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酒不能吃什么药(哪些药物不能喝酒)
14722023-08-27
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干咳吃什么药好得快的问题,以及和咳嗽专家建议吃什么药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鼻、咽、喉部急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多见。本病俗称伤风,属中医感冒范畴。本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春冬两季好发。一般起病较急,病势较轻,病程较短(一至两周),常为散发,预后较好,少数患者可引发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对于本病的症状描写最早可见于《素问·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素问·风论》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名曰寒热。”明确指出了中医感冒的发病机理。张仲景《伤寒论》第12条描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书中开出了治疗风寒外感的第一方。而中医感冒之名则首见于北宋·杨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发热伤风,鼻塞声重……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黏稠。”以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伤风》中认为其病位属肺,并根据辨证提出辛温、辛凉两大治则。《类证治裁·伤风》《证治汇补·伤风》等对虚人感冒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方法。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由六淫侵袭人体而发病,其中以外感风邪为外因。风邪侵袭人体发病,其途径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入。肺主皮毛,若外邪入侵,皮毛防御功能减弱,腠理疏松,肺卫功能失调,由此产生肺卫症状,因此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卫。此外,肺开窍于鼻,鼻窍不利,宣发不行,亦可导致本病。
“正气不足”是感冒的内因。人体常因过度劳累、七情失调、饮食不节等造成正气不足,卫外失固,外邪乘虚而袭,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了内因在发病中的作用。
风邪侵袭人体,在不同的季节,常兼夹其他当令之时气而相合致病;或因各人禀赋、体质差异,内外相引致病。如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夹燥;如阳虚之体易感受风寒,阴虚之体易感受风热、燥热,痰湿之体易感受湿邪。一般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以风寒、风热之证为多见。
【发病机制及病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70%~80%是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乙、丙)、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而发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罹患。本病病理变化以鼻腔及咽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破坏,少量单核细胞浸润,有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为主;继发细菌感染后,则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本病通过询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1.临床表现
初期以鼻、咽部症状为主,常见喷嚏、鼻塞、流清涕、咽喉干痒、咽痛、声嘶;全身症状比较轻微,如头昏、头痛、腰背或关节酸痛、轻度的恶寒发热,可伴有咳嗽。初期未愈,症状进一步加重,鼻塞明显,可出现流黄脓涕、咽痛、咳嗽、头痛、发热加重并伴有明显的全身乏力,部分可出现胸闷、胸痛、呼吸不畅、食欲减退。
2.体征
鼻黏膜充血水肿伴较多分泌物,清涕、黄稠涕均可,咽部充血,部分可有扁桃体肿大。
3.实验室辅助检查
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性感染时,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
4.发病季节
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季或气候急剧变化时多见。
5.病程
一般5~7天可愈,重症者病程明显延长。
二、鉴别诊断
1.过敏性鼻炎
常对特定的花粉、气体、尘螨等过敏,或伴其他过敏性疾病,有反复发作病史。起病急,每于晨间发作,持续时间短。鼻腔发痒,频繁喷嚏,流清涕,无全身症状。体检可见鼻腔黏膜水肿、苍白,鼻腔分泌物检测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2.流行性感冒
有流行性发作特点,起病急骤,全身症状较鼻咽部症状为重,常伴高热、全身酸痛、球结膜炎症。鼻洗液中黏膜上皮细胞涂片,用荧光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检查,或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诊断可鉴别。
3.急性传染病前驱期
如麻疹、脑炎、伤寒、斑疹伤寒等,通过对这些病的流行季节或流行区域的观察,以及其他相关的合并症状和病情的演变,辅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可以鉴别。
【辨证要点】
一、辨寒热和虚实
