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真正原因吗(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是什)
11692023-08-24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你知道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真正原因吗和项羽为什么不过江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你知道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真正原因吗以及项羽为什么不过江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项羽在推翻秦朝统治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功过是非数千年来饱受争议。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首先,项羽兵败垓下,被困乌江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刘邦政治军事集团对项羽的有计划的进攻。公元前204年11月,刘邦用计收复成皋(今荥阳汜水镇西北),斩杀了项羽大将曹咎。随后,项羽寻与汉军主力决战不成,屯兵广武(今荥阳北)与刘邦形成对峙。随后韩信采取迂回战略,使得项羽腹背受敌,兵疲粮尽,于公元前203年10月,引兵东归。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以封赏笼络韩信、彭越、黥布等,在垓下一战重创楚军。随后,汉军约计70万人与10万久战疲劳的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大败项羽。项羽在军事上节节败退之时,刘邦集团以秦人为主,广开言路,兼容并包,其实实质上已经笼络了其它几国的力量,对项羽形成了合围之势,战略上项羽已经回天无力。
其次,据传刘邦对项羽的进行了大规模的心理战。据传楚军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兵疲食尽,狼狈不堪。而此时,韩信命汉军士兵夜唱楚歌,“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导致军心涣散,人人思楚,悲伤情绪蔓延无力再战。并同时命人在乌江口的一颗树上用蜂蜜写下“立逼霸王乌江死”,由于蜂蜜吸引了大量蚂蚁便很快排成的这七个大字,如同天意,项羽看见便叹到"天亡我矣",内心充满了凄凉。
再次,还有一种观点,司马迁《项羽本纪》中没有提到,那就是项羽兵败乌江时,江东之地的项羽旧部已经归顺刘邦,项羽失去了江东地区赖以存活的政治和军事基础,刘邦对项羽形成全方位合围之势力。从《史记》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可以看出,项羽江东旧部有十人在汉初封侯,他们的功劳就是以江东之地归顺刘邦。项羽兵败逃到乌江时,得知江东已属汉,自己四面楚歌,回天无力、天忘我矣,渡江以无任何意义,因此自刎于江边,不肯过江东。
答:“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说明项羽宁死不肯过江,无颜面见江东父老。垓下失败后,项羽突围,乌江应在长江西岸。因为在马鞍山到南京这一段,长江基本上是南北走向的。乌江镇的乌江其实就是指的长江,亭长给他的渡船是让他回到江苏,然而,项羽没法向江苏人民交代,干脆血洒安徽得了,也许安徽人民并不知道他曾经在江苏说过什么大话?还照样把他当英雄对待呢……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调描写了西楚霸王身陷四面楚歌,面临生死抉择的悲壮一幕,面对生的希望,项羽最终却是拔剑自刎,小编认为,有以下几个可能的原因:
一、虞姬之死使项羽万念俱灰,全无斗志。
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四面楚歌,虞姬陪霸王对饮后拔剑起舞,一曲歌罢后,为了不再拖累霸王便挥剑自刎,给后世留下了无数个《霸王别姬》的经典传唱。项羽本是个好胜心极强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感到十分的羞愧,再加上后来的垓下之战楚军伤亡惨重,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所以当项羽带着仅剩的二十八骑逃到乌江时,回想当年的八千子弟军几乎全军覆没,再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了一死了之。
二、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
根据《史记》记载自楚汉战争以来,项羽和刘邦一直是僵持不下,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二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说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可见项羽确实有心怀天下百姓疾苦的胸怀。所以当项羽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重新再来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一场灾难,于是选择了自刎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一个人往往在面临绝境的时候会想起很多的过往和旧事,也会考虑得更多,项羽的自刎也符合当时所处的环境。
