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在宫女政变后20年不上朝,大明王朝是怎么安稳运转的

互联网- 2023-08-24 07:49:40


其实嘉靖帝在宫女政变后20年不上朝,大明王朝是怎么安稳运转的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嘉靖为什么不上朝,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嘉靖帝在宫女政变后20年不上朝,大明王朝是怎么安稳运转的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嘉靖二十年不朝是真吗
  2. 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为什么依然可以掌控朝政
  3. 明世宗和明神宗为什么几十年都不上朝
  4. 嘉靖帝在宫女政变后20年不上朝,大明王朝是怎么安稳运转的

嘉靖二十年不朝是真吗

嘉靖皇帝20年不朝这事的确有,但并不是他不理朝政,我们看下是怎么回事。简要介绍下嘉靖帝当时的情况

以外藩一步登天成为皇帝的嘉靖帝能力还是不错的,一场浩浩荡荡的“大礼议”将权倾一时的杨廷和内阁势力干翻,让皇权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官员都变得非常恭顺,嘉靖也同时提高了内阁的地位,重视辅臣礼仪,这一切都在皇帝掌控之中,内阁也已习惯听命于皇上。我们看下几任辅臣的思想。

张璁的“凡大臣任用者皆众举于朝而独断于天子一人,则体统正而朝廷尊,天下之政出于一矣。”夏言的“生之杀之,予之夺之,惟帝之命。”。严嵩的“结纳诸奄人,侦大内动静,密白之,因得以知帝所欲为,将迎之。”

乃至徐阶更加圆滑“得上意而后可有为于天下”,也因此造就了袁炜、严呐和李春芳几位柔顺恭谨的“青词宰相”,成全了嘉靖皇帝的专权。

嘉靖一朝的大臣们争先恐后讨好皇上,“阿诀顺旨,惟言莫违”,把儒家的体面和尊严丢得一干二净。让嘉靖帝的皇权空前的膨胀。乃至发生了“壬寅宫变”这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奇葩事件。我们看下发生了什么?

奇葩的“壬寅宫变”

皇权膨胀的嘉靖帝过了前期的“中兴”之后开始走上了求仙得道的康庄大道。事实上此时的嘉靖帝除了与道士们论道炼丹就是与嫔妃游龙戏凤。已经逐渐不上朝了。最奇葩的是采用一种“红铅”的炼丹秘方,查了下古籍,《养生类要》里有制取“红铅”的方法。就是拿处女初潮和药粉混合炼制丹药。

据明代留存下来的《笔记》类文献说,可怜养在深宫的宫女们,为了保持经血的干净,被迫在月经期间不进食,同时要服用催血的药物,有人会血崩而死。

于是以一个叫“杨金英”的宫女为首的几个宫女策动了“壬寅宫变”,见《明史》记载:

“二十一年,宫婢杨金英等谋弑逆,帝赖后救得免,乃进后父泰和伯锐爵为侯。初,曹妃有色,帝爱之,册为端妃。是夕,帝宿端妃宫。金英等伺帝熟寝,以组缢帝项,误为死结,得不绝。同事张金莲知事不就,走告后。后驰至,解组,帝苏。后命内监张佐等捕宫人杂治,言金英等弑逆,王宁嫔首谋。又曰:曹端妃虽不与,亦知谋。时帝病悸不能言,后传帝命收端妃、宁嫔及金英等悉砾于市。并诛其族属十余人。然妃实不知也。久之,帝始知其冤。”。

几个十四五的小姑娘,用丝带想把嘉靖皇帝勒死,结果慌乱下打了个死结,嘉靖皇帝大难不死,大开了一把杀戒,连宠妃也冤死。嘉靖帝认为是他求道才得以大难不死的缘故,然后就搬到西苑去住,从此就不再上朝。彻底跟朝堂拜拜了。

嘉靖不朝之后的政务管理。《明史·左懋第传》:“三月,大风霾。帝布袍斋居,祷之不止。”清钮琇《觚賸续编·芙蓉阁》:“时世宗斋居西宫,建设醮坛,勅大臣製青词一联,悬于坛门。”

“青词宰相”就是跟这来的。

虽然不上朝,但嘉靖帝仍牢牢掌控着朝局。

《国榷》卷64引李维桢曰:“(世宗)斋居数十年,图廽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

他的办法是批复奏章,有啥事大家上奏就行,有点通过电子邮件办公的味道哈。

除正常奏疏外,嘉靖皇帝还给一些大臣发了一些银印,凭印可以上“密疏”,先后有16位大臣拥有这项特权,他们及时向嘉靖皇帝报告情况、表达意见。

嘉靖帝还有一个庞大的锦衣卫,随时刺探大臣们的情况和社会上的动态,朝臣们深知,虽然见不到皇帝的面,但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皇帝所掌握,因而都小心谨慎。嘉靖皇帝“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一纸诏书就能把严嵩父子苦心经营的权利王国摧毁掉。