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卫,故有表寒、表热、表实、表虚的不同。共有症状: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区别: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为表寒或表实证;若恶寒轻,发热重,少汗或有汗,咽喉肿痛,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为表热证;若发热、头痛、恶风、自汗多者为表虚证。
二、辨普通和时行
因感邪的不同,临床上又分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两种。普通感冒以感受风邪为主因发病,冬、春季节或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率较高,常呈散发性,病情较浅,症状较轻,多无传变;时行感冒以感受时行病毒为发病主因,发病与季节及气候变化无关,在一定的范围内传染流行,起病较急,病情较重,全身症状明显,可发生传变,易入里化热。
三、辨体质和兼夹
体质强壮者,往往症状较轻或经治疗后能较快恢复;体质虚弱者,往往症状较重或经久不愈、反复感冒。感冒可见兼夹之症,夹湿者以身热不扬、头重如裹、关节酸痛、胸闷、纳减、苔腻为特征;夹燥者以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少痰或痰中带血丝、口渴、舌红少津为特征。
四、类证鉴别
本病当注意与某些温病早期相鉴别,因温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温病,每常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风温初起即极似风热感冒之征,因此在各种温热病的流行季节里应特别提高警惕,密切观察动态变化。一般而言,本病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温热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本病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温热病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辨证施治】
本病的主要治疗原则应遵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意。邪在肺卫宜发散解表、调和营卫、宣通肺气。若伴兼夹之症,则要随症加减。
1.风寒袭表证
证候:感受风寒之邪,鼻塞流涕,微微恶寒,喉痒咳嗽,痰多稀薄,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散寒,理气和中。
方药:症轻者香苏饮加减,症重者荆防败毒散加减。
香苏饮适宜四季轻度的感冒。方中紫苏疏表气而散外寒,香附、陈皮行气化痰,姜、枣、甘草则和中以助解表。若见发热者,可加荆芥、防风;恶寒伴头痛,脉浮缓有汗者,可与桂枝汤加减用之;脉浮紧无汗者,可与麻黄汤加减用之;咳频,咳痰不畅者加桔梗、半夏、杏仁;喉痒者加西青果、板蓝根;音哑者加蝉衣、玉蝴蝶、胖大海;便秘者加瓜蒌仁;便溏者加白术、焦六曲。
若见恶寒、发热、头痛,伴肩背酸楚、汗不出等风寒袭表重症者可用荆防败毒散加减用之。荆防败毒散方中以羌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风寒湿邪;川芎行气祛风,柴胡疏散解肌,助散外邪;桔梗宣肺,枳壳降气,前胡祛痰,茯苓渗湿,以宣利肺气,止咳化痰;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生姜、薄荷以助解表。
2.风热犯表证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胀痛,咽红疼痛,咳嗽,痰黄稠,鼻塞流稠涕,口渴欲饮,舌尖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
方中金银花、连翘既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又具芳香辟秽的功效。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发散表邪,透热外出。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桔梗宣肺止咳。甘草既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又可合桔梗清利咽喉。
3.暑湿困表证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少,头昏胀痛,肢体酸痛,胸闷泛恶,腹痛吐泻,咳嗽痰黏,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浮而数。
治法: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方药:香薷散。
方中香薷辛温芳香,解表除寒,祛暑化湿;厚朴苦辛而温,行气除满,内化湿滞;白扁豆健脾和中,渗湿消暑。入酒少许同煎,增强散寒通经之力。
4.燥邪侵表证
证候:恶寒无汗,咳嗽无痰或痰稀,头痛,鼻燥咽干,口渴,舌苔薄白而少津,脉弦或浮数。
治法:轻宣凉(温)燥,理肺化痰。
方药:凉燥者,用杏苏散;温燥者,用桑杏汤。
杏苏散中苏叶辛温不燥,解肌发表,开宣肺气,使凉燥从表而解;杏仁苦温而润,宣肺止咳化痰;前胡疏风降气化痰,助杏仁、苏叶轻宣达表而兼化痰;桔梗宣肺,枳壳降气,一升一降,宣利肺气;半夏、橘皮、茯苓理气化痰,甘草合桔梗宣肺祛痰;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通行津液。
桑杏汤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宣肺止咳化痰;豆豉辛凉解表,助桑叶轻宣透热;贝母清化痰热,助杏仁止咳化痰;沙参润肺止咳生津;栀子皮质轻而入上焦,清泄肺热;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5.气虚外感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膈满闷,咳痰无力,气短懒言,舌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方药:参苏饮。
方中苏叶、葛根发散风寒,解肌透邪;前胡、半夏、桔梗止咳化痰,宣降肺气;陈皮、枳壳理气宽胸;人参益气,扶正托邪;茯苓健脾,渗湿、消痰;木香行气,醒脾畅中;甘草补气安中,兼和诸药。