三、不想江东父老再因为自己而生灵涂炭。
项羽在经历了“鸿沟协议”与垓下之战后,清楚地意识到刘邦就是个不守诚信,瑕疵必报的小人。当他战败逃到乌江时,如果自己过江以待重整旗鼓,再与刘邦决一雌雄,那刘邦是绝对不会放过自己的,不杀他也绝不会心安,必定会让部下渡江追击。那时江东父老将面临一场血雨腥风的杀戮,这是他绝不愿看到的,八千子弟兵已悉数为他战死,他就算一死也要保全他们家人的安全,最终挥剑自刎,也许这是他能为江东父老所做的最后一件事。
四、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渡江。
项羽自垓下战败突围出来以后部下只剩下八百骑,一路被灌婴所率领的汉军追杀,等项羽渡过淮河的时候,他身边的士兵已经仅百余人。后来又迷路走进了无边的沼泽区,导致被灌婴率领的精骑追上。一阵厮杀后,项羽到达乌江时,兵士仅二十八人。可见当时项羽在逃亡的时候,对当时的道路并不熟悉,后又有追兵步步紧逼,生死一线,在如此急迫的情况下,怎会那么巧的遇见乌江亭长,而亭长又已为他准备好渡江的船只。小编认为司马迁在项羽逃亡的这段记述上,也许亭长的出现只是为了情节发展的一个烘托,项羽当时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那个条件和时间允许他去渡江,这也酿成了一代西楚霸王最终无奈自刎。
项羽在乌江边宁愿自刎也不肯过江东,一般人认为是项羽性格的原因,关键在于一个“傲”字,因为傲,所以会有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态,这个大体上也确实符合项羽的个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假如项羽不服输,如杜牧所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行不行呢?咱们就来细细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项羽的乌江自刎现场,当时项羽带着八百精锐骑兵突围,突围自然是为了求生,而此刻项羽突围求生的方向,应该就是江东。
但因为是夜奔,在渡过淮河之后,项羽发觉自己身后,已然只剩一百多骑兵(是不是有种众叛亲离的感觉),而包围而来的汉军,据说有五千骑兵,以一百对付五千,显然不行。于是项羽继续向东南方向,抵达阴陵(今安徽定远),又被一个不厚道的老农骗入一片沼泽地,好不容易兜转出来,又遇到汉军,等到他们撤退到东城境内的一座山上之际,身边已然只剩二十八名骑兵,而汉军穷追不舍,犹有数千人。
这时候项羽的行为便很有他的个性,在临死关头,他居然还要“现”——向部下证明自己不是不够勇猛,于是将二十八人分成四组,每组七人,冲入汉军,来一场“勇者的游戏”。当然这些细节我们都不啰嗦了,只讲最终项羽杀了近百汉军,本方只损失两人。
但杀几十个汉军有什么用呢?项羽这便来到了乌江边,遇见了乌江亭长。亭长劝他东渡乌江,回江东来一个东山再起。
按理说,这个本来就是项羽的计划,要不然他从垓下重围跑出来做什么?要大杀一场然后玩自刎,在垓下直接玩不是很好,为什么要跑到乌江来呢?
但事实是:到这一刻,项羽的心理发生了变化。第一他发现:自己的军队原来已经不靠谱,八百人跑出来,没怎么打就成了一百,现如今更只剩二十六个,这个是不是”众叛“?
第二他发现:阴陵(属楚地)的老农居然也不靠谱,故意给他指错路,这是不是意味着楚地的百姓也抛弃了他?这一点,结合之前韩信故意制造的”四面楚歌“,更给他”众叛“的印象。
第三便要提到一个大家不太熟悉、但在这一刻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那便是项羽的大司马周殷,项羽北上之际,其实是将整个后方交付给他,然就是这个家伙,却在此前叛变。另一个南方诸侯衡山王吴芮,也早已见风使舵。当时还愿意为项羽坚守的诸侯,只有江陵的临江王共尉,他一直扛到项羽死后,才城破被杀。
第四要说江东,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民众十万。但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实际上江东的精锐子弟也就是壮力男青年,其实都跟随项梁项羽战死在中原,剩下的战斗力已然不多,纵然能拉起一支队伍,但这样的队伍,如何跟刘邦的天下之师对抗?而且江东当时的经济,也完全不能与后来相提并论,即便是能相持一段时间,最终也难以为继。正因为这些缘故,所以项羽改变了原定计划,不再将战火引入江东,一切就到此为止。他将坐下乌锥马赐予亭长(这个动作,意味着他认为马儿无罪,不该为自己陪葬。马儿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江东百姓,由此可见项羽此时的心迹)。
随后,项羽便转身冲入汉军阵中,一口气又杀了数百汉兵,最终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就在汉军重重包围之中,他又看见一个熟人,那就是在汉军做骑兵司马的吕马童,于是他就跟小吕说:“汉王出千金、一万户的赏赐买我的人头,现在我就帮你吧!”于是挥刀自刎!
(从项羽人生最后阶段的言行举止来看,他已然完全看透生死,在人们印象中粗暴的他,反而在最后一刻为马儿着想、为江东百姓着想、为吕马童着想,这便是大家常说的所谓英雄气概吧。)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你知道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真正原因吗和项羽为什么不过江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