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斯网站冷知识,奈斯官网(奈斯什么)
14472023-09-09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刘邦为什么能统一天下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刘邦为什么能统一天下以及刘邦为什么能得天下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引言:
秦因其暴政迅速失败,历史迎来刘、项争雄的楚汉战争。刘邦何以成功?灭掉项羽之后又怎样应对新一轮的挑战?刘邦性格里到底有怎样的素质,让他从一介布衣到九五之尊?随烂柯人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秦失其鹿,刘项争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以摧枯拉朽之势兼并了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但秦政过于严苛,横征暴敛,二世又过于无能,无法收拾局面。“天下苦秦久矣”,随着陈胜吴广在渔阳点燃火种,全国各地义军蜂起,秦的统治瞬间土崩瓦解,群雄逐鹿于中原。所谓:“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山东群雄中,势力最大当为刘邦与项羽。
刘邦剧照
刘邦与项羽都是楚人,而楚人相比他国人民,对秦人的仇恨更加沉重。楚人与秦人的风俗差异是最大的。秦人自商鞅变法以来,奉行严酷的法家思想,以严刑酷法治民。而楚国疆域辽阔,治理也相对宽松,楚地人民生活很自由。秦法与楚俗形成一对尖锐的矛盾。而秦在灭楚战争中,也遭受了楚人坚强的反抗。楚亡国前,楚南公断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所以楚地响应陈胜、吴广的号召最为积极。
(楚汉传奇项羽形象)
人们看待历史时,经常会割裂历史,仅把刘邦、项羽放在楚汉相争的历史环境中。但如果我们细究刘邦的生平,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卒于前195年,享年71岁。而秦于前223年灭楚,前221年统一六国,而于前207年灭亡。所以刘邦在33岁之前,属于楚国治理之下,占他生命的近一半。而他为秦民仅有14年。前209年,他48岁时,拉起反秦大旗。项羽出生于前232年,24岁随叔父项梁起义。这样来看,我们就能更好探究刘邦与项羽的思想与经历,而且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刘邦与项羽成败的原因。
项羽剧照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但正是他的年轻导致的心高气傲、他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造成了他的悲剧。而刘邦作为一个经历战国乱世、秦世兴衰的长者,更能在合适时候做出合适的选择。刘项成败之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代不断有人探讨。但我们还是来听听刘邦自己与群臣探讨的作出的总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二、六国复起到郡国并行太史公司马迁总结秦汉之际的史事时,说道:“初作难,发于陈涉;虐决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柞,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擅。”陈胜吴广本是一介草民,但有鸿鹄之志,感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面对暴政揭竿而起。但由于势力的薄弱以及秦应对的迅速,很快就失败。但陈胜一呼而天下应,不光楚地之人迅速地响应,韩、赵、魏、齐、燕各国的旧贵族也纷纷乘乱复国。
虽然六国都有反秦之师,但楚无疑是其中最强的,也是出力最多的。项梁起兵后,拥立楚王的后裔楚怀王,楚怀王成为六国反秦联盟的盟主,进行反秦的总指挥工作。楚怀王曾与众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源自楚地的刘邦拔得头筹,先占据了关中之地。而此时,项羽正在巨鹿与秦军主力进行作战。项羽在巨鹿破釜沉舟,赢得了反秦之役的关键性胜利。所以顿时声名大振,惊动天下。项羽没有称帝建立大一统国家的野心,他只是想恢复战国时期群雄并立的局面,区别是群雄要臣服自己,西楚霸王有高于其他王的地位。于是,项羽自称为西楚霸王,尊楚怀王为义帝,广封诸侯。因其强势,刘邦只好向项羽屈服,首封为汉王,由关中迁徙汉中。