6.阳虚外感
证候:恶寒重,发热轻,甚则蜷缩寒战,肢冷无汗,面色苍白,语言低微,咳嗽痰稀,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或浮大无力。
治法: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方药:再造散。
方中黄芪、人参、附子补气助阳,既鼓邪外出,又防阳随汗脱;桂枝、细辛、羌活、川芎、防风疏风散寒,解表逐邪。芍药和营,并制附子、桂枝、细辛、羌活之燥;煨生姜和大枣同用,温胃滋脾,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调营卫而资汗源;甘草甘缓,安中调药。
7.阴虚外感
证候: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干咳痰少,咽干口渴,心烦,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辛凉解表,滋阴清热。
方药:加减葳蕤汤。
方中葳蕤(即玉竹)味甘性寒,滋阴润燥,且滋而不腻,用以润肺养胃,清热生津;葱白、淡豆豉、薄荷疏散风热;白薇苦咸降泄,清热而不伤阴;桔梗宣肺止咳祛痰;大枣甘润养血,甘草调和诸药。
8.血虚外感
证候: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头晕心悸,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
治法:养血解表。
方药:葱白七味饮。
方中葱白、豆豉、葛根、生姜发汗,解表,解肌;生地、麦冬养血滋阴;劳水味甘体轻,以养脾胃,使汗出表解而血不伤。
【其他治疗】
一、中成药
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中成药比较多,临床运用广泛,适应证容易掌握且服用方便。主要的应用分类有风寒证、风热证和感冒兼夹证。
1.感冒冲剂
组成:忍冬藤、板蓝根、前胡、桔梗、葛根、甘草、牛蒡子、薄荷脑。
功效:清热解表,宣肺止咳。
用法:每次1~2袋,每日3次。
适应证:风热型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2.银翘解毒片
组成:薄荷、淡豆豉、淡竹叶、甘草、金银花、荆芥、桔梗、连翘、牛蒡子。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用法:每次4片,每日2~3次。
适应证: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3.板蓝根颗粒
组成:板蓝根。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用法:每次5~10g,每日3~4次。
适应证: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腮部肿胀,急性扁桃体炎。
4.通宣理肺丸
组成: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制半夏、茯苓、炒枳壳、黄芩。
功效: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用法:每次2丸,每日2~3次。
适应证:风寒型感冒咳嗽,发热恶寒,鼻塞流涕,肢体酸痛。
5.正柴胡饮冲剂
组成:柴胡、防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散寒,解热止痛。
用法:每次10g,每日3次。
适应证:外感风寒初起的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
6.防风通圣丸
组成:白芍、白术、薄荷、川芎、大黄、当归、防风、蜂蜜、甘草、滑石、黄芩、荆芥穗、桔梗、连翘、麻黄、芒硝、石膏、栀子。
功效:解表通里,清热解毒。
用法:每次1丸,每日2次。
适应证: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风疹湿疮。
二、常用食疗方
1.风寒感冒(以畏寒怕冷、鼻流清涕为主)
(1)生姜红糖茶:生姜10g,切片加水煮沸,加红糖15g,趁热顿服。
(2)葱姜茶:茶叶9g,生姜2片,葱白3根,水煎热服。
(3)大蒜瓣:生熟各7枚,共食之,每日1次。可预防感冒。
2.风热感冒(以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为主)
(1)银花豆豉粥:银花9g,豆豉9g,水煎去渣,加入粳米60g,白糖适量,煮粥食。
(2)银花芦根薄荷饮:金银花15g,芦根30g,薄荷15g。将上述药物洗净后,用开水冲泡当茶饮。
(3)石膏知母粥:石膏100g,知母20g,粳米100g。将石膏打碎,与知母一同放入锅中,加水300~400ml,煮30分钟后滤去药渣,再加入淘净的粳米,用小火煨稠,待稍凉后食用。每日3次。功用:清热、生津、除烦。适用于感冒发热较重,口渴,心烦,大便干燥等症。注意热退后即应停服,体虚者宜少服。
(4)杏菊饮:杏仁、菊花各6g。将杏仁打碎,与菊花一起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
3.暑湿感冒(以夏天贪凉,感冒风寒,身热恶寒,头疼无汗,胸闷乏力或呕吐、腹泻为主)
(1)香薷饮:香薷9g,白扁豆9g,厚朴6g,砂糖适量,水煎热服。
(2)藿香饮:鲜藿香叶15g,陈皮6g,白糖适量,水煎热服。
(3)绿豆茶:绿豆30g,绿茶9g(袋装),加水300ml,煎煮后去茶叶加白糖适量,热服。
4.体虚感冒(以体质亏虚,经常感冒为主)
(1)葱姜糯米粥:葱白5根,生姜3片,糯米100g,同入锅加水熬成粥,趁热服,微汗为宜。此方适用于体虚易于风寒感冒患者。
(2)玉竹豆豉饮:玉竹12g,清豆豉9g,白糖适量,水煎后去渣饮水。此方能养阴生津、清热解表,适用于阴虚之体,风热感冒患者。
三、内病外治法
1.推拿
正坐位:大鱼际揉法揉前额约5分钟;抹法分抹前额、目眶上下缘及鼻翼两侧,反复5~8遍;中指指端揉太阳、攒竹、迎香,每穴1分钟;扫散法施于率谷前后约1分钟;五指拿法拿头顶,从前发际开始到后发际,重复3~5遍;拇、食、中三指拿风池和颈项约3分钟;拇指按揉合谷、曲池,每穴1分钟;拿法拿肩井8~10次。
俯坐法:拇指按揉风门、肺俞、大椎,每穴2~3分钟;小鱼际擦法直擦背部脊柱(自大椎至命门穴)和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使局部有温热感。
2.针刺
(1)风寒束表证
取穴:大椎、风池、风门、肺俞、合谷、列缺。
随症取穴:无汗者加复溜;鼻塞流涕者加迎香;痰多者加丰隆、足三里;头痛甚者加百会、印堂、太阳;肌肉酸痛者加大包、大杼。