结语:嘉靖皇帝““严而多忌,误有所犯,罪至不有”,前期还算有些作为,嘉靖新政的推出的确对明王朝的中兴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他崇尚道教,荒怠朝政、残暴凶虐、奢侈腐化、顽固海禁。实为一代昏君。

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为什么依然可以掌控朝政

首先说明一点,嘉靖皇帝虽然几十年不上朝,但并非不理政。

我感觉原因有以下几点:

1,明朝内阁制度

内阁只是对其他衙门提上来的奏章进行建议,它没有代替六部这些衙门的权力,不能越俎代孢,只是具有议政职能的一个机构。

《明史职官志》对内阁的核心职能概括为二十一个字,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其中票拟批答是重中之重,票拟的对象是诸司章奏,表达的是内阁对章奏的处理意见,内阁票拟如果符合了皇帝的具体处理意见,便要照录旨意,作为拟旨的底本,形成所谓的丝纶簿,题本上的红批经过内阁大臣抄写,装订成册叫做丝纶簿,也就是常说的“王言如丝,齐出如纶”,皇帝的话刚出来的时候就很细,他的威力不是特别大,当他发出去执行的时候,那就是起着相当大的威力。

票拟的效力虽然最终由皇帝来决定,但是当票拟成为一种制度之后,皇帝也不得不特别重视,1523年,刚刚即位不久还缺乏政务经验的嘉靖帝朱厚熜,没有让内阁票拟就在督察院请求差御史巡盐的奏疏上做出批答,结果出现错误被六科封还,为此刑科右给事中黄臣上疏说:“我朝设内阁,处以文学之臣,凡百章奏,先行票拟。”最后皇帝朱厚熜也只得改批如制。之后,凡是皇帝向下发放的诏书,都由内阁起草,为此内阁被称为政本之地、政府,重要性也超过六部衙门,作为辅佐皇帝决策的机构,内阁填补了明朝宰相之后的权力空间,内阁大学士也常被人们称为相,但是内阁的形成,却并不等于相权的回归,官员们成为内阁大学士后,总是谦虚地说,自己是被命文渊阁办事的,内阁大学士只是皇帝的助手,并不能自主决断事务。明后期的首辅大学士徐阶说:“阁臣之职务,止是票拟。”内阁大学士要想行使某些举措,或者弹劾某位官员,并不能直接上奏,而通常需要嘱咐六部、督察院或各省官员,通过奏疏的形式来发起建议。再通过自己的票拟,来实现自己的意志。同时内阁经常会发现,自己处于艰难的夹缝之中,一方面他们要尽可能地为皇帝分忧,以保证他们得到皇帝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们还要面临来自官僚集团的压力,在皇帝与文官政府就某些问题僵持不下时,内阁大学士在其间的调和人角色颇为尴尬。而且内阁大学士的权力严重束缚于君主专制的权力。总之一切的最终决定权在于皇帝不在内阁。

2,宦官势力对内阁势力的制衡

在内阁权力上升的同时,宦官权力也在增长,内阁获得票拟权的同时,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最重要的机构---司礼监也获得了批红的权力。批红是指司礼监秉笔太监按内阁票拟的意见经皇帝审批后用朱笔代皇帝写出,如此一来,章奏批答多半经由宦官之手,故有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于寺人【宦官】的说法。为此明末思想家黄宗羲就说,内阁非但没有宰相之名,而且没有宰相之实。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正统末年宦官王振,就是因为掌管司礼监而成为明朝第一位专权的宦官,内阁和宦官勾结才能办成事,勾结起来权力就大,要是对着干,事情就永远解决不了。在明朝随着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内阁诸臣由于需要频繁与太监打交道,对太监也越来越客气。万历初年的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权倾朝野,是明朝历史上最有权力的内阁首辅,但他也必须结交太监,因为如果没有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等人的支持,张居正无法取得两宫太后的支持,也就无法做好内阁首辅的宝座。

总有人说明代的内阁就是丞相,或者跟丞相差不多,但实际上差得非常远,内阁的职能是议政而不是决策,任何事情要想完成,它要通过宦官,宦官就是皇帝的家奴,只不过皇帝懒,皇帝让自己最亲近的家奴来替他的这只手。内阁、司礼监、东厂、锦衣卫诸如此类的互相制约的机构,在明朝并存,使皇帝对朝政的控制力达到了空前,即使嘉靖皇帝三十年修道炼丹,万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都丝毫不影响他们牢牢地把握着最高统治权。