(楚汉传奇韩信形象)
但刘邦不甘心屈居人下,很快借义帝之死向项羽发动进攻。刘邦进攻霸主项羽,必然要联合其他诸侯。进军过程中,他一面派说客游说和拉拢,一面则借武力来使之屈服,促使战争迅速的推进。虽然战争不断向着有利于刘邦的一面发展,但是刘邦却也面对着许多难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很关键,几百年诸侯林立的局面使人们心中对于王、侯的执念根深蒂固,很多人追随刘邦建功立业是为了封王封侯。但刘邦心底是不想恢复诸侯的,他想建立秦一样的大帝国。但现实使他不得不屈服,第一个向他抛来的大难题是张耳请封。张耳、韩信率军攻破赵地。随即刘邦命韩信进军齐地,但韩信却以士卒疲劳为借口按兵不动,同时请求封张耳为赵王。刘邦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半年后答应了这一请求,放弃了在赵地复置郡县的想法。
但随即他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韩信势力的不断壮大。韩信的势力已经壮大到可以与刘邦、项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方士蒯通就曾劝韩信据齐地而自立,韩信因与刘邦的情谊而拒绝。但刘邦却始终对韩信持有复杂的情感,韩信在攻破齐地之后,上书刘邦说齐地情况复杂,请求刘邦封他为“假王”,以便有权压制齐地的反抗。刘邦收到消息之后破口大骂,张良踩了刘邦的脚一下予以暗示。刘邦马上转口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刘邦是极不情愿的,但为了时局还是勉强接受。
三、从异姓王到同姓王刘邦战胜项羽之后,并没有达到最终目的,因为关东异姓王林立,让他如鲠在喉。刘邦曾想建都于洛阳,但是张良和刘敬向他上书说明关东诸侯的威胁和关中守备的好处,才让他改变主意。刘、张二人一致认为关中具有地理优势,可以“东制诸侯”。刘邦初称帝之时,建立的并不是像秦始皇一样统治天下的秦式帝业,而是同项羽一样号令天下的楚氏霸业。
(楚汉传奇张良形象)
刘邦致力于削弱并除掉东方的诸侯,他最初的想法是废诸侯而立郡县。韩信在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之后,刘邦便在齐地改设郡县。临江王共驩反叛之后,也在其地改置南郡。但现实渐渐让他放弃了这一想法,因为六国故地的确不像他想的那么容易直接治理。韩信在请封时讲道:“齐人变诈,难以郡县治之,而必须立王。”这是托词,却也是事实。六国故地几百年传统的治理习惯,难以通过制度迅速调整。而且刚刚覆灭的秦就是前车之鉴,齐、楚、燕、赵之地与秦风俗迥异,却通用秦法,所以这些地方反抗最为激烈。因此,刘邦再次顺应时势做了妥协,中和的改异姓王为同姓王。
《史记》记载:“高祖已定天下,诸侯非刘氏而王者七人。欲王卢绾,为群臣觖望。”卢绾是刘邦的发小,与刘邦的生日在同一天,在群臣看来,他不是像其他王一样是功臣,而是刘邦的亲近,对刘邦想封他为王感到不满。但燕王臧荼反叛之后,刘邦御驾亲征,故意给卢绾积攒战功,以给他封王。平定战乱后,刘邦如愿封卢为燕王,在不受他人要挟下第一次自封诸侯王。这是刘邦进行的一次试验,封自己的亲信,而非功臣宿将为王。
(楚汉传奇刘邦形象)
在封卢绾为王成功之后,刘邦开始大力铲除异姓王,同时大肆分封刘氏宗室为王。从高祖五年始,刘邦先后铲除了燕、楚、梁、淮南等异姓王,仅留一个势单力孤的长沙王吴丙。“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分别为:齐、楚、荆、淮南、燕、赵、梁、代、淮阳。刘邦为了巩固这一形势,与群臣立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自此汉建立了西部为郡县,东部为诸王国的郡国并行制。
文史君说:刘邦本是楚地一小民,壮年遭遇楚亡国之事,临近暮年,投入反秦的事业中。早年复杂的经历与丰富的人生经验,让他在与项羽的争雄中,成为最终赢家,威加海内。但刘邦在战争中,必须拉拢其他诸侯和笼络功臣宿将,尤其是对大将韩信的处置。面对郡县理想和功臣请封,他最终妥协,广封异姓诸侯。待他权势稳固后,试图取消诸侯。但是几百年封建诸侯的传统以及各地形成的不同风俗,加之秦代覆灭的教训还在眼前。现实使他再次妥协,广建同姓诸侯王。刘邦临终之际,吕后请名医为他治病。他大骂道:“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而正是他的知天命,通人事,靠这六个字,才让一介布衣的他手提三尺剑,成为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