(2)风热犯表证
取穴:大椎、合谷、外关、尺泽、肺俞。
随症取穴:咳嗽者,加天突。
(3)暑湿袭表证
取穴:大椎、内关、合谷、曲池、中脘、足三里。
随症取穴:头重身重者,加脾俞、大包、三阴交;吐泻较剧者加曲泽、委中。
3.艾灸
大椎为诸阳之会,艾灸大椎穴可振奋一身之阳气,对于风寒束表之感冒者,效果佳。
4.拔罐
取穴:大椎、大杼、风门、肺俞、身柱。
走罐:大椎至命门沿着脊椎及两侧膀胱经区域涂上凡士林油,然后用大号玻璃火罐自大椎至命门来回走罐,直到皮肤充血、发红。
5.刺络放血
高热者可加耳尖或者耳垂点刺出血;咽喉肿痛者,加少商点刺出血。大椎穴点刺出血退热。
6.耳穴
取肺、气管、内鼻、耳尖、咽喉、三焦,毫针强刺激,或者埋磁珠压迫刺激。
7.皮肤针
取鼻翼部、前额、颞部、大椎穴,后颈部正中及两侧、背部足太阳第一侧线,颈部及背部重刺激。
【转归及预后】
本病一般以风寒表证者居多,病势轻浅,轻症往往无需用药,自行痊愈;稍重者,用药5~7天当可痊愈,预后良好。若邪气过盛,化热入里,则病势加重,可出现流黄稠涕、咳黄稠痰、咽红痛等症。反复发病,正气耗损,易成本虚标实之证,应引起重视。此外,发病期间若正气受损、免疫功能降低,常可影响到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预防与调护】
本病的预防很重要,平素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尤其是在季节变化、气温骤变的时节。主要的预防用药有:板蓝根、大青叶、贯众、金银花、紫苏、藿香、佩兰等。中成药如玉屏风散等亦有良好的预防作用。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增强机体防御疾病能力及对寒冷的适应能力,预防感冒的发生。在感冒流行季节,应尽量少去空气流通不佳的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
病人宜多饮水,大量饮水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促进发汗和体内代谢废物的排泄。要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宜进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风热感冒病人要忌食辛辣、油炸食品和炒货。
另外,应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增加休息时间,按时服药,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临证经验】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虽属临床常见、多见之简单疾病,但“重病之起,皆有诱因”,感冒就是最常见诱因,所以应加以重视。诊治时应详参患者的寒热虚实、体质强弱、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整体辨治,合理用药,使“邪去身安”。在辨证用药上,充分体现“医之用药,如将之用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的观点。
一、治疗外感,肺鼻同治
感冒虽不算大病,但临床上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对于原有鼻、咽、喉等疾患者,往往难愈,即使暂时缓解,也容易反复发作。治疗要重视“局部和整体的辩证关系”;“肺开窍于鼻,鼻喉是肺的门户”。所以,处方时往往考虑到鼻喉与肺同治的问题。
二、经典理论,用于实践
在外感病例中,也经常遇到症状比较重的病人,见高烧烦热、恶寒头痛,尤其是肩背四肢酸痛不利、汗闭、脉弦紧、面部升火、舌干质红苔腻等一系列阴液亏损、风寒夹湿的急重证候,往往投以荆防败毒散加减用之。此方散寒除湿退热力量较强,有时可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效果,同时能快速消除症状,有利于保存体内元气,使病人早日康复。此外,在见高烧恶寒外感病人中,往往伴有津液亏损、口渴心烦、腑气实而大便坚、舌质红干、苔垢黄腻等证候,此时多投以大承气汤猛下之剂,急下存阴,俗谓“大便一通,百病轻松”,有助于外感症状的好转,体现了“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中医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三、老年感冒,稳旧除新
老年人一般体内正气不足,卫外功能低下,若生活起居不慎,寒暖失宜,易引六淫邪气、时行病毒侵犯人体而致病。中医经典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就对正与邪的辩证关系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诊治老年患者感冒时,格外重视其体质强弱、基础疾病情况。体质强时,祛邪气的药量可多于扶正药量;体质弱时,则正邪兼顾,既不犯虚虚之戒,又无引邪深入之忧。此外,老年患者每个人的基础病史不同,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也因人而异。患有心肺慢性疾病(如慢阻肺、支扩、慢性心衰等)的老年患者、体质差的患者,一旦感冒就极易诱发肺部感染或加重原有基础疾病等并发症,不可轻视。先生把基础疾病谓作旧邪,感冒邪气视为新邪。新旧二邪的处理原则概括为“稳旧除新”四字,意在使外感新邪速去,勿甚旧邪而致病情加重或变证丛生。
四、小儿感冒,治法灵活
小儿感冒与老年感冒不同,小儿肺脏娇嫩,形气未充,遭受外感时邪,寒热外邪容易转变夹杂。小儿为纯阳之体,虽“阳常有余”,但稚阳未充,且又稚阴未长的生理特点,使得感受风寒时邪后,邪气从体质而变化,或热化,或寒热相兼,错综复杂。故治疗小儿感冒处方用药,多寒温并用,随小儿寒热偏盛不同,灵活调整辛温、辛凉药的比例。此外,在小儿感冒处方中加入六曲、谷麦芽、鸡内金等健脾之品也是辨治小儿感冒的一大特色,因为小儿五脏娇嫩,脾胃为后天之本,加入六曲、谷麦芽,不但可以健脾消食、保护脾胃功能,而且还可以有加强解表和营的作用。对于小儿感冒频作者,主张未感冒时常服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止汗防邪。民间有香佩疗法来预防小儿外感,选出一些具有芳香解毒、辟秽祛邪的中草药制成防感散香袋(雄黄、黄芩、冰片、桂皮等),利用药物气味吸入来预防小儿感冒。
五、感冒辨治,常用药对
1.麻黄、桂枝
