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为何只被封为伯爵

互联网- 2023-08-24 08:11:12

刘伯温死前为何只求吃上一口烧饼 竟然关乎大明立国到清末国运

大家好,刘伯温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为何只被封为伯爵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刘伯温为什么只封伯爵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刘伯温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为何只被封为伯爵和刘伯温为什么只封伯爵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刘伯温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为何只被封为伯爵
  2. 刘伯温在朱元璋创业团队里的实际地位是怎么样的为何建国后只被封伯爵
  3. 刘伯温是什么官职
  4. 刘伯温为什么没被封为公爵

刘伯温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为何只被封为伯爵

刘伯温能封个伯爵都算朱元璋开恩了,抛开刘伯温之死的阴谋论,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封赏算是合情合理,另有照顾的成分。因为封赏的背景是大业初成,国家框架已经建立,朱元璋需要进行统一战线,善治者、善征者才是这个阶段的主角,刘伯温属于善谋者。而且封赏都是有理有据的,功劳的大小、资历的深浅、阵亡将领的子嗣安抚都在考虑范围内。所以刘伯温作为一个元朝旧僚,非淮西嫡系,功大掩盖不了资浅,健存无需安抚,给个伯爵,又任过最高监察长官的实职,“名分”上无可挑剔。

洪武分封的规则定律

“以师直取元顺帝,扩廓帖木儿失势,可不战而降。”——《明太祖实录》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背景是远征西北,当时北元的扩廓帖木儿率军攻打兰州,朱元璋便问将军们这仗该如何打,众将一致认为直捣黄龙就能解决兰州问题。所以当年正月初三,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往征大漠。这场仗打到六月份结束,众将凯旋后才开始的对号封赏。

这次封赏只有公、侯、伯三档,子、男二档不置,一共封了六公、二十八侯、二伯。六公之中除了文臣之首李善长,其余分别是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也就是说远征漠北的几位大将里,汤和未封公爵,常茂受父亲常遇春的恩荫得了开国公爵。常遇春的战功恩荫到子弟不足为奇吧?他于前一年北伐中原时暴毙军中,怎么说也算个“工伤”,既然只封六个公爵,总有一个牺牲品,那就是汤和,前边几个他也挤不掉啊!朱元璋找个理由说他“与朕同里闬,结发相从,屡建功劳,然嗜酒妄杀,不由法度。”所以给了个侯爵之首。

开国二十八侯: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郭兴、王志、郑遇春、费聚、赵庸、吴良、吴祯、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铎(康茂才子)、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两个伯爵是刘伯温与汪广洋,公伯八人其实还体现不出分封法则,二十八候才能体现朱元璋的分封思路。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话说“凡今爵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无私。”那么朱元璋是怎么至公无私的呢?在谈及明朝的开国功臣时,少不了淮西二十四将的概念,即元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初一,朱元璋离开濠州独自奔赴定远发展时,带走的二十四人。

淮西二十四将: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

淮西二十四将中,徐达功高封公,其余人等除了阵亡的如花云、耿再成、耿君用等,和一些战功平平的将领外,基本上都拜为侯爵,与开国二十八候重合人数达到了十一位,还有恩荫的子弟封侯者如耿斌文恩荫父亲耿君用。这些重合的人都排在侯爵较前的位置,说明朱元璋分封的时候非常看重跟随他的时间先后,也就是我们说的资历。

洪武三年九月,朱元璋在分封宴上钦定了朝廷“宴飨乐章”,以《起临濠之曲》、《开太平之曲》、《安建业之曲》为首三曲,分别对应了朱元璋起义的不同阶段。对号入座,二十八候的前十四位皆是《起临濠之曲》阶段跟随他的老资历或子弟恩荫。

而在谈及资历这一块,也出现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即巢湖水军的位次偏靠后。按理说,巢湖水军是至正十五年攻克南京的重要力量,从跟随朱元璋的时间,到立下的战功,都不逊色于唐胜宗、陆仲亨等。而在封侯时,仅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四人入列。且在分封的解释上,朱元璋说汤和、赵庸、廖永忠、郭兴本可封公,但都存在劣迹,才止于候。这说明朱元璋心里很清楚,巢湖水军将领赵庸、廖永忠的资历和功劳掩盖不住,存在刻意打压之嫌。

这里汤和、郭兴很有可能是当做打压巢湖将领的工具,朱元璋将发小汤和、妻舅郭兴刻意贬低,然后顺理成章的降低巢湖将领的位次。之所以刻意打压,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第一、朱元璋对巢湖水军的归属感存疑。

巢湖水军当时来投时,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也就是说巢湖水军投靠的过早,朱元璋只是个三当家,人家主要是奔着郭天叙去的。他们与朱元璋的从属关系并不如淮西二十四将。