总之,嘉靖皇帝是一位有效的管理者。

明世宗和明神宗为什么几十年都不上朝

我们先说下明世宗嘉靖。正德死后,因无子嗣,张太后和首辅杨廷和决定由嘉靖继承皇位。嘉靖还是比较不错的,他掌权后励精图治,整顿朝纲,发动大礼仪之争巩固皇权,树立权威。但到后期,嘉靖消极怠政,崇信道教,痴迷炼丹,追求长生之道,以至差点被宫女杀死。他虽几十年不上朝,但他坚持批阅奏章,始终把控着朝政大权。

明神宗万历比嘉靖差远了。他在位初期,政务由张居正主持。张居正是一位能臣干吏,他的一条鞭法、考成法等改革措施让大明呈现中兴之相。张居正死后,万历没有了约束,开始荒于政事,沉湎于酒色,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从此不再上朝,不理政事。导致明朝迅速衰败,后金崛起,最终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嘉靖帝在宫女政变后20年不上朝,大明王朝是怎么安稳运转的

嘉靖皇帝就是一直不上朝,明帝国依旧能够运行下去。因为经过100多年的统治,明朝已经进化出一套能够独立运行的体制。

自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内阁制度就登堂入室,逐步进化成中央最高的决策机构。内阁设内阁大学士或内阁首辅,我们暂且称之为内阁大臣。

对于国家大事,内阁大臣先提出建议,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后面,这就是所谓的“票拟”。“票拟”的套流程走完了,就送呈皇上那批红。

明朝统治的是广袤的帝国,政事浩繁,奏章何其多,皇帝不可能事无巨细。于是,皇帝只对个别“票拟”批红,大部分的就有司礼监太监代笔。

以上是大明帝国的权力运行机制,大臣的“奏章”,内阁的“票拟”,皇帝的“批红”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个核心机制下,明朝还有一套内外的制衡机制。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有地方总督和巡抚,内有内廷派往地方的镇守太监或守备太监等等。

在一系列制衡下,权力越来越向上集中,而最终的决策权保留在皇帝手里。在西苑封斋建醮的嘉靖皇帝,动动手指,就可以四两拨千斤,调动强大的国家机器,维持一个帝国的运转。

一切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杀机重重,非狠人不能为,否则很容易失控。

然而,嘉靖皇帝就是个狠人。

嘉靖即位之初,朝廷曾经发生了大礼仪之争。明武宗驾崩时,膝下没有子嗣,便根据《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正式宣布自己的堂弟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

嘉靖远在湖北安陆,他接诏后赴北京即位,但在以谁为皇考,也就是谁是自己宗法意义上的父亲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与朝臣发生了争议。

礼部尚书毛澄等人非要把武宗和世宗(嘉靖)的堂兄弟关系变成亲兄弟关系,这样一来就可尊武宗的父亲孝宗为皇考,而嘉靖则认为自己“继统不继嗣”,尊崇生父为兴献帝。

大礼仪之争长达20年之久,最终以嘉靖获胜告终。面对老臣的一致反对,嘉靖皇帝就是不妥协、不退让,最后还牢牢掌握了皇权,你说狠不狠。

历来皇帝懒政、怠政很容易被权臣架空。嘉靖皇帝不理朝政后,严嵩很快就做大了,任内阁首辅,专擅国政近15年之久。

就是这样专权的严嵩,在其儿子严世蕃案发后,也是很快倒台,最终死于贫病交加之中。事实上,嘉靖皇帝从来就没有失去对皇权的控制。史书说“(嘉靖)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严嵩的倒台也说明了这一点。

历来皇帝处理朝政,要么是上朝议政,要么批阅奏章。嘉靖上位之初也是一位比较勤政的皇帝,独重上朝议政,“宫婢之变”后,他才移居西苑,专心修玄,对朝堂之事似乎不怎么过问起来。

但这仅是似乎,并不是实情。前期,嘉靖理政和勤政,尤其是通过大礼仪事件为自己巩固皇权提供了基础。后期嘉靖虽然身居西苑,但通过批阅奏章,尤其是密疏政治,仍然牢固地掌控着朝政。

在明朝那一套成熟的机制下,嘉靖皇帝不上朝,并不等于不过问国家大事。相反,他在这套成熟体制机制里,身居中枢,左右牵制,相互制衡,玩弄着帝王的游戏,才能保证这个强大帝国不至于快速沉沦。

好了,关于嘉靖帝在宫女政变后20年不上朝,大明王朝是怎么安稳运转的和嘉靖为什么不上朝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66688815.com/14/138554.html
上一篇:嘴里经常分泌口水是什么原因(嘴巴里总是分泌口水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嗓子痒耳朵痒怎么回事(突然嗓子痒耳朵痒怎么回事)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