麻桂二药为肺科病证宣肺发汗之首选药对,相须为用,邪从汗出。但有高血压或心悸的患者,因麻黄性峻而不宜适用。桂枝性缓和,可祛邪透达营卫,单用亦可起到发汗解表之效。
2.荆芥、防风
荆防二药也是表证疏散风邪之首选药对,相须为用,疏散在表风邪,且二药可灵活加减用于风寒、风热感冒中,如荆防败毒散、银翘散。治风寒感冒,荆防同用;感冒夹湿则重用防风,取其祛风、祛湿之效。若感冒兼有腹泻者,可用荆芥炭、防风炭。
3.柴胡、葛根
柴葛二药性皆轻扬升散,长于达表散邪。柴胡既散风寒,又散风热,长于退热,对于感冒症见寒热往来或热象显著者,多加用之。对触冒风邪后自觉项背强几几(《伤寒论》)的感冒患者,葛根能起到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
4.生姜、薄荷
姜薄药性相反,一温一凉,临床治疗风寒、风热感冒都可用之。生姜既可入汤剂协同麻桂、荆防发散风寒,也能单味加红糖煎汤治疗风寒感冒。薄荷辛凉透表发汗,适宜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而有表证,常与银花、连翘同用。
5.银花、连翘
二药为《温病条辨》银翘散的君药,既能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又能芳香辟秽,在透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对于春温感冒,多以银翘散加减。
【各家经验】
一、谢昌仁诊治经验
感冒的发病机理总由病邪从呼吸道而首先犯肺。因肺合皮毛,故其病变部位在于肺卫,临床表现一般都属肺卫表证,初起治法总不能离开宣肺解表的原则。病人卫气有疏密,感冒有浅深,故见症有轻重,治法不宜表散太过,不宜补益太早;须察虚实,审轻重,辨寒热,顺时令。
1.治疗感冒不可失之于表
即感冒之证属肺卫表证,失治误治可导致外邪入里,变生他疾,应抓住时机解表祛邪。
2.虚者勿表散太过
感冒患者发汗过度易导致津液耗伤,尤其体虚患者不胜药力,更易气随汗脱,气阴两伤,甚至可能发生阴竭阳亡的危险。因此,解表宣散应注意分寸,选择合适的方药与剂量。
3.注意夹杂之证
感冒风邪可夹寒、暑、湿、燥、热(火)等外邪共同为患。风夹寒湿袭肺者,郁闭肺窍,肺气失宣,皮毛闭塞;风夹热暑燥犯肺者,邪热上冲,肺失清肃,皮毛疏泄失常。由于患者体质不同、素体偏盛、宿疾伏痰等原因,内外因相互影响,受邪亦会不同,如素体阳虚者易受风寒、素体阴虚者易受燥热、痰湿内盛者易感外湿。不同病因致病在发病时节与临床表现等方面各有特点,治则方药也不尽相同,辨清病因是中医诊治感冒的重要步骤之一。
4.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感冒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先兆,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其转归、辨别其预后,从而正确地加以处理。
5.须察虚实、审轻重、辨寒热、顺时令
感冒患者有体质强弱、偏盛的不同,感受外邪有种类、轻重的不同,以及发病季节、气候的不同等等,临床医生必须仔细辨证,把握正确的治疗原则和尺度,精选方药,这样治疗才能做到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并达到较好疗效。
二、吴良德诊治经验
感冒为风邪所致,风为百病之长,一风生百病。任何疾病只要并发感冒就会加重,现代称之为“诱发”,因此,感冒为百病之首。
1.不能滥用抗生素
现在临床随意使用抗生素治疗感冒是一种极大的错误。因为感冒为外感风邪所致,应以发散解表,祛邪外出治疗为主。若有炎症,也并非就是细菌感染,抗生素最易损伤人的阳气,致表邪未解,正气先伤,这无异于闭门留寇。随意使用抗生素只会使感冒缠绵难愈而加重病情,甚至变生他病。
2.小柴胡汤加减
治疗感冒擅用小柴胡汤加减。认为小柴胡汤的适应范围很广,不仅限于少阳病证。只要辨证准确、灵活加减,对太阳、少阳、阳明三经的病证都可以治疗。现在的感冒由于环境气候的变化,很少有单纯的风寒证或风热证,而多为寒热、虚实夹杂,特别是现在许多人感冒初期先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将感冒病邪压抑于体内而不得外发,或入里化热,或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使简单的感冒变得反复难治。故治疗感冒注重表里、寒热、防治兼顾,运用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加减,但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全身酸痛、口苦咽干、咽痛或兼脘胁胀满、纳差、烦热呕恶等症均可用之。
三、朱建贵诊治经验
临证辨治感冒,以“必先岁气”、“发表不远热”、“老人勿忘扶正”为原则。
1.必先岁气
临证务必掌握四时五运六气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注意辨别时令与邪气,才能做到“知常达变”。感冒发热,四时有别,必须考虑时令邪气,才能做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2.发表不远热
临证不可一见外感发热,即用大剂辛凉,甚或苦寒药攻伐,用寒药治寒邪,可导致病情加重。须仔细审辨其寒热之病机,不被“表热”之假象所迷惑,时有发热是伤于寒而传为热,本寒而标热,寒从外入者,仍从外出,此时应“发表不远热”。
3.老人勿忘扶正
老年人患病,不仅内伤病是本虚标实,外感病往往也是本虚标实,是正气亏虚而感受了外邪,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治疗老人外感病时,应十分重视审察患者的气血阴阳的虚损状况,强调“老人勿忘扶正”,扶正以达邪。
四、白云辉诊治经验
实证感冒当祛邪解表,重在清解。若见风寒证,亦应知其传变,于清解中佐以辛散即可;虚证感冒,以太阳少阳合并证多见,当扶正祛邪,调和表里,重在和解;对体质虚弱,易发感冒者,则扶正固表,重在扶正,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五、吴绍雄诊治经验
1.呕吐、呃逆
因脾胃素弱,外邪犯肺,易于及胃,胃失和降,故出现呕吐、呃逆,而肺卫症状反不明显,仅见轻微恶风症状。采用解表为主,兼以疏调胃气的治疗方法。
2.脘腹胀满、不欲食
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不欲纳食,强食则脘中异常不适,甚至呕吐、腹痛。此为肺卫受邪,肺失宣降,气机失调,脾胃受纳和运化功能障碍引起。治疗时应以疏卫解表为主,兼以调和胃气。
3.腹痛