参考文献:[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9月。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时势造英雄,有些事情很难说准的,自古以来大一些的农民起义爆发过很多次,诸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军起义,但是真正能够起义成功的屈指可数,朱元璋虽然只是底层小屌丝,但是他起兵成功还是有很多外在因素造成的,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他基本都占到了。
第一幕,天时,元朝末年,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各地自然灾害,水旱蝗疫不断,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各地出现了好几股割据势力,我们先看看最著名的有几股。
1.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原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2,陈友谅,湖北沔阳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1351年,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友谅投效其将领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袭杀反徐寿辉的倪文俊,自称勤王,自称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1360年,攻陷鸠州,杀徐寿辉,随即登基称帝,国号汉。
3,徐寿辉,一名真一,又作真逸,罗田(今属湖北)人,红巾军天完政权领袖。卖布出身。1351年八月,与邹普胜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利用白莲教聚众起义,也以红巾军为号。十月,攻占蕲水与浠水,他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4,张士诚,原名张九四,元末位于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泰州兴化白驹场人(今属江苏省盐城大丰市)。
这里重点说到天时,大家可以看到,元末,各阶级矛盾激化,各路起义军争相冒起,光实力强大的就有好几股之多,在当时的情况下,天灾人祸,元朝根本没有能力同时剿灭镇压几股农民起义势力,群雄割据,这就给了朱元璋机会。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朱元璋打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民族大义为口号。于是,这样就能建立一个统一战线,统一所有的力量,一致对抗元政府,甚至用别人的力量达成自己的目的。
二,地利,朱元璋起义之初,就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针。江南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在军事上,先消灭贫穷而强悍的陈友谅,再消灭富裕而保守的张士诚,等到后方稳固,再进行北伐。南方局势已定后,朱元璋开始制定北伐的计划,“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
三,人和,善用知识分子,善于拉拢部下审时度势
1.朱元璋帝业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他善于争取人心,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占和州之后,手下军人照老例烧杀抢掠。朱元璋首次召集手下大小头目,郑重宣布:“城破之后兄弟们都抢了不少女人。我规定,以后只许抢没结婚的少女,那些结了婚的,一律给我放回去!”(《皇朝本纪》)他召集全城的男人集合到州衙门前,把那些抢来的已婚妇人列队送出,让夫妻相认。全城百姓奔走相告,感激涕零,朱元璋成了和州人的大恩人,他的恩德被和州百姓久久传颂。