第二,巢湖水军在分封时的战略地位下降。

当时巢湖水军投奔红巾军时算是雪中送炭,其实力雄厚,在天下未定时,于江淮一带的战略作用无人能比。但到大业初成,朱氏政权的战略目标发生偏移,徐达等人领导的野战部队战略地位更加突显。反而是巢湖旧将已经形成小集团式的利益组织,在战略地位下降时,这种小团体更会引起朱元璋的忌惮与打压。

以上就能说明,朱元璋最认可的人,就是在独立发展时期跟随他出生入死,最好是没有任何实力的小白。比如常遇春,以盗匪头子的身份投奔朱元璋,只带去十来个强盗入伙。换个方式理解,就相当于朱氏集团独立上市融资,朱元璋最喜欢小股东融入,因为他们不掌握话语权,而且会为公司发展尽职尽责。大股东的进入,必然带有强大的资金做保证,在企业起步的时候,朱元璋欢迎你,但到了分红阶段,对不起,朱元璋要稀释他们的股权,减少他们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刘伯温的分封合情合理

从上述就已经能够看出,朱元璋对功臣的分封保持了几个原则:首先是资历与功劳并重;其次是现实主义的重武轻文;最后是立场的洁白无瑕。

刘伯温的功劳与资历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种评价虽然夸张,但也突出了刘伯温对朱元璋政权的贡献。尤其是他的“时务十八策”,为朱元璋规划了各个击破的争霸战略,对朱氏集团战胜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奠定了战略基础,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

与功劳相比较,刘伯温吃亏在资历上,他是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才被朱元璋礼聘而至的。这个时期的朱元璋早已占领了南京,且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宴飨乐章”首三曲刘伯温是一曲都未赶上。如果放在今天,可以说公候爵位都是跟着朱元璋白手起家的创业团队,刘伯温算是帮助朱氏集团公司做大做强的职业经理人。朱元璋能给刘伯温一个伯爵,算是上市成功后的特别感谢了,那些公候才是原始股份的持有者。

现实主义角度

刘伯温的才能在于谋,这与李善长不同,朱元璋将李善长称为“吾之萧何”,在天下初定的时候,善治之臣当然是帝国最需要的人才。而善谋之臣的作用就相对下降,所以朱元璋称帝之初,以刘伯温为御史中丞,这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前身,掌监察一职。也就是说朱元璋有意识的让刘伯温干得罪人的事儿,因为他善于谋划,鬼点子多,又恰好不属淮西派,对于制衡官僚队伍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期任命李善长为左丞相,这是最高行政长官,朱元璋可以依靠他进行建国初期的行政机构搭建,由军事形型权向治理型政权转化。

正因为朱元璋需要这样的政权转型,所以洪武三年的分封中,李善长以文人的身份位列开国六公爵之首,这也是向天下传达一个信号,宣传明朝的治世愿望。若从政权的稳定性讲,刘伯温正是因为善谋,且在战争时期献过“遣使试生死”的毒计,朱元璋对其是有忌惮的。为何西汉开国时,萧何能够安安稳稳的做官,张良却要功成身退呢?因为在和平时期,善治的作用大威胁小,善谋的作用小威胁大。就好比一个公司,创业时市场开发部门最受重视,稳定时运营部们最受重视。

立场问题

“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善,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在用人上是有“洁癖”的,他在创业时期就有一个规定,即每次战胜元朝军队后,所有曾在元朝为官的降臣不准参与庆功宴。可以说朱元璋对元朝旧僚是持有偏见的,毕竟他认为爹娘都是死于元朝官僚的腐败上。洪武四大案中的“空印案”从本质上讲,主要就是对元朝降臣的一次清洗。所以曾在元朝为官的刘伯温本身就有“污点”,而且刘伯温有一个特质更加放大这个污点,即对小明王的鄙视!

朱元璋对小明王其实是比较尊敬的,在受吴国公后,朱元璋在元帅府摆上御座,每天议政前都要领下属跪拜这个空座位。而唯独刘伯温不拜,并说“牧竖耳,奉之何为?”意思是一个放牛娃,拜个屁啊!这句话体现了元朝旧僚心中的等级观念,这个观念朱元璋虽慢慢接受,并成为金字塔顶端的那个人。但在吴国公阶段,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也是个放牛娃出生,正是元朝旧僚的“狗眼看人低”,才放纵了贪腐和不作为,导致这些放牛娃成了孤儿。

“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缴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明史.廖永忠传》

所以这件事情让朱元璋与刘伯温心里的隔阂越来越大。后来小明王在廖永忠的护送下,翻船落水而死,成为一桩迷案,朱元璋在分封时为影射过这件事,说廖永忠本可封公,但曾经和亲近的儒生窥探他的意思,所以只给个侯爵。这个窥探圣意就是指小明王被廖永忠故意害死于湖中,这里的儒生虽未点明,但通过所善二字大致能猜出是杨宪,而杨宪的资格与地位根本指挥不动廖永忠,从派系上讲,杨宪的背后很有可能是刘伯温在指点,毕竟刘伯温才是那个最不喜欢小明王的人。

