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什么意思
8372023-08-24
style="text-indent:2em;">很多朋友对于为什么新冠危害这么大,还是有人希望放开防控和专家建议放开防控措施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全国放开疫情防控情到外慢延,身也带阳的越来越多,我到现在还没有阳身体安康,万事如意。
常态化防疫期间,一般都是都要48小时或者72小时以内的绿码,就意味着2-3天要核酸检测一次,以一二线城市来举例,一个月政府财政支出大概得1200亿,如果大家平时不怎么出门,地区没怎么出现阳性病例,一周检测一次,一个月政府财政支出也高达300多亿。
作为长三角、珠三角等一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来说,感觉还能承受,但是对于西北部的城市来讲,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几百个亿,如此下去,财政收支无疑变为赤字。以上海为例,上海去年财政盈余900多亿,2022年上半年财政赤字-18亿,首次出现亏损。深圳的财政收入也比上一年少了12%。再比如广东、浙江、江苏等,财政支出都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00亿以上。
东部城市都如此,那西部与东北的财政数字更为可怕。比如吉林,2022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同比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支出在扩大,而收入只有过去的三分之一,如果是一家企业的话,如果再不扭转这种局面,那就是临近破产了。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在增加,收入却在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房地产销售的下滑。政府收入很大一部分源自房地产。以2013年土地财政刚开始的节点为例,土地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高达36.5%。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程度是很高的,比如在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中,占比达91.3%,8种房地产税收在地方收入中占比近20%。
但是,这几年房地产销售下滑,以杭州与北京为例,杭州土地成交额下降了78.1%、北京下降了54%,老百姓不买房,房地产公司不敢拿地,于是,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下降可想而知,全国的情况如何呢?大致的数据是,土地出让收入下降至少30%,由此政府收入大概会减少3万亿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首先,发新债。财政收入下降,过去的债务到期了不能不还,只能发新债偿还旧债。2022年1-11月债务的的本金到期2.7万亿,利息一万亿,由财政收入来还债的,只有4100亿,只占11%,其中大约90%,是由发新债来偿还的。
其次,是通过发债来支撑投资与运营。国家对2022年全年项目专项债券的额度是3.65万亿,可2022年上半年,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就达到3.4万亿,基本把全年额度全部用完了,这说明什么,政府手里的钱实在是不够花。
所以,放开的背后,表面上看,是一个病毒防护问题,背后其实有着更根本的经济社会学逻辑,所有的静态管理,每天都是以几百亿的代价在支撑。当人们的预期普遍趋于安全与保守,消费就会出大问题,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消费在收缩,政府收入下降,导致投资下降,就只剩下出口,可全球现在是逆全球化潮流,我们的战略是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不能过度依赖出口,那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这才是这次放开背后真正的经济社会学逻辑,中国的经济问题,不是简单的数字指标,而是活生生的14亿人,是在经济运转中起着核心作用的政府调控力量。
地方政府与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从来不是一个态度问题,而是一个共生共存的利益问题,政府需要民营企业提供就业,提供税收,提供GDP。所以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的地位,对比过去来讲更为重要了。
放开疫情政策,是势在必行,势不可挡,迫不得已,原因很简单。
1、全世界都放开了,我们无法独善其身,早在全世界都放开之时,我就在业主群里断言,短时间内病毒已经不可能消失,与病毒共存将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我们大概率迟早也会放开疫情政策。
2、自从疫情发生以来,各行各业的公司损失惨重,财务状况不够优质的公司已经大量倒闭,普通工薪阶层大量降薪裁员,企业债务大量违约,如果继续之前的疫情政策,发生危机的企业会越来越多。
3、疫情发生后,各行各业经营收入大幅下降,各地财政收入大幅下降,财政支出大幅增加,财政赤字不断增加,这种情况不可以长期持续下去,如果长期坚持清零的疫情政策,财政赤字只会越来越大。
我个人认为,放开疫情政策是明智之举,抽刀断水水更流,对于不可能除灭的疫情,堵不如疏。清零政策白白消耗财政资源,不仅无法消除疫情,还会导致经济长期萧条,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早日改弦易辙是明智之举。
这话题,反之,不解封,一直封闭,你就好吗,坚持不解封,国家的经济不崩溃才怪,老百姓的生计怎么办。
所以,这也是无奈,国家也是慎重考虑,决策的,听国家的话,大家才能有信心,战胜疫情,恢复正常生活工作秩序。也是最大的民生决策。
关于为什么新冠危害这么大,还是有人希望放开防控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