2.朱元璋也十分擅长收买对手的“军心”。龙凤二年,朱元璋俘虏了陈兆先军三万六千人。朱元璋很欣赏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为了征服军心,朱从俘军中挑出五百名精壮,说要安排给他们特殊任务。这些人不知道朱给他们什么任务,惶惶不安。到了晚上,朱把自己的亲兵撤走,让这五百人做自己的侍卫。
3.朱元璋却不一样,也许是受父母的影响,他从小就知道敬重读书人,朱元璋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分子眼界宽,计谋多,用之则为力,驱之则为敌。而且这些人在地方上往往影响巨大,“能左右一方老百姓的态度。把他们争取过来,一方百姓也就跟着过来了”。
正是由于朱元璋在元末群雄割据的时代,占了好的天时,加上自己出色的指挥领导能力,天时地利人和俱全,使他由一个穷屌丝逆袭成为一代君王。
首先必须明确,刘邦说的是事实!但刘邦这么说,绝不是夸赞或者感恩“汉初三杰”这么简单,这里面是浓浓的帝王之术。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肯定“汉初三杰”,也是对功臣集团在反秦及楚汉之争中的表现予以肯定刘邦讲这话的时间发生在汉王五年五月,那时刘邦已经打败项羽,在汜水边即皇帝位,定都洛阳,在洛阳大宴群臣的酒宴上说起这个话题的。
不知道刘邦是有意,还是无意,在酒宴上总结起项羽失败、刘邦得国的经验教训了。他先让群臣发表意见,当臣僚们把话题引向封侯的时候,刘邦及时说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会用人。自己是因为得到了萧何、张良、韩信这样的顶级人才帮助,才得到了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所以失败。
《史记》中刘邦虽然只表扬了“汉初三杰”,但刘邦其实是通过肯定“三杰”对整个功臣集团予以肯定。
刘邦的功臣集团应该包括所有跟随刘邦在反秦斗争中及楚汉之争中做出贡献的人,包括那些战死的人。
从时间顺序来看,刘邦的功臣集团应该包括三个阶段的跟随者,而“三杰”正好是三个阶段的杰出“代表”:
其一,丰沛起事阶段的跟随者,代表人物是“萧何”。
刘邦本来是只是个小小的泗水亭长,负责丰沛一带的治安及日常管理工作,属于基层小公务员,与同是公务员的萧何、曹参、夏侯婴关系比较好。
同时,刘邦还与故乡一帮玩伴关系莫逆,这些人包括发小卢绾、屠狗的樊哙、吹丧的周勃等人。
刘邦因为押送青壮年去咸阳服劳役,路上跑了一部分人,根据秦律,即使走到咸阳,刘邦及所有人都要处斩,刘邦遇到的困境和陈胜吴广一样,刘邦索性就把所有人都放了,让他们各自逃生,自己带着一帮追随者躲进了砀山。
恰逢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引发天下大乱,沛县的父老乡亲们也要起事,萧何派樊哙去砀山迎回刘邦,内外夹攻,杀了县令,夺了沛县。因为萧何、曹参怕起义失败累及全族,让刘邦挑头,刘邦就成了沛公,成为当时一支力量不算强大的起义队伍。
刘邦当了沛公后,又夺取了丰邑,攻打了胡陵、方与等地,相当于一方诸侯了。
这一阶段跟随刘邦起义的功臣主要有: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卢绾、奚涓、雍齿、薛欧、周昌、孔藂等。
丰沛功臣集团是刘邦起事的老班底,也是刘邦起事的中坚力量,起事前,萧何的官职最大,打天下的过程中,萧何的组织工作也做得最好,因此,萧何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刘邦表扬萧何,其实是告诉这帮丰沛老臣们,打天下我依靠你们,坐天下也不会忘了你们。
其二,辗转灭秦阶段的加入者,代表人物是“张良”。
刘邦在丰沛立足后,由于陈胜的部下周市鼓动、拉拢雍齿,雍齿反叛刘邦,率领丰邑子弟归顺陈胜。
刘邦当然不甘心,攻打丰邑,结果失败。便投奔在留县的景驹,想借景驹力量反攻雍齿,路遇张良,张良一肚子谋略没人识得,偏偏刘邦能理解,经常听从张良的建议,往往取得胜利,张良自此跟随刘邦。
刘邦后来通过反复攻砀,得到了五六千人马,部队稍有规模,又有一批人才加入麾下。后来刘邦投奔项梁,从项梁那儿借得5000兵马,还攻丰邑,赶跑雍齿,巩固了丰沛根据地。
陈胜死后,项羽立熊心为楚怀王,刘邦归顺怀王,在项梁的指挥下,与项羽合作,攻下城阳。又在濮阳大破秦军,势力逐步发展起来。
定陶之战后,项梁战死,起义受挫,但章邯也错过了将楚军一鼓作气消灭的机会,率兵北渡黄河,进攻赵国,把赵王歇等围在钜鹿。
楚怀王熊心安排宋义率领项羽、范增北上救赵,安排刘邦西攻咸阳,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项羽北上杀了宋义夺取了军权,并破釜沉舟,击败章邯解了钜鹿之围。
