力胁迫孔悝就范,孔府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孔悝的家臣栾宁当时正在撸串,他一看大事不妙,赶紧驾车前往皇宫,把卫出公接出来,然后又命人给子路传话,让他去解救孔悝。
此时,子路是孔悝门下的“宰”,负责管理孔氏的领地蒲邑(今山西隰县)。
得知消息的子路,匆忙赶往城中,半路上,他恰巧碰到了正在逃命的老同学子羔。
子羔一把将他拦住:“师兄啊,现在城里太危险了,况且城门已经关闭,你还是别去了!”
子路毫不退缩:“既然拿了人家的俸禄,就不能见死不救、临阵脱逃。”
“子羔曰:门已闭矣!
子路曰:吾姑至矣。
子羔曰:不及,莫践其难。
子路曰:食焉不辟其难。
子羔遂出。子路入。”——《左传》
就这样,子路迎难而上、来到了孔府。
此时,孔悝已经被老妈、舅舅劫持到临时搭建的高台上,正被逼着歃血为盟。
为了救出孔悝,子路威逼利诱、在台下好言相劝,可他毕竟没有子贡的口才,说了半天,对方依然不为所动,执意要孔悝血盟。
无奈之下,子路决定兵行险招——火烧高台。
蒯聩一看底下这人真急了,赶忙派出俩剑客前去阻拦,在双方交手的过程中,子路的帽带被割断、帽子也歪了。
子路立即想起了老师的教导,他放下手中的剑,边整理帽子,边说道:“君子死,冠不免。”
意思就是:君子可以死,但帽子不能掉!
两个剑客显然对子路这种做法很不屑,于是,趁子路整理着装的空档,他们一哄而上,将子路剁成了肉酱。
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就这么惨死在了异国他乡。
当卫国内乱的消息,传到孔子的耳中,孔子顿时心神不安地说:“子羔肯定没事,子路怕是要死在卫国了!”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论语》
孔子一语成谶,他太了解自己的学生了!
有人说,子路因为一顶帽子,被剁成肉酱,实在是太迂腐了。
鲁迅先生就曾直言不讳地说:
“子路先生确是勇士,但他因为“吾闻君子死冠不免”,于是“结缨而死”,则我总觉得有点迂。掉了一顶帽子,又有何妨呢,却看得这么郑重,实在是上了仲尼先生的当了。仲尼先生自己“厄于陈蔡”,却并不饿死,真是滑得可观。子路先生倘若不信他的胡说,披头散发地战起来,也许不至于死的罢。”
可我却要斗胆驳一驳。
首先,孔子并不赞成无意义而死。
子路曾问老师:"如果让您统帅三军,您愿意和谁一起共事呢?"
孔子答:“那种空手搏虎、赤足过河、盲目冒险,连死都不怕的人,我是不会与他共事的。对死亡有敬畏之心、做事之前有谋划,我想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才会取得成功。”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
其次,子路的“结缨而死”,不是迂腐,恰恰是他可敬的表现。
为了救出恩主,子路明知孔府危险重重,却硬要舍身而上,哪怕孤身一人,哪怕年逾花甲,哪怕命丧黄泉!
这就是道义啊!
子路曾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完人?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在危难面前,能够挺身而出,在久处贫困时,能不忘初心。
这,就是儒家的“道”。
子路用自己的生命,阐释了它、守护了它、更发扬了它。
子路,是一个伟大的殉道者。
子路不是为一顶帽子而死,依他当时的处境看,已63岁的子路必死无疑。
只是,这顶帽子,让子路有了选择,他可以死得光荣、死得体面、死得有尊严。
这样向死而生、舍身取义的子路,才能称为“侠”,才能“一人敌千乘之国”啊!
子路正冠而死:孔子的重要门生子路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孔悝参与推翻卫国国君的政变,子路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力图阻止这场政变,在激烈的战斗中,子路冠下的丝缨被击断,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在从容结缨正冠的瞬间,被人趁机杀死并剁成肉酱。子路为儒家的信仰而死,更有可能是为寄托这种信仰的形式——汉冠威仪而死的第一人。
在汉服的历史上,只有有身份者才能带冠,平民只将发髻包在布巾中,所以士大夫称为“衣冠”,而平民则称为“布衣”。士大夫带的冠一般有两种,一种为乌纱帽(幞头),一种为进贤冠(梁冠)。
“君子死而冠不免”解释就是:“我要死了,也要把头巾整理好。”
古代有身份的人必须要带帽子,就算是百姓也要带头巾,绝不能出现不戴帽子的形象,因为这是蛮夷的象征,汉人绝对不会不带帽子或头巾。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得意门生,春秋末鲁国卞(今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其后胤因避战事迁往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孔门十哲之一,小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卫乱,父子争位,为救其主孔悝,被叛臣杀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孔悝协助蒯聩判乱。
卫出公的父亲蒯聩,曾几番胁迫孔悝把自己迎回卫国当国君,而这蒯聩,就是之后登基上位的卫后庄公,这次政治斗争又称作“卫国之乱”。身为卫国的大将军,子路誓死效忠卫出公,所以他为了解救孔悝而不惜同蒯聩为敌。
为此,子路同蒯聩门下的两个武将出身的家臣大打出手,虽然子路勇猛且有些武艺基础,但面对石乞、盂黡这二人的时候,不免有些吃力。在战斗过程中,子路头顶之冠被砍掉,子路认为“人在,冠不能掉”,便停止战斗,弯下身子去捡掉在地上的帽子。石乞、盂黡二人趁虚而入,一刀解决了正在弯腰捡冠的子路。子路死后,卫后庄公还将其施以醢刑,即将子路的躯体剁成肉酱。
OK,关于子路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何会被剁成肉酱和子路为什么被剁成肉酱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