为素体火旺或内有积热,再兼外感,内外邪相合,与正气相搏于里所致。患者多伴有明显的发热、恶寒症状,诊断上较为容易,治疗时应以解表为主兼清里热,或表里双解为大法。
4.神疲、乏力、倦怠
易与气虚相混,出现在感冒的初始阶段。详察其症状,则多有感受风邪史,并伴轻微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按感冒辨治,症状能迅速消除。
5.不寐、心烦
多为内有火热郁蕴或胃有食积,风邪引动“内疾”,上犯于心所致,治疗应解表佐以清热、消积、除烦。
六、葛师言诊治经验
临床所遇难治之感冒证多因虚实互见,寒热暑湿错杂其中。治验中表虚汗出者,应以解肌和营,潜镇温阳,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附片取效。湿在肌表,渐而化热者则以解表祛湿、清热淡渗法,用羌活胜湿汤合二妙散治疗。新感寒邪,血虚不能作汗,浮热循经上犯,咽喉不利,拟当归四逆汤加山豆根治疗取得佳效。阳虚外感,汗出呕逆,里急腹痛,久延难治,治以温肾助阳、甘苦化阴,用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
七、缑强诊治经验
将感冒按春、夏、秋、冬四时分型,以气虚、阴虚、气郁、经期感冒分证,认为春季感冒多见风热感冒,治宜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夏季感冒因盛夏炎热,乘凉饮冷,故多形成伤暑而兼伤饮之证,暑多夹湿,治宜祛暑解表清热化湿;秋季感冒,肺为燥气所伤,肺气不宣,治宜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冬季感冒因肾主蛰,冬季毛孔闭塞以御寒,治宜发汗解表,佐以宣肺。
【现代研究进展】
感冒作为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不分地域、种族、季节,每年患病者众多,一年内多次患病者比比皆是,因感冒致死的人数全球每年超过200万。如何有效地预防感冒、治疗感冒,一直是医务工作者的研究课题。
一、病因病机
原金隆认为本病80%以上由病毒引起,主要感受风热毒邪,由口鼻和皮毛而入,发病快,有一定传染性,应在致病因素中增加“毒”的因素,突出毒邪致病。
胡霜等认为感冒致病,寒邪为主要因素,提出了“感冒主寒”的观点。从发病季节看,感冒多发于冬春季节,冬令主寒,朔风凛冽,风寒相合,更易伤人。春为风令,风性善行而数变,天气乍暖还寒,常因寒暖突变,过早更换冬服,或起居不慎等受凉而感冒。
樊移山发现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炎症,在临床上除与细菌感染所共有的症状外,尚有明显的全身酸痛、关节酸痛、头昏重等湿邪浸淫肌肤筋骨的表现,以及湿困脾土、痰湿犯肺的症状,具有“湿证”的特点,因而提出本病易兼夹湿邪,辨证多“湿”的观点。
乐鸣认为本病发生与体质因素有一定相关性,如素体热盛者多病风热、阳虚卫弱者多病风寒、湿盛体丰者多受暑湿。
王健康认为顽固性感冒共同的病理基础是正气虚弱,临床特点是内外合邪,表里同病;不同人群有其相对特定的病理基础,对外邪有相对易感性。
二、治则治法
刘仕昌针对南方病毒性感冒病因多六淫为患,易夹湿邪;病机为卫气同病,气机郁滞的特点,提出清热祛湿合用是治疗的关键。临床采用清宣疏化、透解、解毒诸法并施,多获良效。
高锐等采用超前截断法,具体治法为清热解毒、苦寒泄热、生津养阴、凉血化瘀、化痰散结相结合,能够直挫热毒、控制传变,并使邪有出路,减轻局部炎性病变。
【小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外感病证,属中医感冒范畴,四季皆可发病,人人皆可患病。其主要病因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按季节不同,夹风寒、风热而致病,病位在肺卫,病机为外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皮毛防御功能减弱,腠理疏松,肺卫功能失调,肺失宣肃,属表实之证。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症。辨证分为风寒束表、风热犯表、暑湿袭表、燥邪犯表、气虚外感、阳虚外感、血虚外感、阴虚外感等八类。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清热解毒;若为虚证感冒,应在解表疏风的基础上,注意扶正。本病的病势较轻,预后良好,一般5~7天即可痊愈。有传变者,病程可延长。在季节变化、气温骤变的时节应注意预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生。
一、干咳是怎么引起的
1、吸入物
吸入物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前者如尘螨、花粉、真菌、动物毛屑等;非特异性吸入物如硫酸、二氧化硫、氯氨等。职业性咳嗽的特异性吸入物如甲苯二异氰酸酯、邻苯二甲酸酐、乙二胺、青霉素、蛋白酶、淀粉酶、蚕丝、动物皮屑或排泄物等,此外,非特异性的尚有甲醛、甲酸等。
2、感染
咳嗽的形成和发作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在咳嗽患者中,可存在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的特异性IgE,如果吸入相应的抗原则可激发咳嗽。在病毒感染后,可直接损害呼吸道上皮,致使呼吸道反应性增高。
3、食物
由于饮食关系而引起咳嗽发作的现象在咳嗽病人中常可见到,尤其是婴幼儿容易对食物过敏,但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引起过敏最常见的食物是鱼类、虾蟹、蛋类、牛奶等。
4、气候改变
当气温、温度、气压和(或)空气中离子等改变时可诱发咳嗽,故在寒冷季节或秋冬气候转变时较多发病。
二、干咳吃什么食物好1.藕
中医认为藕性寒、味甘。生用,具有凉血、散淤之功,治热病烦渴、吐血、热淋等;鲜藕汁,每日早晚各服半杯,治肺结核出血、产后出血、鼻流血。
2.金橘
中医认为,金橘性温,味辛、甘、酸,入肝、肺、脾、胃经,有化痰止咳,理气消食、疏肝解郁的功效。主治气郁不舒,胸胁胀痛,食滞纳呆,咳嗽咯痰等病症。金橘有很好的止咳作用,每天食3次,每次5-6颗,也有药效。
3.梨
梨,味甘汁多,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功效。蒸梨,是传统的食疗补品,制法是把梨从蒂下三分之一处切下当盖,挖去梨心,掏空梨中间果肉切块,与川贝母粉、陈皮丝、冰糖屑等一起装入梨内,再放进加入清水的蒸杯内,武火蒸45分钟即成,对嗓子具有良好的润泽保护作用。
4.罗汉果茶