综上,刘伯温能够得一伯爵,已经算是朱元璋开恩了,这里的用意还包括制衡权势滔天的淮西官僚集团。刘伯温属于浙东体系,汪广洋属于中立体系,除此之外,汪广洋算是文官集团里治理能里拔尖的官员,洪武三年李善长因病修养,所以汪广洋得伯爵也沾了这个光,否则伯爵甚至可以不置。刘伯温获封诚意伯,意思很明显,表达了朱元璋邀请刘伯温出山的诚意满满,并不是表彰刘伯温的功绩,这就是意外的恩典!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刘伯温在朱元璋创业团队里的实际地位是怎么样的为何建国后只被封伯爵

从刘基在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得到的职位来看,刘基在明太祖朱元璋“创业团队”中的地位并不算高。刘基的职位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监委主任,顺带负责点修史之类的工作。那么,为什么洪武三年,刘基仅仅被朱元璋封为了诚意伯呢?

首先,自从宋代推行重文抑武的国策之后,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是给武将高位弱权,而给文臣低位强权。爵位这种东西,绝大多数都给予了武将,给文官授爵者,很少!整个明初的封爵系统中,公爵、侯爵两级,除了韩国公李善长,几乎一水儿都是武将。李善长是谁?中书左丞相、号称明朝开国第一文臣。而且,籍贯安徽定远的李善长还拥有淮西背景,属于朱元璋的嫡系班底。即便是伯爵,实际上文官获得者也寥寥无几。朱元璋授予刘基伯爵并不算低,已经算是给了面子了。因为,即便不给文官授爵,也无可厚非,挑不出太多理来。

其次,作为文官,刘基之上还有李善长。李善长此人和淮西籍官员、将领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关联。作为朱元璋起家的班底之一,他的地位是刘基这些外来户永远无法达到的,如果朱元璋给刘基授公爵,哪怕是侯爵,也势必会让李善长感到压力,不利于班子内部的团结。更何况,如果给刘基授公爵,那么给地位、功劳远在刘基之上的李善长什么?王爵吗?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为避免让李善长产生一些想法,朱元璋也不宜给刘基过高的爵位。

再其次,刘基和朱元璋实际上并不贴心。朱元璋内心相对信任的还是淮西子弟兵。对于来自对手张士诚地盘的浙东士子集团,朱元璋既要用他们,实际上也防着他们,对刘基亦然。同时,元朝进士出身的刘基颇为恃才傲物,骨子里对于农民出身的淮西勋贵、甚至朱元璋本人都不太看得上眼的。但是,刘基又不甘心无所作为、老死乡里,这才出来为朱元璋所用。在天下未定之时,朱元璋迫于形势以及拉拢人才的需要,对刘基和浙东士子集团还算客气、也尚能容忍。一旦江山坐稳,这帮人的地位立即下降为普通文臣,一次科考就可以录上数百。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刻意晾一晾浙东士子集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能给刘基一个诚意伯已然是给了脸面了。

实际上,刘基的能力和贡献被一些野史演绎过分夸大了。他在朱元璋阵营所扮演的始终只是一个智囊的角色,而没有成为像李善长、甚至后来的胡惟庸那样、独当一面的角色。由于智囊工作的特殊性,主要偏向理论、规划方面,而非实施、执行。因此,刘基真正能够量化的“功”并不多,而授予爵位之时,除了朱元璋的信任之外,最大的参照就是量化的所谓的“功”。这一点上刘基完全不占优势,甚至可以说有些吃亏。因此,被授予伯爵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刘伯温是什么官职

刘伯温是明朝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刘伯温为什么没被封为公爵

刘伯温的功劳岂止封一个公爵就可以,更别说伯爵实在是大才小用。刘伯温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间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封侯拜将也不为过。可是刘伯温是一个智者,跟张良、范蠡他们走一样的路,放弃功名利禄归隐山野、潜心修道、不闻世事。而徐达、常遇春不离开的命运跟韩非、崩越等人一样。狡兔死,走狗烹。敌国亡,谋臣死。这是求功名者的死路,刘邦不是刘秀,朱元璋也不是刘秀,拥有那种帝王的胸怀。伴君如伴虎,所以他没当伯爵,是他拒绝的,好让自己功成身退。

关于本次刘伯温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为何只被封为伯爵和刘伯温为什么只封伯爵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刘伯温预言之 烧饼歌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66688815.com/14/139394.html
上一篇:刚毕业第一份工作是选择国企还是私企(一毕业进国企是正确的选择吗)
下一篇:刚练完瑜伽后会腰酸背痛吗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