刘邦则一路向西,一边攻城略地,一边收买人心,拉拢人才,率先攻破咸阳城,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关中秦人都愿意刘邦当关中王。
刘邦在离开丰沛根据地、辗转反秦、灭秦的过程中,有许多人才投奔刘邦,主要人才有:张良、郦食其、王陵、郦商、灌缨、梅鋗、侯缌、傅宽、靳歙、柴武、王吸、丁复、张苍等。
这一阶段投奔刘邦的人才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张良,张良逐渐成为刘邦的军师角色,留下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美名。
刘邦表扬张良,其实就是表扬在反秦、灭秦过程中“从龙”入关的这帮功臣群体,让他们知道,虽然他们不是出身丰沛,但刘邦依然看重他们。
其三,楚汉相争阶段的跳槽者,代表人物是“韩信”。
推翻秦朝以后,起义军差点发生火并,幸亏刘邦、张良借助项伯的力量,化解了鸿门宴危机,刘邦才得以逃出生天。
汉王元年,项羽在戏下大封诸侯,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并公然背弃怀王的约定,封刘邦为汉王,并把关中一分为三,封秦朝三名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翟王、塞王,封住刘邦入关的通路。
项羽大封天下诸侯以后,以为天下太平,又进行了裁军。项羽军中的韩信、吕马童等人就投奔了刘邦,刘邦都带着他们进入汉中。
汉王元年八月,刘邦采用了韩信的计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击败章邯,还定三秦,重新掌控了关中,这个时候,陈平投奔了刘邦。
此后,就是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在这段时间,除了韩信、陈平以外,投奔刘邦的“大腕”还有张耳、彭越、英布等,这些人才在刘邦阵营中大放异彩:
——韩信、张耳自领一路军马,先后灭了韩国、魏国、赵国,张耳封赵王后,韩信又独自灭了齐国以及项羽的西楚国,在垓下作为主力对项羽十面埋伏,消灭了项羽主力,把项羽逼到乌江。
——陈平使用离间计,成功地使项羽阵营的人互相猜忌,逼走了范增,削弱了项羽的力量。
——彭越以挠楚的游击战术往来于项羽后方,断绝了项羽的粮道,让项羽因缺粮而被迫签订了鸿沟协议,彭越参与了垓下之战。
——英布背楚投汉,使项羽彻底沦为孤家寡人,并参与了成皋之战。
所有在楚汉相争阶段投奔刘邦的将领,绝大多数都是从项羽阵营中跑过来的,对削弱西楚实力、增强刘邦力量、并最终消灭项羽起到了关键作用。而韩信就是他们中的最杰出、贡献最大的一位。
刘邦表扬韩信,其实也是间接表扬这帮“弃楚投汉”的识时务“俊杰”,他们不仅识“时务”,而且有功,刘邦不会忘记他们的。
二、打压丰沛功臣集团,尾巴不能翘上天刘邦表扬“汉初三杰”,同时也是对整个三个阶段投奔刘邦的所有功臣集团进行的肯定,这个肯定的同时,也是对丰沛功臣集团的“打压”。
刘邦从丰沛带出来的一帮人,除了萧何、曹参、夏侯婴原来是公务员,还有点文化,其它人员大多数都是没有文化的大老粗,像樊哙、周勃、卢绾之辈,都是出身平民或市井的“屠狗吹丧”之辈。
这群丰沛老班底,从丰沛起事开始,一路追随刘邦,大小战役无数,每战都是冲锋在前,确实立下汗马功劳。比如曹参、樊哙、周勃等,每战都身先士卒:
《史记.曹相国世家》: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将击胡陵、方与,攻秦监公军,大破之。东下薛,击泗水守军薛郭西。复攻胡陵,取之。徙守方与。方与反为魏,击之。丰反为魏,攻之。赐爵七大夫。击秦司马枿军砀东,破之,取砀、狐父、祁善置。又攻下邑以西,至虞,击章邯车骑。攻爰戚及亢父,先登。迁为五大夫。北救阿,击章邯军,陷陈,追至濮阳。攻定陶,取临济。南救雍丘。击李由军,破之,杀李由,虏秦候一人。丰沛班底功臣们因为功劳太大,并且都是刘邦的玩伴兼好友,加上刘邦不拘小节,所以他们在刘邦面前没大没小,肆无忌惮,全无尊卑。甚至在刘邦的登基大典上,这帮丰沛班底的功臣还大发酒疯: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於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丰沛老班底为代表的群臣争功,不仅借酒妄呼,还在刘邦面前拔出剑来砍柱子,刘邦心里一阵恶寒:这帮功臣也太跋扈、太不像话了。立了点功劳,尾巴都翘上天了。而尾巴翘得最高的,当然就是丰沛功臣老班底了。因为他们“从龙”时间最长、功劳也确实最大!
