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晋王(明朝晋王后代)
9442023-12-02
其实如何看待《明朝那些事儿》中对魏忠贤的评价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明朝冷知识魏忠贤,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如何看待《明朝那些事儿》中对魏忠贤的评价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有些事情的发生,有偶然也有必然,或许就该是那个样子,或许就是命运如此,造化弄人。平常人也好,皇帝大臣也罢,都逃不脱宿命使然。在发生的时候,有谁真正揣摩过结局原委,但当成为历史时,所有的悲喜,皆成空、成殇、成无数笔墨下的各种谈资论述。
明朝的皇帝都是奇葩,明朝的许多事情也是荒唐的,那么一个喜欢做木匠活总是沉迷在手作世界的皇帝,和一个表面上专营拍马,实则是作威作福阴狠狡诈的太监,他们一个无心,一个有意的靠拢到一起,搅动了整个大明朝堂的风云,是奇葩也是荒唐,从而致使大明帝国逐渐走向没落。
他们两个就是明熹宗和魏忠贤。
明熹宗和魏忠贤,东厂和阉党,围绕这些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的那些故事,让人看后总是感到血腥,阴森甚至可怕,那么历史究竟是否真的是这样吗?看《明朝那些事儿》,有一个客观的原景还原呈现于面前。
《明朝那些事儿》写到第八部时,终于有了一部属于十大奸恶太监之一—魏忠贤的专场,能够专门以魏忠贤的名字命名为副标题,且着重文笔详尽描写,可见魏忠贤在大明王朝的三百年基业中,所占据的重要历史地位,以及他在后人中的知名度的广泛,和那些他所做的令人评说纷纭的事情。
在《明朝那些事儿》第七部“拐弯中的帝国”末尾处写到谏臣杨涟费尽心机终于把欲挟持太子的李选侍赶出乾清宫后,“然后一位太监留了下来,他知道,自己的命运还未终结,因为他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目标——另一个女人。从这个女人的身上,他将得到新的前途,以及新的名字。”而结束。
从“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初六,明熹宗朱由校在乾清宫正式登基,定年号为天启。一个复杂无比,却又精彩绝伦的时代就此开始。”开启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第八部,至此杨涟和魏忠贤也衍变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敌。
《明朝那些事儿》第八部“人间再无魏忠贤”主要讲述的是熹宗年间魏忠贤专权期间的事情。公元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他是个木匠天才,喜欢刀锯斧凿油漆的工作,却对朝政毫无兴趣,奏章都让魏忠贤批阅,因此魏忠贤逐渐专擅朝政。东林党人士吏部尚书赵南星,在朝廷中排斥反对派,于是非东林派愤而结交魏忠贤。1624年,杨涟弹劾魏忠贤,于是阉党开始大规模迫害东林党人。天启五年魏忠贤借熊廷弼事件,诬陷东林党的左光斗、杨涟、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等人,大肆搜捕东林党。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杀害了高攀龙、周宗建、黄尊素等人,东林党被阉党势力彻底消灭。魏忠贤与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极受宠信,被封为“九千岁”,自己也在民间养了不少“义子”,如什么“五虎”、“五狗”、“十亥”、“四十孙”等。在其全盛时期,各地官吏阿谀奉承,纷纷为他设立生祠。1627年崇祯帝朱由检登位以后,遭到弹劾,被流放凤阳,在途中畏罪自杀。
在这部书中,不仅写了魏忠贤,也写了袁崇焕,写了熹宗皇帝,还有崇祯皇帝,还有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那些党争秘史,政敌外患。而对于街道老大妈都知道的这个中国古代的著名太监,在常人的印象中,除了坏,好像别无他评。但往往常理比史料更具有说服性,但作为明朝的高级干部,魏忠贤的干部档案,肯定被后人改了无数次,改过之后也没有留下多少痕迹与破绽。但推测中的魏忠贤,早年应该是相当励志的,他从一个没有特殊背景的社会青年,最终成长为大明一言九鼎的高干,这个传奇本身就相当蛊惑人心。这个成功也太属意外,无论在他成长的哪个环节上,如果少了一段幸运,少了一段坚持,魏忠贤都不会有今天。这也需要魏忠贤必须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即使要向着坏人的方向发展,他也会防患于未然。
在这个世界上,所谓神灵、天命,对魏忠贤而言都是放屁,在他身上只有一样东西——迷信。不信道德,不信仁义,不信报应,不信邪不胜正。迷信自己,迷信力量,迷信权威,迷信可以为所欲为,迷信将取得永远的胜利。然而自然界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了永恒的规律,春天成长,冬天凋谢,周而复始。人世间也是一样,从它的起始到它的灭亡,规则恒久不变,是为天道。在这个污秽、混乱、肮脏的世界上,公道和正义终究的是存在的。
