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为什么不会杀死政治对手
7182023-08-24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北洋军阀为什么不会杀死政治对手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北洋军阀为什么不会杀死政治对手的知识,包括民国为什么不杀光满人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辛亥革命全国一共死了两千多满人,还都是些武装抗拒革命的八旗兵丁,只要不抵抗,都获得生命财产的保护。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大清认为的根基,旗人早已高度汉化,其实就是汉人。
可以这么说,大清还没有灭亡,满族就已经不存在了。
要不然今天为什么少数满遗无论怎么折腾,也起不了大风浪呢。
而且这是大势所趋,未来满族还会越来越彻底汉化,最终民族彻底消失。
所以,满遗无论如何做都是徒劳的,至于你们要求满蒙独立,建立什么满洲国更是做梦了。
在清末时,旗人和汉人已经没什么区别。
旗人普通人连满语都不会讲了。在康熙时期,还是有一部分人会将满语的。
到了乾隆、嘉庆时期,虽然想尽方法鼓励旗人将满语,但这玩意不太能够用得上。
因为满语第一并不是完善的语言,相当垃圾,同汉语无法相比。很多汉语的意思,用满语是说不出来的;第二汉人人数太多。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大族群吞并同化小族群,因为汉人不说满语,而汉人有绝对多数,普通旗人想要正常生活,不会讲汉语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在入关之前,很多旗人讲汉语已经很溜了。
到了满清灭亡之前,会说满语的旗人已经凤毛麟角。
是溥仪回忆自己学习时已经是在退位之后了,虽然贪玩,但他对很多功课都比较感兴趣,唯独对满文提不起兴致。他有个满文老师叫做伊克坦,溥仪并不喜欢这个古板的老先生,以至于学习了多年之后,只会一个单词。那就是在满族大臣向他请安时,他会用满语说:伊立(平身)。
这段话是溥仪在晚年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所述,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消灭就代表文化消亡。一个民族连自己的文化都没了,哪里还有什么民族可言。
即便对自己的民族并没有认同感,为什么要给大清殉国呢?
难道有病。
满清灭亡时候,不但王公大臣、普通旗人无动于衷,连满族人组成的军队也直接拿着解散费,老老实实回家。
根本没有拼一拼打一打,明明枪就在手上。事实上,这些旗人随后迅速改变自己民族成分,都自称是汉人,最多是有满族血统而已。
当时全国的满族,仅有50万人。
结果建国后,搞什么民族优待,考试加分、各种补贴。
这下好了,满族摇身一变,突然出现了1000多万。明明是汉人,他也自称满族。
我是潘多拉效应,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在清王朝统治的中前期,满人在国家政权中保持绝对控制力,汉臣大多只有虚衔,并无实权。到了清朝后期,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汉族官僚逐渐掌握实权,他们的主张与实践对于晚清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由此产生的满汉矛盾一直延续到清末,并一度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
在很多人印象里,清末满人都是草包。实际上这并不正确,在200多年铁杆庄稼的善养之下,满人的平均知识水平要远超过汉人。
闲话一句,这不难理解,因为很多汉人百姓要为自己一口饭,和缴清铁血大清的税收活着,而铁杆庄稼则不存在这种情况,他们年收入基本上是超过七品县令,生活优渥,所以有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读书学习。200多年都如此,知识水平岂能不上来?