人的肺部喜欢比较湿润的环境,而秋季又是特别干燥,所以许多人在初秋,都会受气温影响,就会出现干咳。秋天的咳嗽,多以燥性咳嗽为主,而罗汉果正好有清热下火的功效,用来泡水喝,止咳化痰对嗓子也好。
5.莴笋
秋季常吃莴笋,可增强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进胆汁的分泌。莴笋中的含碘量高,这对人体的基础代谢和体格发育会产生有利影响。此外,秋季患咳嗽的人,多吃莴笋叶,还可平咳。
6.冰糖
冰糖为白砂糖经煎炼而成的冰块状结晶,故称冰糖。《本草再新》说它能“止咳嗽,化痰涎。”百日咳患儿宜煎水喝或含化食用,所以,不少止咳的单方中都用到它。
7.荸荠
中医认为,荸荠性味甘、寒,入肺、胃经,有清热养阴,生津止渴,消积化痰,止血止痢之功,本品性味多汁,性寒清热,适用于热病伤阴,津伤口渴,阴虚肺热,肺燥咳嗽,食积不消,血痢及崩漏下血等。生吃前一定要去皮或洗净。因为荸荠生长于水田,皮上会聚集有毒的生物排泄物和化学物质,还可能有寄生虫。
8.蜂蜜
秋季干咳吃什么好呢?不烦多吃蜂蜜。蜂蜜不仅可以止咳,还可以改善睡眠、减轻感冒症状,因为蜂蜜能增加唾液分泌,帮助化痰和润滑呼吸道。将雪梨挖去核,把蜂蜜倒入梨中,封盖,放锅内蒸熟,食梨饮蜜。用于肺阴不足之干咳无痰、咽干口燥之病人调养治疗。
9.银耳
有虚劳咳嗽、痰中带血、妇女白带过多、老人身体虚弱、消瘦、食欲不好等身体状况的人,建议常吃银耳。因其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肝糖,具有补胃、润肺生津、提神、养胃、益气、健脑等功效,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补品。
10.百合
中医认为,百合味甘,微苦,性微寒。入心、肺二经、为清补之品。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解热利尿,止咳平喘,理胃健脾的功效。百合适用于阴虚久咳,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等症状。将百合洗净,煮熟,放冰糖后冷却食用,既可清热润肺,又能滋补益中。
三、干咳的饮食宜与忌支气管炎是比较普遍的呼吸系统疾病,换季或者受到病毒感染都可能出现支气管炎,面对这种很难治疗的疾病一定要尽早的采取治疗措施,还要加强日常的护理和保健,尤其是饮食的护理,那么支气管炎干咳吃什么,请看下面的介绍。
1.多吃润肺功效的食物
目的在于减轻咳嗽,并缓解肺部不适。主要包括黑木耳、白萝卜、海带、藕、竹笋、丝瓜、梨(切块并加入适量白糖,蒸熟服用)、花生、核桃等。除此之外,患者可经常喝蜂蜜水,以达到润喉润肺作用。
2.多吃蔬菜及水果
维生素A有保护呼吸道粘膜的作用,维生素C能提高免疫力而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故及时补充两者具有重要意义。这类蔬菜及水果较多,如樱桃、石榴、芒果、猕猴桃、胡萝卜、西红柿、白菜、油菜、黄瓜、冬瓜等,以起到清痰、去火的功效。
3.多饮水
及时补充水分、增加液体摄入量,可纠正或防止失水,还可稀释痰液以促进其排除。患者应多喝白开水,可加入适量蜂蜜(以1小勺为宜,避免过甜)。
4.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牛奶、蛋类、鱼、各种瘦肉、黄豆及豆制品等;在补充蛋白质的同时,患者应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如土豆、豌豆、扁豆、大米、玉米面、葡萄、桃等。
四、冬季止咳食疗推荐1、芝麻冰糖水
做法:生芝麻15克,冰糖10克。芝麻与冰糖共放碗中,开水冲饮。
适用:润肺,生津。治夜嗽不止,咳嗽无痰。注:芝麻1把,生姜50克,共捣烂煮汁服,亦有上述疗效。
2、萝卜猪肺止咳汤
做法:萝卜1个,猪肺1个,杏仁15克。加水共煮1小时,吃肉饮汤。
适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治久咳不止,痰多气促。
3、糖水冲鸡蛋
做法:白糖50克,鸡蛋1个,鲜姜适量。先将鸡蛋打入碗中,搅匀。白糖加水半碗煮沸,趁热冲蛋,搅和,再倒入已绞取的姜汁,调匀。每日早晚各服1次。
适用:补虚损,治久咳不愈。
4、银耳橘羹
做法:取水发银耳100克,罐头糖水橘200克,白糖适量。先将银耳去蒂洗净,加水适量,用文火煮透。改用大火炖烧时,加入白糖和清水,待银耳转软时加入罐头橘瓣,稍煮,当点心食用。具有补气益肾、止咳化痰的功效。
适用症:适用于肺热咳嗽,肺燥干咳,痰中带血等。
5、苹果羹
做法:取苹果1个,雪梨1个,陈皮3克,白糖30克,淀粉适量。先将苹果、梨去皮核,切成丁,陈皮洗净切碎,一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熟至烂,加入白糖,再用湿淀粉勾薄芡,佐餐食用。
适用症:具有补中益气、清热化痰的功效。适用于咳嗽有痰。
6、百合参耳汤
做法:取百合15克,银耳12克,太子参15克,冰糖适量。先将银耳用清水泡发,去杂质洗净,与洗净的百合、太子参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再转用文火炖至银耳熟烂,加冰糖调味,分2次温服,日服1剂。
适用症:具有滋阴益气的功效。适用于肺胃气阴不足所致的咳嗽、少气、口干等。
五、冬季咳嗽不能吃什么?1、肥甘厚味食物
中医提醒,患有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在恢复期间应该尽量的少吃些肥甘厚味的食物,尤其是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应该禁止食用。很多时候导致咳嗽的原因多半是因为肺热所引起,尤其是儿童患者,这个时候如果过量的食用一些肥甘厚味的食物,不但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同时还有可能会因此而导致咳嗽加重,甚至还会且助湿助热,滋生痰液,从而导致咳嗽难以痊愈。
尤其是一些儿童患者,儿童的肠胃功能比较弱,尤其是在咳嗽患病期间肠胃功能更加的虚弱,如果不注意饮食方面的调理的话,不但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同时还有可能会导致肠胃不适。因此像油炸类食品患者应该尽量少吃,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2、鱼腥虾蟹