崇祯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很想有一番作为,但当他真正站在权力的顶峰时,却没有看到风景,只有一片废墟。史书有云:明之亡,亡于天启。也有史书云:实亡于万历。还有史书云:始亡于嘉靖。应该说,这几句话都是有道理的,经过他哥哥、他爷爷、他爷爷的爷爷几番折腾,已经差不多了,加上又蹦出来个九千岁人妖魏忠贤,里外一顿猛捶,大明公司就剩一口气了。朝廷纷争不断,朝政无人理会,边疆烽火连天,百姓民不聊生,干柴已备,只差一把火。救火员崇祯登场了,他浇的第一盆水,就是袁崇焕。崇祯挺喜欢袁崇焕的,因为他启用袁崇焕的时间,是天启七年十一月十九日。此时,魏忠贤刚死十三天,尸体都还没有烂。几天后,在老东家东莞数星星的袁崇焕接到复起任职通知,大吃一惊。
吃惊的不是复起,而是职务。
从此“人间再无魏忠贤”。
严嵩刘瑾魏忠贤都是明朝人。严嵩号称青词宰相,由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而严嵩为了奉迎朱厚熜,就专门写祷告神灵的表文,讨好老朱,做了二十多年首辅。干了不少坏事。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时的宦官,无恶不作的“八虎”之首,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势力最大,干的坏事最多,杀人也最多。
明末风云魏忠贤被崇祯皇帝赐自缢而死。
魏忠贤,字完吾,出生于明河间肃宁,明朝末期宦官,被封为“九千岁”。他在万历时入宫为宦官,熹宗即位,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后掌管东厂,排斥异己,广结党羽,专断国政。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魏忠贤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说一下我的个人意见:我对魏忠贤的看法就是,这个人有一定领导能力,但是贪欲太重,而且不会用人。如果把他放在崇祯朝,恐怕明朝完的更早。
我们先说一下现在流行的“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这个观点的底层论据,是魏忠贤是东林党的对头,而东林党是明朝灭亡的根源,所以魏忠贤是良臣、忠臣!可以说,一切的起因都是以东林党祸害大明江山为立论基础的。但是真实情况真的如此吗?确实,明朝后期,东林党的党同伐异确实给大明江山带来了伤害,但是是否所有的东林党都不是好人?明朝的灭亡是不是真的因为东林党?我看未必。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有二,第一是连续十七年的剧烈天灾,一个是皇帝的刚愎自用。崇祯年间的“崇祯之渊”,其酷烈程度从古至今捋一下,几乎找不到和他同样集中的自然灾害爆发,干旱、严寒、蝗灾、瘟疫,连续不断地折磨贯穿了整个崇祯朝!面对这么一个情况,恐怕换了历史上的任何领导集体来了,都没办法轻易搞定!天灾的帽子,不应该扣在东林党的头上。
再说皇帝的刚愎自用。这个是皇帝的通病了,有责任就推给大臣,自己反倒扮演道貌岸然的受害者。崇祯皇帝就是成功的通过陈新甲事件和袁崇焕事件将自己和大臣的关系对立了起来。如果,崇祯皇帝在陈新甲议和是不在乎底下毫无意义的道德指摘、不在袁崇焕上任仅仅一年的时间就让他承担不属于他的责任,明朝的形势很可能不一样。而且,明朝那么严酷的中央集权,让皇帝一直牢牢地抓着权利,他不点头,谁又能怎么着?所以这顶残杀大臣的帽子,也不应该用简简单单的“党争”二字来形容。
我们再来看看魏忠贤。管理学上讲,从政就是用人,而魏忠贤用的是什么人?我们主要看看辽东。天启年间,头一个上台的辽东经略是袁应泰,他不是在天启朝才上台的,所以不算做魏忠贤的用人范畴;第二个就是熊庭弼,现在普遍的认为,他是阉党!但是和他搭班子的王化贞被认为是东林党。此时尚在天启初年,魏忠贤还未完全控制朝局,所以王化贞越俎代庖,导致辽东兵败。但是二人之后的发展却在兵败后出现逆转,王化贞的立场开始转向阉党,最终才得以活命。而熊庭弼拿不出买命钱,所以被杀。可见此时,魏忠贤已经有了左右朝中大臣生死的大权了。
之后的辽东经略是孙承宗,他是天启皇帝的老师,算是皇帝直派去辽东的。他和魏忠贤的关系比较复杂,虽然不是一派的人,但是至少还没有撕破脸。后来孙承宗卸任,魏忠贤立即安排自己人王在晋接任,一下子把以见起色的辽东局势搞得乱七八糟。这应该是魏忠贤唯一一次自己亲自任命辽东重地的首席大臣,就搞了一个灰头土脸,其他用人可见一斑。而且,如果不是袁崇焕给魏忠贤建了生祠,他能否留在辽东都是个未知数。所以我认为,魏忠贤任人唯亲,以此类推,他的办事能力也就仅限于阴谋诡计,对国家的真正大政,他的能力也不好说有多强。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魏忠贤没有翻案党说的那么厉害,他的奸臣嘴脸是翻不过去的。
关于本次如何看待《明朝那些事儿》中对魏忠贤的评价和明朝冷知识魏忠贤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