在北京上百万满人之中,有五个被称为“铁血五虎”,才智超群,眼光超前,绝对是时代的弄潮儿。
一,良弼:铁血大清的最后一匹“良驹”
爱新觉罗·良弼(1877年—1912年年1月29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字赉臣,满洲镶黄旗人,清末大臣、宗社党首领,是铁血大帝努尔哈赤幼弟贝勒巴雅喇八世孙。
良弼留学日本,入士官学校步兵科。以知兵自诩,他参与清廷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尤注意延揽军事人才,与铁良等被称为清季干将,主要职务是镶白旗汉军副都统。
在1911年(宣统三年)10月“武昌起义”后,坚决主张镇压起义,反对起用袁世凯。1912年1月与溥伟、铁良等皇族成员组织“宗社党”,被推为首领,反对与革命军议和,反对清帝退位。26日被彭家珍炸伤,抢救两日后去世。
二,铁良:锋芒毕露的清末重臣
铁良(1863年-1938年),字宝臣,穆尔察氏,满洲镶白旗人。清末大臣,以“知兵”自称。曾为荣禄幕僚,后任户部、兵部侍郎,最高官职是陆军部大臣、江宁将军。
1903年赴日本考察军事,回国后任练兵大臣,协助袁世凯创设北洋六镇新军,继任军机大臣。
1906年任陆军部尚书,与袁世凯争夺北洋新军的统帅权。
1910年调任江宁将军。
辛亥革命时,防守南京,与革命军作战,并与善耆等皇族成员组织宗社党,反对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建立后,又以“遗老”身份在青岛、大连、天津等地,积极参与清帝复辟活动,但民国政府对他们很宽容大量。
三,恩铭:最主张新政的满人官员
于库里·恩铭(1845-1907.7.6),清朝官吏,清末主张新政的要角,满洲镶白旗人,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的女婿。
恩铭在同治年间中举人,后以举人身份捐资为知县。1895年升任太原知府,后晋任山西按察使。同年补授归绥道。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袒护洋教,压制拳众,严禁人民的反洋教斗争。1902年调任直隶口北道,后改任浙江盐运使。翌年晋迁江苏按察使。1905年任江宁布政使,1906年升任安徽巡抚。
1907年,恩铭在安庆主持巡警学堂毕业典礼时遭革命党人徐锡麟行刺身亡。安庆起义失败,安徽新政亦遭停顿。安庆起义失败后,徐锡麟胞弟徐伟供词牵连秋瑾,徐锡麟事件发生后约十日,秋瑾在绍兴古轩亭口处斩。
四,端方:清末满人大臣
托忒克·端方(1861年—1911年),字午桥,号陶斋,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端方幼年时被过继给伯父桂清为嗣子,1889年,28岁的端方才正式受命做官,因其工作勤勉,仕途也还算顺利。1898年3月,在翁同龢与刚毅的保荐之下,端方第一次被光绪帝召见,由此获得了年轻皇帝的青睐。
戊戌变法中,朝廷下诏筹办农工商总局,端方被任命为督办。对当时“志大心切”的端方来说,这既是一个重大机遇,但同时也是一个厄运的开始。
戊戌变法期间,端方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筹办的部门当中,他曾一天连上三折,其工作热情与效率,可见一斑。但是,戊戌变法很快被慈禧太后推翻,除京师大学堂予以保留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包括农工商总局一律撤销,端方本人也被革职。
宣统三年起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为起义新军所杀,谥忠敏。著有《陶斋吉金录》、《端忠敏公奏稿》等。
五,载泽:最年轻的出洋皇族大臣
爱新觉罗·载泽(1868年3月17日一1929年6月),初名载蕉,字荫坪。晚清宗室大臣,立宪派的重要人物,满洲正黄旗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六世孙,愉恪郡王爱新觉罗·胤禑五世孙。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十六日,清廷特派载泽和其他四位大臣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为出国考察政治,是为“五大臣出洋”。载泽出洋时尚未满30岁,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他们重点考察了美国、德国、俄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特别是日本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载泽出洋考察结束回国后,向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上了《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将日本的宪政体制摆在列国之首,奏请仿日德例,改行君主立宪政体。载泽还著有颇具史料价值的《考察政治日记》。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加贝子衔。历任度支部尚书、督办盐政大臣、度支大臣。清亡后加入宗社党,成为复辟派的重要人物,1929年忧郁而终。
坦率的说,以上五个满人官员,真正利国利民的事情,还真没做几件。或许,从满人维护江山角度看,他们的举动值得同情,值得赞扬。但从华夏利益角度看,他们既没有维护领土完整,也没有推动先进制度的建设等等。
当然,从做事情角度看,以上无人肯定是干臣、能臣,能做事会做事。不过恰如现在的那句话,屁股决定脑袋,他们屁股坐在统治者这个层面,所以肯定是要维护满足的统治,毋庸置疑,也无所为此不平。