大部分患有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在进食了一些鱼腥类的食物之后咳嗽的情况会更加的严重,甚至还有些患者就连闻到鱼腥味也会咳嗽不止,同时还会因此而导致过敏等症状的出现。专家指出,这是由于腥味刺激呼吸道和对鱼虾食品的蛋白过敏有关,因此提醒患有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尽量的少吃或者是不吃这类食品,尤其是年幼的儿童患者对这类食物更应该禁止食用。在所有的鱼腥味食物中,以白鲢、带鱼等鱼类最容易导致咳嗽病情加重,因此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这两种鱼肉的食用,而对于一些本身就对某些鱼、蛋过敏的小孩子更应注意,日常的饮食中应该尽量的避免食用这类食物。
3、甜酸食物
很多咳嗽的患者会经常出现痰不易咳出等现象,专家提醒这部分患者,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尽量的少吃些甜酸食物,以免导致病情加重。在研究中发现,酸食常敛痰,食用后会导致痰不易咳出,不但会导致病情的加重同时还有可能会因此而导致咳嗽难愈。因此患有咳嗽等症状的患者要注意,在患病期间像苹果、香蕉、橘子、葡萄等食物都应该尽量的少吃或者是不吃,以便于促进病情的恢复。
六、怎么预防干咳1、加强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过冷或过热。
3、少带小儿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4、经常开窗,流通新鲜空气。家人有感冒时,室内可用醋熏蒸消毒,防止病毒感染。
5、及时接受预防注射,减少传染病发生。
6、感冒流行期间可服中药预防。配方是:贯众12克,防风12克,荆芥10克,每日一帖,连服2—3天。
对经常易感冒的小儿,可每天以黄芪15克,红枣7只,煎汁代茶,长期服用可增加机体免疫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7、防咳先防感。防止咳嗽预防感冒非常关键,所以孩子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提高御“邪”能力,避免外感,以防加重病情。
8、生活要调理。对孩子要加强生活调理,饮食适宜,保证睡眠,居室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清新。
9、少去公共场所。尽量不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少与咳嗽患者接触。
10、食用梨和萝卜。平时适当食用梨和萝卜,对咳嗽有一定的预防之效。
七、老中医推荐的几个治干咳的方子1、风寒咳嗽
风寒咳嗽是感受外风寒邪导致的咳嗽,一般见于咳嗽吐白痰、痰稀薄,也可伴有恶寒、生痛、流涕等外感症状。
<生姜萝卜蜂蜜水>
<原料>
?生姜3薄片,白萝卜3~5大片,大枣3枚,蜂蜜30克。
<用法>
?将材料放入锅中,加水3~4碗,烧开后转小火25~30分钟左右,去渣加蜂蜜,煮开。温热服下。
<功效>
?生姜散风寒,萝卜化痰止咳,大枣和胃。
<生姜杏仁汤>
<原料>
?生姜6克,杏仁10克,盐4克,甘草5克。
<用法>
?杏仁泡洗后去掉外皮和内尖,生姜去皮与盐一起捣碎,甘草研细末、微炒,捣碎后一同拌匀,用开水冲成汤,即可饮用。
<功效>
?杏仁止咳平喘,生姜辛温散寒发汗,化痰止咳,甘草祛痰止咳,调和诸药。
2、风热咳嗽
风热咳嗽表现有,咽痛、吐黄痰、舌红、苔薄黄等。
<桑菊杏仁茶>
<原料>
?桑叶9克,菊花9克,杏仁6克(捣碎成泥)。
<用法>
?三者一起入锅水煎,取汁,调入蜂蜜15克,即可温服。
<梨子汁>
<原料>
?梨子100克(洗净去核,切片),川贝母5克(捣烂),桔梗8克。
<用法>
?一起入锅,水煎约10分钟,再加入菊花10克,再煮5分钟,去渣取汁,加入冰糖适量,即可温服。
3、肺燥咳嗽
肺虚液少或燥邪伤肺所致的咳嗽。其证咳嗽痰少,喉中声哑,烦渴引饮,大便秘涩,肌肤枯燥。
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黄痰,伴有口干、咽痛、便秘、尿赤、身热或伴有喘息等症状,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少津、脉滑数或细数。
<银耳梨膏>
<原料>
?银耳10克(浸软洗净),梨100~150克(去核,切片)。
<用法>
?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同煮,待银耳软烂、汤稠时加入冰糖15克,溶化后即可温服。
<雪梨白藕汁>
<用法>
?雪梨去皮、核;白藕等量去节,切碎,绞榨取汁,代茶频饮。
4、一碗大蒜水
再顽固的感冒咳嗽也见效
如果不想特地去买那么多复杂的原料,但是又不想打针吃药,
还有一个非常简便的经验方,只需要几粒大蒜就可以了,如果能够接受蒜味,这个经验方倒是非常好用。
<大蒜冰糖水>
<原料>
?大蒜2颗、冰糖(大块点的1颗,小点的则取2颗),大半碗水
<用法>
?成人取大蒜7~10瓣,小儿3~5瓣,放案板上拍碎。放入小碗,加冰糖,加入多半碗凉白开,放入蒸锅。
?上汽后蒸15分钟,拿出来凉凉,把水喝掉即可,大蒜可以不吃。一天早晚各喝一次,三五天就不咳嗽了。
八、中医治疗咳嗽专家推荐吴隆贵副主任医师/副教授672医院退休专家/中国中医学会会员/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
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上海、武汉两地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多年,曾多次赴国外参加大型医学研讨会,发表省级以上中医学术论文20多篇。擅长针药并用,利用中药膏方剂型扶正固正,治疗各种疑难病,疗效独特,获得国际好评。
擅长诊治:
1、气管炎、哮喘、咳嗽等急慢性呼吸道疾病;
2、静脉曲张、静脉炎、脉管炎、颈腰椎间盘突出、颈肩腰腿疼、风湿、类风湿、肩周炎、骨质增生;冠心病、高血压、中风偏瘫、糖尿病、痛风、耳鸣、耳聋、头痛、眩晕、失眠、四肢麻木、脑萎缩、老年痴呆;
3、肾虚、阳痿、早泄、前列腺炎、遗精、泌尿生殖感染、痛风、耳鸣、耳聋;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肠炎、湿疹、皮炎、咳喘、肿瘤及癌前病变的防治等;
4、月经不调、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更年期综合症等。
欢迎关注、点赞、提问,您的支持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谢谢!文章分享结束,干咳吃什么药好得快和咳嗽专家建议吃什么药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