刘邦事后就找到了叔孙通,要叔孙通制订一套礼仪来规范这帮无法无天的功臣们。
在叔孙通的礼仪及训练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刘邦在洛阳的酒宴上,也借酒打压一下丰沛一起起事的老班底:功劳是大家的,不全是你们丰沛老伙计的,一个个地把尾巴都放下去。
一直到汉七年十月,萧何营造的长乐宫建成,刘邦正式演绎上朝大礼,那些功臣们被礼仪制得服服帖帖,刘邦才体会到做皇帝的滋味。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於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讙譁失礼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刘邦一直到汉七年才知道皇帝的尊贵,可见前面都没感觉自己是皇帝。原因无非是功臣集团、特别丰沛功臣群体尾巴翘得太高的缘故。
三、为评功封侯留出缓冲时间刘邦定鼎天下后,群臣最盼望的就是刘邦快点大封诸侯。
在洛阳的那次酒宴上,王陵就代表功臣说出希望快速封侯的心声:
《史记高祖本纪》: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王陵希望刘邦不要学项羽“得地而不予人利”,而要“与天下同利”,意思就是要让刘邦抓紧对他们这帮功臣大封诸侯,这些功臣们希望与刘邦共分天下。
对于刘邦来说,天下新定,龙椅还没坐稳,他还没到马放南山的时候。但功臣们希望分封的心理又异常迫切。刘邦通过酒宴,通过肯定“汉初三杰”为代表的功臣们的贡献,希望起到一个安抚作用,让大家稍安勿燥,为评功封侯留出缓冲时间。
刘邦为什么不急于封侯,主要原因:
其一,评功劳是最难的,很难做到绝对公平,其中要兼顾许多平衡因素。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岗位不一样,做的事情性质也不尽相同。比如文官和武将,就没法横向比较。你说到底是张良出一个计策作用大,还是曹参樊哙周勃先登冲上城头的功劳大?夏侯婴就是一个马夫,很少攻城拔寨,但他一次又一次地载着刘邦逃命,这功劳该怎么算?别说刘邦难以平衡,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就绝对公平吗?李世民的凌烟阁24将就绝对公平嘛?正因为难,所以刘邦需要时间来甄别比较。
其二,异姓王是刘邦心头大患,当务之急是先解决。
刘邦不是一个小气之人,但也不是大度得愿意让出皇位之人。刘邦本来并不想封太多的异姓王,可是在垓下围攻项羽的关键时刻,韩信、彭越坐地起价,明着要封王才肯出兵,刘邦为了解决项羽这个硬核桃,捏着鼻子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才换得这两位的出兵。项羽一死,刘邦就去齐地,收了韩信的兵权,并改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会用兵的异姓王即使兵权没了,但因为他们懂军事,随时有可能造反,刘邦必须得想办法解决。这也需要时间。
其三,刘邦需要时间考虑“如何分封”的问题。
分封意味着分权,刘邦并不想分权,他肯定想集权。但是不分封又对不起这帮功臣集团,一旦激起哗变,天下又将大乱。刘邦需要时间考虑如何解决“分封”与“集权”的矛盾。
因为这些因素,功臣们眼巴巴盼望的分封诸侯只能先放放。刘邦肯定“汉初三杰”为代表的人才和功臣们的贡献,就是安抚,让他们稍安勿燥。因为“三杰”中的韩信那时已经是楚王,萧何、张良肯定会封的,萧何、张良会封,其它功臣也会封。
这次宴会后,人心初安。刘备又听从了娄敬的建议,决定定都关中,萧何又去咸阳边上营造长安,封侯的事就拖了下来。
到了汉六年初,刘邦初定十八侯,分别是:萧何,曹参,张敖,周勃,樊哙,郦商,奚涓,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王陵,柴武,王吸,薛欧,周昌,丁复,蛊逢。
这次封侯产生了两个问题:
其一,萧何排第一,曹参不满意。论战功应该曹参第一,萧何第一让一大帮武将不满意。
其二,只封了十八侯没下文了,其它人日夜争功,大有谋反架势。刘邦不知道怎么办好,问计张良,张良让刘邦先封一个最讨厌的人雍齿,就是那个率领丰县子弟投奔陈胜、造刘邦反的人,刘邦封雍齿为什邡侯。众人说连雍齿都封了侯,我们肯定都会封侯的,功臣们情绪才安定下来,静等刘邦分封。
《史记.留侯世家》: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刘邦解决“集权”和“分封”的方法就是:非刘不王,非刘功臣最多封侯。但如何公正地完成分封,一直到刘邦去世都没有解决,到吕后当政时,在陈平的主持下,才完成功臣及外戚集团一共400多人封侯工作,可见评功分封有多难!