另外,清末革命志士还是相当让人佩服的,舍身也要救国,也要恢复汉家江山。另外,民国之后对待满人还是很优厚的,那帮遗老遗少即便想复辟,政府也没有给予打击。回想铁血大清对明朝皇室之后的一轮又一轮的搜查屠杀,民国对清朝皇室和遗老遗少,优厚的简直无以言表。
北洋军阀的定义
图·北洋军阀缔造者袁世凯
北洋军阀是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北京政权不同时期由不同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时间是1912年到1928年。
北洋军阀的构成北洋军阀主要分为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
图·北洋军阀时期各军阀的势力范围
直系军阀直系军阀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等人。主要的势力范围是江苏江西湖北三省。背后的帝国主义英国、美国。
图·冯国璋像
皖系军阀皖系军阀的主要代表人是段祺瑞。主要的视力范围是安徽、山东、上海、浙江、福建和陕西。背后主要的帝国主义是日本。
图·段祺瑞像
奉系军阀奉系军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张作霖。主要的势力范围在奉天(辽宁省)、吉林、黑龙江也就是现在的东北三省。背后主要的帝国主义是日本。
图·张作霖像
当我们了解了北洋军阀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他们为什么不杀死政治对手(政敌)。原因有以下几个?①同根同源的因素
都是袁世凯的部下相互之间属于同僚的关系,政治上政见不同也没有必要弄死对方。很多时候就算是急红了眼,双方兵戎相见也是正大光明,最后的目的最多是争夺行政权,并不是要置对方与死地。失败的一方会主动的让出行政权,胜利的一方也不会穷追不舍。
图·北洋军阀时期各军阀督军合影
②互利互惠的因素
直系冯国璋是袁世凯的心腹可谓根正苗红是继承北洋军队最多的一个派系。奉系独立发展最全面,拥有200多架飞机还有大量完善的兵工厂是三家当中军事装备最先进的一个派系。皖系虽然军队人数最少也不算精锐,但是皖系控制的地盘庞大主要是沿海发达地区,是北洋军阀的钱粮产地。所以三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很多时候三者还需要互通有无。
图·奉军兵工厂生产的机枪
③相互牵制的因素
由于北洋军阀当中主要的势力分为三派,三派各有所长其实就相当于三国时期。如果你杀死了一派的政敌,这一派的势力很有可能同另外一派一起直接攻伐你。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其中奉系有军队40万人、皖系有30万人、直系有60万人。换一句话说就像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相加大于第三边。任意两方的实力相加都大于第三方势力。所以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图·北洋三巨头
④外部威胁的因素
放眼当时的中国来看除了北洋军阀还有其他的大的军阀存在。比如说说山西的晋绥军、云南的滇军、四川的川军、广西的桂军……实力都不弱。杀死政敌其实就相当于制造了北洋军阀的内乱让其他军阀有机可趁。
图·桂系军阀三巨头
⑤后台势力的因素
北洋军阀当中的三大势力背后分别站着的帝国主义是英美日等国。北洋军阀的军队的主要的武器来源和人员训练甚至资金支持都是依靠背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所谓打狗也得看主人,即使想要把对方消灭也得考虑背后的帝国主义的态度。
图·列强瓜分中国领土漫画
⑥继承制度的因素
中国历史发展到北洋军阀时期继承制度已经相当的完备,在多年的战争期间随时都可能死人。就算是身为己方最高统帅或者将领也不能完全的避免这种情况,所以各个派系早就已经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就算你杀死了自己的政敌个体,但是你不能消灭政敌的整体。政敌所在的派系只需要新的领导人上台其政治主张并不会改变。所以单一的肉体消灭政敌,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政治威胁。比如说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当中去世以后,少帅张学良就自动取得东三省的行政权和军队控制权,而制造张作霖死亡的日本并没有,取得任何好处。
图·张作霖父子合影
结语北洋军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由于政权的不断更跌,当政人的施政方针的不断变化,让下层民众苦不堪言。北洋军阀作为当时中国的名义上的领导政权,政权内斗明枪暗箭都有。这些都是由当事人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所决定的,没有对错之分。北洋政权内部人员瓜葛众生错综复杂,但所有的政治争斗都是为了争夺行政权,所以只要能够顺利的取得行政权没有必要徒增杀戮,而且肉体消灭往往会激怒对方所在的势力,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北洋军阀内部虽然有内斗,但是总体来说方针是一致对外,所以北洋军阀之间不会杀死自己的政治对手。
文/淦珩图/网络
参考文献:
《北洋军阀》
《张作霖》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