综上,刘邦在洛阳酒宴上夸赞“汉初三杰”的作用,既是得意自己的用人之道,肯定人才的任用,也是对功臣集团的整体肯定和安抚,既打压了丰沛班底的趾高气扬,也为评功封侯留出了缓冲时间,是“帝王之术”的体现。
刘邦原本是一个泼皮流氓,年过四旬从勉强做上了一个泗水亭亭长,充其量也就是现在的乡镇公务员,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竟然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从而夺得了天下。
刘邦自己也曾经说过,论打仗的谋略,他比不上张良,治理国家也比不过萧何,领兵打仗也不如韩信。但是刘邦一个普通人能够善用于各种各样的人才,并且将他们的优点集于一身,便可以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刘邦这个人豪爽大方,对自己手下都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所以在当时很多将领都愿意跟着刘邦一同出生入死。刘邦虽然这个人生性傲慢,但是他却从谏如流,凡是萧何给他提的建议,刘邦都会遵守。
贪财好色的刘邦打入咸阳之后,看到宫中有着很多金银财宝,这时刘邦很想拿走这些金银珠宝,但这时萧何却告诉刘邦千万不能贪这些钱财,否则他会失掉人心,于是刘邦听了之后,便直接放弃了这些钱财。
刘邦进入咸阳之后,立即与百姓们立下约法三章,从此之后刘邦便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于是刘邦便可以在关中坐稳了。
刘邦在打仗之时用人不疑,重用韩信,并且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且授予他几乎全部的军权,这也让曾经受过胯下之辱却不能在项羽手下带兵打仗的韩信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这时韩信对刘邦感恩戴德,所以打仗都是拼尽全力的去打。以至于出现了后来的十面埋伏、背水一战这些经典的战例,最终打败了项羽这个最大的对手,并且奠定了汉朝成功的基础。
反观项羽,贵族出身的他根本看不起韩信这样受过胯下之辱,陈平的地痞流氓之辈。韩信在当时投奔项羽时,项羽在钟离魅力荐之下,才勉强给韩信一个执戟郎中的工作。要知道执戟郎中是一种中看不中用的官职,虽然可以知道最高决定,但是却没有任何发表意见的权利,所以像韩信这样在带兵奇才都不被用,那么项羽的失败也是必然了。
项羽这人非常优柔寡断,原本项羽得天下是非常容易的,可是经过项羽到这里之后,反而实力越来越弱。其实在鸿门宴之时,项羽完全可以将刘邦除去。那时项羽手中有40万军队,打败刘邦可以说是易如反掌,但是项羽却念在往日的兄弟情谊,在自己的优柔寡断之下将刘邦放虎归山,从而也导致了项羽以后在垓下被困,自刎乌江的下场。
并且项羽这个人十分自大,甚至是非常自负,以至于最后他身边的人才都弃他而去,甚至最后他的亚父范增都弃他而去。
但是刘邦则不在意这个,因为他本身出生就不是太好,所以韩信领兵打仗厉害,他就把军权给韩信,张良治理国家是把好手,他把张良作为谋士,所以刘邦在当时是集天下所有英才于一身,这样的刘邦怎么可能打败不了孤身一人的项羽呢?
刘邦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他能够知错就改,并且重用一批文人,为以后汉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不得不说的是,身为一个小亭长刘邦,竟然得到天下这么多英雄好汉的爱戴,也可以说刘邦身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人去学习的方面。
当初刘邦起兵之时仅有这3000人,甚至各方面都不如项羽,但是凭借刘邦用人和智谋最终夺得天下,所以说刘邦的成功,离不开他手底下那帮为他卖命的兄弟们,刘邦的成功也值得我们后世去研究。
OK,关于刘邦为什么能统一天下和刘邦为什么能得天下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